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河南日报  孔国庆2025-10-24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这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部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统领性、综合性基础主干法规,是做好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遵循。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掌握正确方式方法。《条例》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应当遵循规律,坚持继承优良传统和改进创新相结合,注重分众化、对象化、精准化,善于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提高针对性、实效性,增强亲和力、感染力。这一要求对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具有指导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校思政课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思政课教师就要始终坚持让学生真正“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这样一个正确方向。

  让学生听得懂

  一是把抽象无形、不可名状的“道”讲成具象有形、可以触摸的“行”。要综合运用具象到抽象的“归一法”和抽象到具象的“拆一法”,引导学生从学懂层面的碎片化认识、弄通层面的整体性把握上升到做实层面的实践性操作,帮助学生找到联通理论与实践的“船”和“桥”,实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二是把“口号帽子式”课堂变成说理透彻的温暖课堂。真正的理论绝不是冷冰冰的口号,而是有生命、有温度、富有亲和力和感染力的真理力量。思政课教师要精确、精准、精细地讲出政治高度、理论深度、情感温度,引导学生明学理、悟道理、思哲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知其义还要知其道、知其知还要知其行。要强化学生主体参与,通过体验、探究、反思实现深度学习,打造有思想深度和情感温度的“金课”。三是把学生不愿意听的授课语言说成学生愿意听的话。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的需要不断产生并通过生产实践活动不断满足的过程。一般来说,只有与人们的需要相符合的事物,才被人们视为有价值的事物。为此,要从以教师为中心回到以学生为中心,用对学生困惑和诉求的回应增强理论的吸引力。马克思指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青年学生们在想什么、关注什么,其思想困惑是什么、理论期待是什么,是思政课教师必须摸准的问题。要用心聚焦学生的思想困惑,鼓励学生多讲话、讲真话,将生活中的大困难转化为思政课堂上的小烦恼、真问题,用心倾听学生的知心话,真正了解学生的真诉求,在此过程中走进学生心里,使课堂更具温度和针对性。理论讲解必须与情感共鸣相结合,创设直抵心灵的教学情境,在师生真诚互动与思想碰撞中实现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讲课不应是自拉自唱、自说自话,而应是双向对话,“言之凿凿、心有戚戚”。总之,描绘好抽象的“美丽星空”,就要按照《条例》要求,把无形变有形、把抽象变具象、把不可触摸变可感可知、把口号变信仰,真正做到让学生听得懂。

  让学生记得住

  一是用精准的理论表达方式建好无形变有形的通道。如何把“道”变成有形的?这就需要一个通道,就是思想方法。放在思政课的视域,就是理论表达方式。孔子的人文教育、德性教育十分注重人的层次性和教育的阶梯性,这教给我们一套很好的理论表达方式,就是要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口味”牢牢抓住学生的“胃”。二是用美味可口的“单锅炒”增强理论的说服力。一般来说,人们的诉求是具有异质性的,是分众化、多样化的。这是客观规律,我们必须遵循。为此,我们就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从“大锅烩”到“单锅炒”,从“讲面上的话”到“讲点上的话”,根据不同受众靶向讲解,使理论讲解与个人需求合拍对路。这样就能把宏大的问题打磨为针对性很强的话语,字字讲到最“渴”处、句句暖到心坎上,效果非常好。相反,如果我们拿着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成不变的稿子,奔走于不同层次、不同阶段、不同专业的学生中间,结果只能是有的“吃不饱”、有的“消化不良”。三是用学生愿意记容易记的语言增强理论的感染力。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掌握了彻底的理论,就能编织出好的能打动人的语言。讲理论要将原材料揉碎,再加入思想进行重塑,这样讲述的内容才能让人回味无穷。由此,在一个问题讲完之后,用一段富有哲理而又通俗易懂的语言观照整个问题,就能余音绕梁。相反,如果照本宣科地在理论的表面绕来绕去,就很难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这也是缺乏理论情感和理论自信的表现。同时,还要用节奏的变化包装有声语言,或高声急促宣讲,或低声舒缓轻吟,敲击学生的心灵深处,打下深深的烙印。总之,搭建好“道”“行”之间这个“术”,就要按照《条例》要求,弄清“道—术—行”之间辩证统一的逻辑关系,充分发挥“术”这一方法论在“道”向“行”转化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搭建“道”与“行”之间的“船”和“桥”。只有这样,才能使理论从“美丽星空”回到具体实践,真正做到让学生记得住。

  让学生用得上

  一是引导学生从“理论星空”走向“生活大地”。《实践论》告诉我们,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原则。由此,我们知道,理论最重要的功能是从抽象回到具体来指导实践。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思政课要强化实践育人功能,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贯通,赋予学生实践的“金钥匙”,引导其将“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相结合,使课堂成为实践创新的平台。课堂必须接地气,关照学生现实生活与内心世界,回应其真实困惑与成长需求,既增长知识,又指导生活。要打破课堂边界,运用红色教育基地研学、志愿服务体验、模范人物访谈等鲜活形式,使课堂“动”起来、“活”起来,增强学生沉浸式体验和价值认同,这样就能让讲课内容变得生机盎然,从而实现或抬头关注、或点头会意、或侧耳倾听、或奋笔疾书的美妙教学效果。二是完成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核心使命。要把立德树人写在课标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使命,是学校的使命,更是思政课的核心使命。这就要求思政课课标必须旗帜鲜明地将立德树人作为逻辑起点和价值旨归;要把拔节孕穗写在教材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政课必须精准契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发展需求,明确不同学段学生的课程内容,科学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格局,引导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贯通中深刻认识自身的时代责任,实现“浇花浇根、育人育心”的目标;要把铸魂育人写在责任书上。“蒙以养正,圣功也。”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这句话旨在强调,思政课要引导学生走正路。思政课要始终坚持铸魂育人的价值取向,挑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毫不含糊、旗帜鲜明地扛起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重大责任。三是建造照亮学生前行的灯塔。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有德之师是教育发展的灵魂。要让学生自觉践行老师讲授的“道”,老师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坚定的信仰、深广的情怀、端正的人格,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要用信仰坚定信仰,以真理力量引领思想航向;要用情怀涵养情怀,以家国大爱涵育精神境界;要用人格塑造人格,以榜样力量塑造健全人格。总之,实践好具体的“行”,就要按照《条例》要求,切实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坚持认知规律与实践导向,真正做到让学生用得上。

  (作者系安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来源:《河南日报》(2025年10月24日第08版)

统筹:吴   鹏

审核:张柏林

责编:杨启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