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年挺膺担当赓续中华文脉

河南日报  闫寒2025-11-07

  青年是国家之未来、民族之希望。广大青年作为全社会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创造性的群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其成长成才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丰富的哲学思想、灿烂的道德资源、独特的辩证思维、集体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能够赋予青年最内在、最深沉与最持久的力量。现代青年要自觉运用青年独特的创造优势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生命力,肩负起续写民族文化新篇章的重任。

  在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深度交融的社会变革下,青年群体如何自觉成长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建设者,仍然面临着一定的内在阻滞以及外部挑战。从内部原因来看,一些青年存在文化认知交互但片面、文化情感正向却盲目、文化行为开放偏娱乐、文化创新主动却分散的阻滞表现;从外部挑战来看,存在传统文化与现代风尚、本土文化与舶来元素、主流文化与圈层审美、民族文化与跨国交流等多重张力的拉扯。在此现实境况下,需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之间的关系出发,通过青年圈的融入、青年态的元素、青年化的叙事、青年范的传播等,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青年固本铸魂、推动青年创新创造活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青年在赓续历史文脉的故事中书写有立场、有温度、有力量的青春华章。

  从青年教育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让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是习近平总书记从文化传承、民族复兴的高度提出的殷切嘱托。自颁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之后,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教材的育人立意更加精准鲜明,布局安排更加系统完整。《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应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分学段有序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也成为题中之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进教材、进课堂”的逐步推行,大大扭转了相关教育内容的减量态势。但是课程教材文本及课堂教学内容的扩容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文化育人长效的提升,如何进一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入脑入心、走深走实、见行见效仍值得积极探索。在青年受教育的关键成长成才时期,贯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和文化精神,有赖于抓早抓小、久久为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的主渠道,而且考虑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网络教育的多维空间,进一步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年的生活场景。比如,传统汉服展示出的东方之美、传统戏曲传递的芳菲意象、古典家居营造的文化韵味等,这些传统文化不单要凭借教材文本中的典故、事迹、诗词等教育内容传递给青年,还需要注意是否会因欠缺教育资源而影响到这些传统文化与青年们的接触频率。在幼小阶段教育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外国图画书比例高于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问题,需要打造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课程资源体系,结合地域文化禀赋开发主题教育课程,向青年供给可知、可触、可感、可悟的教育资源进行文化熏陶。

  由青年优势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常为新的,最具创新热情,最具创新动力。青年群体观点新颖、兴趣广泛、对未知世界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参与意识,在理解和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也在运用个体创造力诠释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赋予其焕发时代生命力。如舞蹈《唐宫夜宴》的年轻主创及演员从河南博物院的绘彩陶伎乐女俑产生灵感,运用5G与AR现代技术呈现青春化的传承与演绎。深入到厚重历史之中又突破宫廷乐舞的传统范式,采用了古典韵律又结合了现代电子节奏,讲述赴宴的生活情节也再现了恢宏的盛唐文化,通过技术赋能将厚重的历史文化浓缩、重构与再创作,打造了古风新韵的现象级文化IP。近年来,广大青年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确实大大降低了陌生感、疏离感,越来越呈现出共鸣感、归属感,如何基于青年保持好奇、积极参与、乐于探索的成长需求,切实将青年群体的文化创造力、创作表现力、交互传播力、技术运用力等独特优势转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青春活力,需要注意处理好以下矛盾关系。

  第一,文化主体性与多元性之间的矛盾关系。在全球化文化交流碰撞的时代背景下,异域的外来文化、圈层式的特色文化、社交式的娱乐文化等给青年带来了多元的文化选择,同时也不能忽视消极错误的因素模糊青年对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性建构,重视培育青年的分析鉴别和辩证批判能力。第二,文化大众化与个性化之间的矛盾关系。有的过度追求个性表达而动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真性,有的为了迎合当下的大众口味而机械复制文化作品而消解了文化特质。对此要求引导青年不能停留在对传统文化符号的简单认同,而是在于把中华民族身份的抽象概念,具体体现在文化分享与创造中,经由个人叙事再次转化为集体记忆。第三,文化体验感与意义感之间的矛盾关系。沉浸式体验日渐成为诸多文化形式与青年互动的重要模式之一,如以中原文化、黄河文化为创造根基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集历史文化、景观建筑、消费社交于一体的全息沉浸互动剧场《大宋谜案》等,别具匠心地展示了中原文化魅力。但也有部分景区,存在民俗表演流于形式、AR展示缺乏互动、文创作品同质化等问题,带来的是浅表化的文化体验,难以触动文化共鸣,还需要加强对文化基因的深度挖掘,综合满足青年在新鲜感与历史感、娱乐性和创造性、体验感与意义感的多重需求,促使其在积累性的文化体验中以创新思维领悟和赋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以青年担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青年立足于文化主体性,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近了解,继而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投入,落脚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担当。不仅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培育正确的认知和理解,不断坚定中华文化的价值立场;而且在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动中获得深厚的情感和体悟,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更要继续以青年挺膺担当聚焦文化自强,不断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第一,守文化之基,深度挖掘时代精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青春演绎与传承,始终不能偏离文化内核的丰富意涵和价值追求。如从汉服中挖掘儒家礼仪和中式服饰工艺,从蒙古族歌曲中挖掘古老歌唱如何传达人与宇宙万物的哲学思考等。青年应在文化寻根中捕捉跨越时代的传统文化精髓与流行风尚之间的关联,深度挖掘和还原文化基因背后的历史原貌。第二,承文化之魂,提炼展示精神标识。青年可从历史文物的器物文化、节气节日的民俗文化、杰出人物的人生文化、文学艺术的非遗文化等加以提炼具备历史感、表现度、共情值、认同感、通解性的精神标识,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主流与支流、共性与个性、小我与大我、民族与世界之间的关系。第三,创文化之新,推动数字技术赋能。青年作为数字原住民在文化叙事方式上积极运用现代技术,确实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个性化、跨媒介、轻量化的创作输出,也面临技术与文化比例失衡、内容脱节、效果失真的困境。对此加强传统文化元素与数字技术深度耦合需要基于文化的原真性健全数字化采集、针对文化的丰厚性加强智能化创作、融合文化的熏陶性促进沉浸式升级、依托文化的产业化建构集体式传承。第四,扬文化之帆,加强国际交流传播。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文化出海的政策机制,如北京“千帆出海”行动计划。青年在全球多样文化交流交融中,以第一视角进行中华文化叙事的同时,也应依据海外不同的文化需求和认知逻辑,择取具备全球共通性的共鸣主题,善用多语种、多平台、多媒介将东方美学中的优质内容进行国际化的创作与传播。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河南日报》(2025年11月07日 第10版)

统筹:吴   鹏

审核:张柏林

责编:杨启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