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恢宏实践阔步迈进新征程之际,河南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立足深厚文化底蕴,提出建设文旅强省,将习近平总书记“把文旅产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的时代擘画,转化为深化文旅领域改革的革命性实践。这一重大部署,本质上是新发展理念在文旅领域的精深践行与创造性发展,充分体现了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历史主动。
生产方式变革下的河南文旅实践
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沃土,中原大地蕴藏的文明基因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时代价值。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在此表现为跨越时空的生产力跃迁谱系:二里头宫城遗址呈现早期生产关系的制度萌芽,十三朝王城层累昭示上层建筑的演进法则,甲骨文符号与龙门石窟艺术共同凝练为文旅产业珍贵的历史生产资料储备库。当这些文明载体被现代文旅生产关系创造性重构,便升级为解码“何以中国”的基因密钥。
河南文旅发展实践生动彰显出文化资本二重性转化的历史辩证法。万亿级产业规模印证了中原文化资源成功实现从考古层向产业链的价值质变,构筑起文化建设的坚实物质基座;年超十亿人次的消费浪潮,深刻验证文旅产业特有的价值规律,彰显出旅游消费所兼具的物质再生产与精神再生产的双重循环效应。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入选全国文旅创新案例,其游客中85后达85%,更凸显文旅产业在促进传统文化资本在代际传递中实现符号价值增值的关键作用。尤为引人瞩目的是,全要素生产率革命正在重塑河南文旅再生产模式:龙门石窟0.1毫米级高精度三维建模推动了文物资本的技术有机构成跃迁;云台山资源股权化的创新实践,使秀美自然景观转化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的新型生产资料;洛阳精密制造技术赋能高端文物修复,则标志着河南文旅产业向全球价值链生产端的战略性延伸。
上述系统性的生产方式变革,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历史确证。2024年,河南文化和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8.87%,且超额利润率持续领跑相关产业,实证了文化生产要素边际报酬递增的内在规律;千万农民通过景区股权合作实现稳定增收,彰显了文旅产业在弥合城乡交换价值差距、促进共同富裕中的独特优势;文化遗产IP跨境授权交易额激增,则昭示中华文明在全球价值链中比较优势的深刻重构。这些深层次的变革,使文旅产业升级为支撑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战略支点,在实践层面彰显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时代价值,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实现了文化生产力的历史性超越,这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在文旅领域的生动写照。
河南文旅演进的破题与重构
当前,置身全球文化格局深刻重构与数字文明蓬勃兴起的时代交汇点,河南文旅强省建设正处于动能转换、结构升级的战略攻坚期,改革深水区的复杂挑战与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前所未有地交织激荡。伴随产业形态的深度变革,传统路径累积的结构性矛盾亟待破局:创新要素的跨区域流动与跨领域协同仍受制于体制机制壁垒,产业融合亟须从表层协作跃升为价值链深度整合的系统工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球感召力与市场转化效能远未充分释放。破解制约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必须立足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石,在制度型创新维度实现系统性突破,其核心要义在于精准重塑文旅领域生产关系、全面重构现代化生产要素配置体系,从而充分释放文化生产力的澎湃动能。
推进这场深刻变革的关键在于统筹价值转化、技术迭代协同共振的历史进程。在价值转化方面,迫切需要构建科学权威的文化资源价值评估体系与市场化转化机制,着力破解因价值测度模糊导致的资源配置效率瓶颈,深度激活文化资源作为关键生产资料蕴藏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潜能,推动丰厚的历史遗存与文化遗产实现从沉睡资源向活跃生产要素的质变性跃升。在技术迭代方面,则要求举全省之力集中攻克高精度文物建模、沉浸式体验底层架构等关键数字技术“卡脖子”环节,显著降低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的边际成本,以科技革命的穿透性力量重塑河南文旅产业内核基因,系统打造具有示范意义的智慧文旅新模式。
河南文旅强省建设的另一个破题方向是构筑多维支撑体系。一是通过贯通产学研用的高端文旅人才孵化机制,精准破解创意设计、数字技术、运营管理等核心领域的高技能人才结构性短缺困境,筑牢“人”这一核心要素的根基性支撑。二是创新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金融支持体系,发展适配文化产业轻资产特质的专项信贷、知识产权证券化及文创风投等金融工具,有效疏解中小微经营主体的融资困境,彻底打通文化资本健康循环与扩大再生产的关键脉络。三是打造融合中华美学精神与时代语境的国际文化叙事体系,在提升中华文化全球亲和力的同时强化市场渗透效能,塑造河南文旅的国际化认知价值坐标。
多维支撑体系的系统推进,本质上是文旅生产关系深度调整与全要素生产率革命性跃升的伟大实践,将全面激活文化数据、创意资本、技术装备、智力劳动等要素的乘数效应,驱动河南文旅产业实现从规模扩张向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历史性跨越。这一深刻变革生动诠释了河南以文化力量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的战略价值。
河南文旅发展的战略突破
面向未来,河南要深化文旅领域改革,肩负起激活历史文脉与锻造新兴业态的双重时代使命,亟须以更高政治站位、更广全球化视野实现战略突破。这就要求在战略导向上牢牢把握三重核心辩证关系。一是恪守文化根脉守护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动态统一,精心构建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与当代价值赋能相互促进的共生机制。二是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原则下的市场化效能释放,全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品质跃升与文旅产业经济价值创造的协同互促。三是完善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更高水平结合,积极营造制度保障坚实有力、经营主体活力竞相迸发的良性发展生态。
实现战略突破的关键,在于实现历史纵深感、战略空间度与科技前沿性的深度贯通。必须深度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布局,主动对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振兴的国家方略,倾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示范标杆,全景式彰显中华文明的永恒精神标识。必须精准锚定区域发展核心引擎,紧密围绕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着力锻造支撑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强大文化内核与辐射枢纽。必须前瞻性拥抱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加速元宇宙、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与文旅场景的深度融合,在全球沉浸式体验版图中抢占战略制高点。
当前,全球数字消费深刻重塑文旅生态,体验经济爆发式增长、区域协同向纵深拓展、中华文化全球传播形成战略合力的历史性交汇期已然来临。河南要抢抓机遇,全力推进文旅发展战略的重点突破。首先,要对标世界级文旅目的地发展模式,构建体系完备、业态高端的现代文化产业集群与新型文旅消费国际枢纽。其次,要抢占文化科技融合创新制高点,打造引领全国的数字化文化创意策源地与新质生产力培育高地。最后,要探索制度型开放新路径,构建将中华美学精髓进行现代表达并直抵全球的传播新体系。实现文旅产业变革不仅是提升区域发展能级、重塑竞争优势的核心抓手,更承载着回答中华文化当代表达时代命题、塑造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的重大历史责任。
河南文旅走向未来的展望
河南文旅发展格局的构建,迫切呼唤前瞻引领、系统完备、运行高效的现代化治理体系提供核心支撑。必须强化对文旅产业发展的统筹,压实各级党委和政府推进重大旅游项目建设的政治责任,通过建立经济贡献率、游客满意度、产业带动力等核心指标构成的高质量发展评估体系,强力驱动万亿级旅游产业集群发展蓝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在制度供给关键环节,要聚焦破除制约旅游产业能级跃升的体制机制壁垒,率先出台河南省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厘清政府规划引导、经营主体运营、社会力量参与的协同机制。要创新制定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专项政策,破解文物活化利用与旅游产品开发的制度性梗阻。还要针对露营经济、文旅元宇宙等新业态构建“底线监管+梯度培育”的治理模式,在激发市场活力与防控系统性风险之间实现精准平衡,为千亿级新兴消费市场拓展提供法治保障。
此外,要筑牢文旅产业发展的安全基石,必须构建文化与市场双重保障体系。要建立意识形态风险全周期防控机制,坚守红色旅游、研学旅行等业态的内容安全底线;运用物联网、北斗定位等技术构建“智慧文物安防云平台”,为文化遗产转化为优质旅游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筑牢安全防线;打造覆盖全省4A级以上景区的实时流量监测与应急响应体系,完善旅游消费侵权快速处置通道,通过信用监管与柔性执法相结合,维护“老家河南”品牌美誉度。这一动态完善的制度设计,既为旅游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内生动力,又为经营主体构筑风险防护网,彰显了发展与安全并重的治理智慧。推动文旅产业提质增效的核心在于推动治理能力与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度耦合。要创建省级文旅数据枢纽,打通交通、气象、消费等涉旅部门的数据壁垒,构建旅游运行监测“一张图”;试点“旅游营商环境数字监测仪”,实现市场准入、政策兑现等全流程可视化督导;建立旅游安全与经济效益联动预警模型,推动治理重心从被动处置向主动赋能转变。通过构建“智慧治理—产业升级—消费提振”的正向循环生态,最终形成以制度创新牵引旅游资源高效配置、以治理现代化护航万亿级旅游支柱产业崛起的发展模式,为中国式现代旅游体系建设贡献河南方案。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财经战略研究院)
来源:《河南日报》(2025年10月10日第09版)
统筹:吴 鹏
审核:张柏林
责编:杨启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