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

河南日报  吕宏山2025-10-2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这一开创性概念的提出,揭示了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内涵与特征,明晰了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区别和联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根基、重要意义和实践路径,更好地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根基

  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其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传统生产力系统中基本要素及其组合的不断发展、长期积累共同推动了我国生产力实现系统性、整体性跃升。这集中体现在“新”与“质”两个方面:一方面,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主导,是依托新要素、发展新技术、培育新产业的先进生产力,是把握新发展阶段、符合新发展理念、顺应新发展格局的生产力新质态。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质优,是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先进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本意体现。

  新质生产力是我们党一贯重视生产力发展的赓续与创新。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始终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破除了生产力发展的束缚,奠定了生产生活迅速恢复的前提基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明确指出当时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经济发展思想,以改革开放促进生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新质生产力是对人类历史发展历程的思考与总结。人类历史上每一次产业革命的实践结果,最终都必然表现为生产力的巨大跃升,进一步助推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社会产业结构体系的变迁,国家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当前,新一轮产业革命以数字技术的突破为核心,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实现数字化生产。新质生产力作为新一轮产业革命中萌发的新兴生产力,是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必然结果,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是突破当前经济发展瓶颈和培育大国竞争优势的迫切需要。

  切实把握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

  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设计整体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更是要求全党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新质生产力概念着眼于新时代下全方位提升改革成效。一方面,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新质生产力概念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解放和发展什么样的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根本遵循。一是提升发展效率,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是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通过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建立高效能、可持续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二是转变发展动力,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要求以科技创新为抓手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注重发展质量,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坚持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和绿色健康生活方式。

  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目标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新质生产力概念正是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特质,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指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新质生产力协调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全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加强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发挥核心引领作用,是新常态下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活力源泉。首先,要聚焦国家发展现实之需。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着力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其次,要夯实科技创新研究之基。布局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支持相关重点学科建设,构建科技创新人才体系,全面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最后,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之实。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协同建设,实现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保障,是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的关键。在科技体制改革上,要建立健全科技管理制度、科技激励制度、科技保障制度和科技考核评价制度,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在经济体制改革上,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基本方略,积极调整生产结构转化升级,激发各类生产主体创新活力,创新生产要素资源配置方式,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坚持因地制宜。因地制宜是基于对中国国情的深刻把握,是实事求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一方面,要深入调查研究。走进基层、深入群众,通过科学方法精确认识、精准分析、精细研究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明确区域发展方位,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本地发展实际状况,制定战略性、前瞻性、可行性政策措施,推动本地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和革命性跃升。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河南日报》(2025年10月24日第09版)

统筹:吴   鹏

审核:张柏林

责编:杨启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