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高新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技术革命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对政党政治产生深远影响。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的重大要求,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建设置于国家治理现代化全局中谋划。高校作为党领导下的教育主阵地,其基层党组织既是立德树人的政治堡垒,又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前沿阵地。随着新一代数智技术与教育场景的深度融合,高校基层党建面临着新挑战。因此,审视数智技术赋能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现状,研判其中存在的挑战并提出应对之策,是新时代高校党建数智化转型应有之义。
数智技术赋能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实践维度。数智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渗透力赋能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建设与功能发挥,这种赋能的核心生命力在于其对基层党组织运作模式的深层重塑,主要体现在数据驱动决策、智能协同治理、算法辅助管理三个维度。首先,数据驱动决策实现了质变飞跃。数智技术可以整合人事、教务、学工、科研管理及意识形态监测等多个领域的海量数据,借助先进的分析模型,精准洞察师生思想动态、识别潜在矛盾风险、评估组织活动效果,从而为科学研判形势、制定前瞻性策略提供坚实可靠的数据基石。其次,推动智能协同治理。高校基层党组织利用智能化的工作流引擎、即时协作云平台以及跨部门数据交换接口,有效地破解了职能部门间的数据壁垒,显著优化了组织生活会、党员发展、理论学习、反馈响应等核心党务流程的协作效率,促进了信息的扁平化流动与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后,体现于算法辅助管理。数智技术将复杂的规则、预案和个性化需求编码为算法模型,能够在党务管理、风险预警、精准思政等场景中提供辅助判断,例如自动识别学习成效评估中的薄弱环节,或在舆情监测中发现需重点关注的微小信号,极大地增强了管理的前瞻性和精细化程度。
数智技术赋能高校基层党组织的遵循原则。数智技术作为数字化与智能化深度融合的技术形态,既有着蓬勃的创新活力与无限可能,也有作为新生事物的不确定性,如算法偏差导致的隐藏歧视、过度依赖自动化引发的责任模糊与组织灵活性缺失、技术门槛造成的“数字鸿沟”以及核心数据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因此,数智技术赋能高校基层党组织绝非简单的技术移植,而是一项必须审慎推进的系统性改革工程。这就要求我们以清晰的原则作为行动指南,确保赋能行稳致远。第一,必须坚守政治引领性与数智工具性的统一。数智技术是工具而并非方向掌控者,数智技术赋能要始终确保算法模型、数据驱动始终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第二,要始终确保内容价值性与形式多样性的统一。运用VR/AR、精准推送等形式创新的同时,确保思想教育的本质内涵和核心价值不被技术所稀释。第三,要审慎把握数智赋能效度与技术应用限度的统一。我们必须清醒认识技术无法替代价值判断、情感沟通和组织关怀的独特作用,避免陷入工具理性的窠臼。第四,要把握好组织科层结构与数智治理形态的统一。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尊重和完善党内民主机制、上下级沟通机制,使数智化手段成为优化既有的组织运行模式和制度框架的建设性力量。数智技术深层融入高校基层党组织要遵循上述这些原则,确保其在提升组织力、巩固战斗堡垒作用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正确方向,发挥应有的治理效能,真正将技术变革的浪潮转化为推动新时代高校党建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
数智技术赋能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实践路向。在数智技术与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深度融合中,要立足于全面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目标,将“智能”与“精准”作为贯穿始终的核心逻辑。
具体而言,在政治领导力层面,利用大数据智能分析形成全景化的态势感知和预测模型,显著提升组织的智能决策与精准引领能力,让基层组织不仅在掌握党员思想动态、研判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点时洞若观火,更能在制定发展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引领重大方向性问题上基于坚实的数据支撑和智能化的推演模拟,显著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使政治领导更具前瞻性与穿透力。在思想引领力层面,依托先进算法模型对海量学习资源库、个体行为偏好、认知发展轨迹进行深度挖掘和关联,实现算法推荐与精准画像的实践飞跃,不仅能根据不同学科背景、专业特点、成长阶段的师生党员群体特质,动态构建多维精细的“数智思想图谱”,更能实现学习内容的个性化精准推送,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契合个体认知水平和接受习惯的“定制化营养餐”,极大提升理论学习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入脑入心的效果。在服务群众力层面,关键在于依托智能平台彻底打破部门壁垒和数据孤岛,完成深度的数据贯通与流程再造,通过构建统一的智慧党务服务平台,集成党员发展考察、党费收缴、困难帮扶、心理咨询预约、学业发展咨询、就业信息推送等核心服务事项,利用智能工作流引擎实现跨部门业务的自动化协同处理和信息无缝流转,并通过服务数据的汇聚分析,精准识别共性诉求与个体困难,不断提升服务的主动性、精细化和温情度。在自我革新力层面,借助遍布组织各层级、嵌入工作各环节的智能感知节点,如线上平台交互数据、组织活动参与度监测、民主评议智能分析等,建立覆盖广泛、响应灵敏的实时感知与动态反馈机制,构建精准映射组织健康度的“数智镜鉴”,即时捕捉组织运行的“微不适”、党员个体的“疑难杂”、活动效果的“冷热度”,并将这些鲜活的数据、真实的评价实时汇聚,通过智能预警系统和诊断模型,为基层组织及时发现潜在问题、识别能力短板、评估制度效能提供科学依据,进而驱动组织决策的即时优化、活动形式的灵活调整、服务策略的精准改进,使党组织的肌体活力在数据的持续滋养和智能的精准调控下,始终保持蓬勃的内生动力。
(作者系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
来源:《河南日报》(2025年11月14日第11版)
统筹:吴 鹏
审核:张柏林
责编:杨启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