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河南生态”

人民日报  李蓬2025-11-07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作出“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重大部署,为我们在新征程上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指明了方向。河南正处于“五个强省”建设的关键时期,强化系统思维,打破要素壁垒,构建起生机勃勃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生态,是抢抓历史机遇、赢得发展主动、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必然选择和紧迫任务。

  深刻把握“一体推进”的时代要求与内在逻辑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发达国家纷纷将教育改革、科技创新与人才战略统筹谋划。党中央作出“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重大部署,是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着眼加快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的战略布局,深刻揭示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内在统一性,是对“教育、科技、人才”内在有机联系和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与自觉运用,是一次发展理念的升华和治理方式的变革。它要求我们必须摒弃过去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思维定式,转而以全局视野和系统观念,将三者视为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共生体,谋求“1+1+1>3”的整体效能。

  在这一有机生态系统中,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教育的核心使命在于“育才”,是整个生态的源头活水。它通过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为科技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各类人才,决定了未来人才队伍的基本面和创造力上限。科技的核心使命在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它既为教育内容的更新、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提供支撑,也为人才施展才华、实现价值提供了最前沿的舞台,深刻影响着人才培养的方式和质量。人才的核心使命在于“驱动”,是所有活动的承载者和实践者。无论是教育活动的开展,还是科技创新的突破,最终都依赖于人的智慧和劳动。人才在科技创新的实践中增长才干,又反过来对教育提出更高要求,推动教育体系的改革与优化。

  教育培养人才,人才驱动科技,科技赋能教育,三者循环互动、彼此增益,构成了一个动态平衡、持续演进的创新生态。构建一体化的“河南生态”,其核心就在于畅通这三个要素之间的链接,促进知识、技术、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共同构建更为密切协同的系统,让各类创新资源更加高效配置,进而全面增强创新能力和活力。

  充分认识“一体推进”的基础、优势和挑战

  “十四五”时期,我国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取得显著进展。高校发挥国家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更加凸显,75%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来自高校,超过50%的国家科技进步奖来自高校。科技投入持续增加,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8%,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的发现培养作用不断提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45岁以下青年人才担任项目负责人的比例达到43.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80%的项目由45岁以下的青年人承担。

  近年来,河南高度重视创新发展,在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方面作出一系列重大布局,创新的基础进一步夯实。一是人口资源优势稳步转化,人才强省基础持续夯实。河南依托近亿人口规模,加快推动人力资本积累,通过优化教育结构、实施专项人才工程,促进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化,为“一体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体系日趋完善。一批特色骨干大学和学科筑峰成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稳步提升至59.59%,尤其是郑州大学“双一流”建设提质进位,为培养集聚高层次人才、支撑区域产业创新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三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突破,载体能级提升。代谢紊乱与食管癌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等一批“国字头”平台相继落地,为汇聚高端人才、开展前沿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了高端载体,成为“一体推进”的主要枢纽。四是产业基础雄厚,应用场景丰富。作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大省和农业大省,河南已形成完备的工业体系与庞大的内需市场,为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实践创新与产业能级跃升提供了全链条验证空间和规模化应用阵地,正在加快成为“一体推进”的高地。

  但受诸多因素影响,“一体推进”仍面临一些瓶颈,制约了整体效能的提升。例如,教育、科技、人才在行政管理体系中分属不同职能部门,在政策制定、资源配置中全局协同有待进一步提升;存在多个部门围绕同一科技热点布局项目的重复建设问题,容易导致结构性浪费;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在教育资源、科技平台、人才储备上差距仍较大;人才培养与创新需求存在脱节现象,部分高校课程设置滞后于产业发展,学科专业布局固化,交叉学科建设进展缓慢,难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科研评价中的“五唯”倾向尚未根本扭转;一体化发展需要的跨部门、跨区域、跨主体的协同机制仍待完善;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教育科技人才合作尚未形成双向互哺的长效机制等。

  因此,迫切要求坚持系统观念,将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作为一个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协同推进,破除瓶颈制约,推动高质量教育、高水平科创、高素质人才相互贯通协同。

  系统谋划“一体推进”的“河南生态”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系统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河南方案”。

  强化“规划一体”,实现战略协同与目标同向。要坚持“一盘棋”布局,推动全省的教育发展规划、科技研发规划、人才队伍建设规划进行深度融合与目标协同。在制定省级重大战略、产业发展规划时,应同步谋划教育发展和人才布局;在部署重大科技任务时,应同步设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方案。建立跨部门的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顶层设计的沟通与协调,确保各项政策在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施效果上相得益彰。要围绕河南“五个强省”建设和“1+2+4+N”目标任务体系的需求,明确“一体推进”的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绘制清晰的路线图和施工图。

  强化“资源配置一体”,促进要素流动与共享。要打破体制机制障碍,推动资金、项目、平台等创新资源在教育、科技、人才三大领域间实现高效流动和优化共享。在财政投入上,探索建立面向一体化发展的综合性专项资金,支持跨领域、跨学科的协同创新项目和人才培养计划。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建共享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研发平台和中试基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力推动全国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深化“科教融汇”和“产教融合”,使其成为高水平科学研究、高质量人才培养和高层次人才集聚的“三位一体”高地。积极引导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向创新活动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形成多元化、可持续的投入格局。

  强化“评价机制一体”,树立科学导向与激励。评价是指挥棒。必须坚决破除“五唯”的不良倾向,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多元化、立体化评价体系。对高校的评价,要更加突出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培养急需紧缺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效。对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的评价,要注重代表性成果的质量和实际贡献,推行中长期评价和同行评议,赋予科学家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对人才的评价,要分层分类,兼顾品德、能力和业绩,向扎根一线、解决实际问题的优秀人才倾斜。通过评价改革,引导各类主体摒弃短视行为,追求长期价值,真正将力量汇聚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催生新质生产力上来。

  强化产业引领,激发产业带动效应。河南作为中部教育科技人才重要汇集地,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要立足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从塑造教育“新形态”、抢占科技“制高点”、营造人才“强磁场”着手,以产业创新引领教育改革、科技攻关、人才培养与集聚。要探索以产业创新推动教育理念转变、拓展教育场景,推动科技产业在关键技术领域取得“0到1”的突破,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要对河南现有教育、科技、人才政策进行产业链全景式梳理,识别薄弱环节与重复政策,形成卡点清单、缺口清单。建立“一产业一政策包”机制,针对单一产业链,制定涵盖人才培养、科研攻关、资金扶持、成果转化等全环节的政策组合,提升支持的针对性与系统性。要加快推动国家大学科技园重塑,构建成果转化“一门式”管理系统,培育大学的产业创新团队,孵化学科型科技企业,进一步畅通大学创新资源向产业转化的通道。要深入推进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发挥高水平大学工科优势,充分协同央企优质资源,深化工程硕博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以“项目制”为核心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探索工程教育从学科化、院系制、独立式向学科深度交叉、校企深度融合转变的路径,培养更多适应乃至引领产业发展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

  发挥高校牵引作用,积极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示范区

  高校具有支撑引领“一体推进”的综合优势。高校具有教育、科技、人才集聚的特征,能够从三个功能层级上发挥服务产业的综合优势,从而深度助推和引领“一体推进”:在以企业为主导的创新中,高校能够把产业的需求和问题清单转化为科研任务清单,协同攻关技术难题。在以转化为牵引的实践中,高校能够畅通成果转化链条,让更多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在以大学为核心的生态构建中,大学尤其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能够通过重大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发挥起源头创新的供给功能,孵化培育产业企业,引领产业和企业发展。

  “一体推进”,打造创新的“河南生态”。全力打造环郑大科创圈,为“河南生态”提供五大赋能。学科赋能上,郑州大学学科门类齐全,有5个ESI前1‰学科,在多个主要排行榜进步迅速。郑州大学将集中最优质学科资源,与企业协同共建校企研发中心,开展协同攻关和人才共享,打造学科赋能产业创新的重要载体。转化赋能上,郑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国家级的成果转化平台。学校组建一支高水平技术转移团队,培育32家高新技术企业,设立6亿元的科创基金。着力打造综合性的转化孵化枢纽,有力支撑创新成果落地。平台赋能上,郑州大学牵头和参与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10家,有国家超算郑州中心、超短超强激光平台、大型仪器设备公共服务平台等,将向创新伙伴全面开放共享。人才赋能上,郑州大学在校生7.6万余人,专任教师4500多名,还与中国电建等知名企业共建卓越工程师学院,将为创新成果的持续培育和生长,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支持。政策赋能上,河南省、郑州市、郑州大学在制度创新和赋权、基础设施和场地、产业生态和配套、人才特区和住房、财政奖补和运营、长远机制和保障等方面已经形成政策叠加效应,构建了靶向性强、含金量高的创新支持体系,能够为成果落地提供最优质的生态保障。

  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核心,通过多方协同打造“一体推进”示范区。从创新生态建设的全球经验看,在产业起步、发展、壮大、转型中,政府、企业、社会资本等越来越重视高校在创新中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中心,打造高校、企业、政府、金融等深度协同的创新“团队”,推动新企业、新产业不断涌现、接续成长。从国家的政策导向看,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借助“双一流”高校的一流建设学科,筹建高等研究院,并加强高等研究院与国家大学科技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衔接统筹。从河南现实需要看,应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教育部河南高等研究院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重塑等,分三步走布局建设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示范区,打造新时代河南创新发展的新标杆。一是政府主导,完成基本建设,形成集聚效应。由政府提供建设启动资金,完成基本建设、基础装修以及配套设施,使示范区具备基本功能,打造没有围墙的开放共享式创新区,让教授与产业企业对接零距离、交流零成本。二是多方协同,完善创新机制,形成化学效应。紧密对接政府布局的主导产业,发挥高校牵引作用,联动其他高校优势学科和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形成政产学研用金一体协同机制。三是金融赋能,推动万众创新,形成溢出效应。引导支持风险投资、扶持资金、产业基金等“真金白银”深度介入示范区发展,开发多元化、精准化金融产品,形成服务优质科创企业和科研创新活动的金融链,让金融资本成为持续创新的“耐心陪跑伙伴”,让更多师生成为创业者,将示范区打造成为在全国富有影响力的创新驱动经济圈。

  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河南生态”,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必须以更高的战略站位、更强的系统思维和更实的改革举措,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持续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让教育、科技、人才汇聚成推动河南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州大学校长)

来源:《河南日报》(2025年11月07日 第09版)

统筹:吴   鹏

审核:张柏林

责编:杨启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