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发展规划的战略前瞻与实践路径

河南日报  张涛2025-11-07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启航的历史交汇点,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对未来5年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十五五”时期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夯实基础、全面发力、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的“十五五”发展规划,关乎中长期发展基础的夯实,必须精准研判时代方位,系统谋划发展新篇。

  深刻理解《建议》的核心要义

  在发展导向上,实现从规模速度到质量效益的系统性重构。这一转变标志着发展思想的深刻变革:从解决“有没有”的生存型需求,转向满足“好不好”的发展型需求;从追求“快不快”的速度焦虑,转变为注重“优不优”的质量自觉。“十五五”时期将着力推动“质”的有效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的动态平衡,通过建立多维度的综合评价体系,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结构性矛盾。这意味着发展成效的衡量将突破单一GDP增速的局限,构建涵盖科技创新强度、绿色低碳水平、民生福祉指数、风险防控效能等多元指标的新型评价框架,实现发展理念与评价标准的变革。

  在发展动力上,实现从要素依赖到创新引领的历史性转换。面对全球创新格局深度调整与严峻挑战,科技创新在“十五五”时期的战略地位将实现历史性跃升,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以突破技术瓶颈、掌握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为核心任务,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现代产业体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系统性布局,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机制,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在发展路径上,实现从高碳依赖到绿色低碳的全面性转型。在“双碳”目标引领下,绿色低碳已从外部约束条件内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全面融入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的各个层面,通过能源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升级、消费模式创新三位一体的协同推进,培育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新质生产力。这一转型将催生绿色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推动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体系和消费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增效。

  在发展目的上,实现从经济增长到共同富裕的本质性回归。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十五五”发展规划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着力构建推动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通过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系统性举措,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准确把握《建议》的战略前瞻

  在安全与发展的关系上,将构建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系统性框架。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将成为“十五五”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在粮食安全领域,将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进种业振兴,确保粮食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在能源安全领域,将推动能源革命,优化能源结构,建立多元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领域,将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在网络与数据安全领域,将强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防护,构建数据安全保障体系。

  在内外联动关系上,将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战略性枢纽。“十五五”时期将巩固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一方面,将着力打通经济循环的堵点卡点,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另一方面,将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创新对外开放模式,优化营商环境,增强吸引全球优质资源要素的能力,推动贸易创新发展,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形成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强大引力场。

  在城乡区域关系上,将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新格局。“十五五”时期将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同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将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推动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在区域发展方面,将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深入推进新时代区域发展战略,构建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锚定国家战略站位,以系统思维擘画未来

  “十五五”时期是河南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五年。面对新的时代坐标,河南务必锚定国家战略站位,以系统思维擘画未来,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建设现代农业强省。作为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十五五”时期,河南必须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农业强省目标”的重要指示精神,以系统思维推进农业现代化体系建设。一是在夯实粮食产能基础方面,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管护机制创新,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现代化改造,构建稳产高产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聚焦主要粮油作物和特色优势品种,建设现代化种业创新平台,突破生物育种等关键技术,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种业产业链。二是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推动农业从单一生产功能向多元价值功能转变。通过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供应链,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重点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绿色食品产业,推动农业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变,由生产导向向市场导向、品牌导向升级。三是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统筹推进乡村建设行动与产业发展,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通过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让农业成为有发展前景的现代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选择,让农村成为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

  激活创新第一动力,打造区域科创高地。河南作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却长期受困于“大而不强、全而不精”的结构性矛盾。“十五五”时期,河南必须将科技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以构建活力迸发、要素齐备的区域创新体系为战略抓手,全力推动发展范式从传统的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彻底转型。一是在创新主体培育方面,要着力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聚焦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通过建立企业与科研机构协同创新机制,推动创新资源向产业一线集聚,突破制约产业升级的技术瓶颈。二是在创新平台建设层面,需系统布局高能级创新载体。高标准建设省实验室、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等创新平台,形成覆盖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重点推进嵩山实验室、神农种业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战略科技力量。三是在创新生态优化方面,完善“五链”深度融合机制。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的协同演进,构建政产学研用金多方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制约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四是在人才引育环节,实施更加开放包容的人才政策。坚持引进与培育并重,构建多层次人才支撑体系。通过实施重大人才工程,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打造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创新高地。

  提升枢纽经济能级,构建双向开放格局。河南独特的区位优势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十五五”时期,应充分发挥“空、陆、网、海”四路协同的通道体系优势,着力提升枢纽能级和开放水平。一是加快完善现代流通体系,推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欧班列集结中心、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开放平台的功能整合与效能提升。通过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打造辐射国内国际市场的战略链接枢纽。重点发展多式联运,优化口岸功能布局,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形成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物流中心。二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综合配套改革,建立健全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完善外商投资促进和服务保障机制,吸引全球高端要素资源集聚。同时,支持优势产业和企业通过跨国经营、技术合作、标准输出等方式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河南品牌。三是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主动对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强化与沿黄省份、中部地区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产业协同创新,推动建立区域间利益共享机制,通过构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区域协作体系,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提升河南的区域辐射力和影响力,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区域经济中心。

  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绘就美丽河南画卷。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十五五”时期河南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一是在战略层面,统筹碳达峰碳中和与高质量发展目标,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重点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准入,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同步深化能源结构调整,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二是在环境治理方面,健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体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强化水环境流域协同治理,推进土壤污染源头防控。特别要加强黄河、淮河流域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生态保护和修复,构建“一带三屏”生态安全格局。三是在制度建设层面,完善绿色发展的市场化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通过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排污许可等制度安排,形成激励和约束并重的绿色发展政策体系。

  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彰显中原文化魅力。“十五五”时期,应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重大要求,构建文化资源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协同机制,推动文化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一是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建立健全系统性保护体系。对重大文化遗产实施整体性保护和活态化传承,通过数字化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构建完善的文物安全防护体系。同时创新文化遗产价值传播体系,提升中原文化影响力。二是在产业融合层面,推动文化、旅游、科技深度融合创新发展。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现代科技手段,开发沉浸式、体验式文旅新业态。培育壮大文创产业,构建以文化创意为核心的价值链体系,打造一批文旅旗舰项目和地标性载体。三是在文化传播方面,构建现代化文化叙事体系。创新叙事方式和传播渠道,通过多元媒介讲好河南故事。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合作,提升文化软实力。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十五五”时期,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构建更加完善的民生保障制度体系,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一是在就业促进方面,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构建经济发展与就业扩容联动机制,重点完善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创业扶持等措施,提升劳动者就业质量。同时建立健全与新经济形态相适应的劳动保障制度。二是在区域协调发展领域,着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动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双向自由流动,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体系,通过转移支付、对口支援等机制,持续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构建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持续发力,增强民生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作者系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党组书记)

来源:《河南日报》(2025年11月07日 第09版)

统筹:吴   鹏

审核:张柏林

责编:杨启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