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至上”是“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是坚持党在社会治理领域的全面领导、发挥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社会治理中领导核心作用的重要治理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鲜明特征和最大优势,从理论上阐释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的内在逻辑、构建党建引领下的高效的基层治理体制、探索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实践路径对持续推进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的价值逻辑
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是回应我国社会治理的迫切要求和时代选择。“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就国内环境而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群众的社会需求更加多元化;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矛盾复杂化、信息技术革命化,社会治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国际环境上看,日益严峻的国际局势、越来越深入的全球化趋势、激增的全球动荡和风险点、产业革命的加速推进、两个大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人类面临的社会安全、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问题的跨界性、穿透性、放大性显著增强,社会治理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凸显,增强了社会治理的难度。
社会治理重在基层,基层安则国家安。当前我国基层治理中依然存在短板弱项,如对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规律把握不够,调动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不够,治理资源整合力度、先进技术赋能基层治理有待加强,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凝聚群众、化解矛盾、促进和谐、应对挑战成为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现实问题。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通过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有效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是回应新时代社会治理复杂挑战的必然选择。
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的本质是实现党的领导和基层治理的辩证统一,强调通过党的领导实现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公众多元参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的核心在于通过政治属性确保治理方向、通过组织优势提升执行力、通过创新活力推动传统治理智慧与现代技术间的有效融合,把党的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实现党的领导与基层治理的有机融合、优势互补。因此党建引领不是抽象概念,而是通过政治引领、组织引领、能力引领、文化引领等方式发挥党在基层治理中的领导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将党的全面领导转化为基层治理、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实际成果,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第一,政治引领确保治理方向的正确性,主要通过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塑造社会共识,确保社会治理实践符合社会主义方向,实现价值导向功能。第二,组织引领要构建全覆盖的治理网络,实现治理重心下沉。通过纵向、横向党组织体系的建构将党组织延伸到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织体系,实现组织嵌入与延伸。第三,通过能力引领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通过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党的资源整合能力,推动区域化党建,整合政府、市场、社会资源,破解“条块分割”难题;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治理流程,推动技术赋能社会治理。通过机制引领创新治理方式。以党建带动基层自治、法治、德治,推动“三治融合”。第四,通过文化引领培养社会治理共同体意识。通过红色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增强党员群众的政治认同,引导群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凝聚力,凝聚社会共识;通过党建引领,激发群众参与意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应对社会复杂性、化解基层矛盾、巩固执政根基的根本途径,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功能。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基层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体系的核心特征。党的领导能够确保社会治理的正确方向,并提供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在治理、政治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价值。第一,从社会治理的有效性维度,解决了治理主体碎片化问题,整合资源和优化配置,实现高效协同;提升政策执行穿透力,确保政策从制定到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精准落地;通过科学决策和民主监督机制,确保政策符合公众利益。第二,从政治发展维度,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升党员素质和服务能力;促进制度优势转化,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实际治理效能,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第三,从社会发展维度,增强社会凝聚力,通过文化教育和社会活动,倡导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意识,营造和谐社会氛围;提升民生福祉,关注人民生活质量,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的实践路径
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的实践逻辑就是通过党组织的建设引导、推动基层治理绩效的提升,将党的领导这一根本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通过构建“以党的领导为核心、以组织体系为支撑、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制度创新为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在实践中主要通过重构治理格局、丰富治理网络、完善治理机制、形成“常态长效”的治理保障,构建党建引领的基层治理体制机制。
构建一核多元的治理格局。通过制度设计,确保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决策权和协调权,确立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通过党建联席会议、区域化党建平台等,统筹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资源,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治理模式,推动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打造“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治理网络。在社区(村)建立“党委(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等多层级组织架构,确保党的影响力渗透到基层“最后一米”,实现组织体系下沉,覆盖治理末梢;通过“党员责任区”“党员联户”等机制,让党员成为政策宣传员、矛盾调解员、民生服务员。构建“问题导向、精准服务”的治理机制。运用大数据、数智化、网格化管理等手段,动态监测民生痛点,形成“民情地图”,精准识别大众需求;建立“群众点单—党组织派单—党员接单—群众评单”的服务机制,提升服务效率,建立快速响应与处置机制。形成“常态长效”的治理保障。推动“党建+法治”融合,提升基层依法治理能力,实现法治化治理;通过“党建+家风”等方式,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实现德治化引导;用数智化手段提升治理精细化水平,实现跨部门协同处置,效率提升,推动党建引领下技术赋能社会治理。
在全国各地的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实践中,党组织能够根据社会治理环境的变化调整治理策略,能够始终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治理出发点,能够既保持政策稳定性,又能灵活创新,体现社会治理的动态适应性、问题导向性以及制度韧性。其成功的关键在于通过政治引领确保方向正确;通过组织体系构建提供执行保障;通过需求回应导向增强治理温度;通过制度创新实现长效发展。其核心在于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把党的组织力转化为社会动员力,把“以人民为中心”理念转化为具体实践,通过系统性嵌入、全方位引领,实现社会治理从“碎片化”到“一体化”、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防”的转变。“十五五”时期,我们要持续推进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加强党在社会治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推动基层治理加速数字化转型、提升精细化程度、提升法治化水平、壮大专业化队伍,突破基层治理重点难点,进一步提升治理效能,为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提供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河南日报》(2025年11月14日第11版)
统筹:吴 鹏
审核:张柏林
责编:杨启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