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网络空间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领域和人民群众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园。河南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明确提出营造“五个环境”,即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便利高效的营商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清朗健康的网络环境。营造清朗健康的网络环境,不仅是对国家网络强国战略的深入贯彻,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清朗健康的网络环境,意味着网络空间既要充满活力又要秩序井然,既要创新涌动又要安全可靠,既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沃土,也是主流价值传播的高地。
营造清朗健康的网络环境的内涵与意义
营造清朗健康的网络环境,关键在于构建良好的数字生态空间。清朗健康的网络环境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信息传播的真实性准确性,确保网络内容客观真实,杜绝虚假信息和网络谣言的滋生蔓延;二是网络空间的安全可靠性,通过完善的技术保障和制度设计,有效防范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三是网络文化内容的健康向上,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进取、崇德向善的网络文化;四是网络行为的文明有序性,倡导网络空间礼仪规范,培育理性平和、自律守法的网络行为模式。
营造清朗健康的网络环境内涵丰富。在法治层面上,强调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必须坚持依法治网,不断完善网络法律法规体系,加大网络执法力度,确保网络空间运行在法治轨道上。在文化层面上,注重网络内容的价值导向,要求各类网络平台和自媒体创作者自觉传播正能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技术层面上,突出创新驱动,通过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为网络环境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在社会层面上,强调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的良性互动,推动网络民意有序表达,促进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在经济层面上,着眼于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规范平台企业经营行为,促进数据要素合法有序流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营造清朗健康的网络环境意义深远。从国家安全视角看,是维护国家网络主权和意识形态安全的必然要求,能够有效抵御境外势力网络渗透和破坏活动,巩固党的执政根基。从经济发展视角看,是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的重要保障,通过净化网络市场环境,增强投资者信心,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支撑。从社会治理视角看,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途径,网络空间的秩序化有助于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从文化建设视角看,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举措,能够提供丰富优质的网络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从民生改善视角看,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关键环节,通过保护网民合法权益,营造安全可信的网络环境,让数字文明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
营造清朗健康的网络环境的作用与关键点
在经济发展方面,营造清朗健康的网络环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一是通过构建安全可信的网络空间,降低数字经济运行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和风险成本,增强经营主体的稳定预期和投资信心;二是通过建立健全网络市场规则体系,促进数据要素的安全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三是通过规范网络市场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因此,要严厉打击网络侵权假冒、虚假宣传、不正当竞争等行为,维护良好的网络市场秩序,保护企业和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提供支撑;规范平台经济健康发展,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创新发展;构建安全放心的网络消费环境,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升级,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内需动力。
在社会治理方面,营造清朗健康的网络环境有助于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从技术赋能来看,网络空间的有序化为创新社会治理提供了数字化工具和智能化手段,极大提升了治理的精准性、高效性和协同性。从制度重构来看,网络环境的规范化推动社会治理模式从传统的单向管理向多元协同治理转变,重构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与公民个体之间的关系格局。因此,要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度融合,建设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实现“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提升政府服务效率和透明度;构建网络问政新机制,搭建规范化网络参政议政平台,畅通民意表达渠道,促进科学民主决策;创新网络监管模式,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实现对社情民意的精准感知和对社会风险的有效预警防范;完善网络空间矛盾纠纷化解机制,通过在线调解、在线仲裁等方式,及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培育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提升公民网络素养,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在数字文化方面,营造清朗健康的网络环境对数字文化建设发挥着滋养培育和引导规范的双重作用。在价值引领方面,正确的网络内容价值导向和标准规范,能够确保数字文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在内容创新方面,良好的创作环境,有助于激发文化创新活力,促进优秀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在传播优化方面,完善的网络传播秩序,有助于提高优质文化内容的传播效率和覆盖面;在生态培育方面,多元主体参与的数字文化发展格局,有助于形成健康可持续的数字文化生态系统。因此,要加强网络内容治理,建立完善的内容审核和评价机制,清除不良内容,为优秀文化产品创造更多传播空间;实施网络文化精品工程,鼓励创作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优秀作品,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网络文化品牌;推动媒体深度融合,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提高优质文化内容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开展网络素养教育,提升网民的审美情趣和文化鉴别能力,培养文明理性的网络行为习惯;加强网络文化交流平台建设,促进地域文化的数字化传播和跨文化交流,增强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
在数字生态体系建设中,清朗健康的网络环境发挥着基础性、支撑性作用。建立健全网络空间治理规则体系,能够明确各类主体的权责边界和行为规范;加强基础技术研发和创新应用,可以为数字生态的打造提供技术保障;构建全方位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能够维护数字生态安全稳定;关注数字技术应用的伦理边界和价值取向,能够确保技术进步与人文关怀相统一。因此,要完善网络空间法律法规体系,及时跟进新技术新应用发展,制定修订相关法律法规,为数字生态健康发展提供法治保障;加强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健全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提升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防护水平;推进数据治理体系建设,建立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促进数据资源依法有序流动和合理利用;强化数字技术伦理治理,建立完善科技伦理审查和监管机制,引导负责任的科技创新。
营造清朗健康的网络环境的河南路径
河南在营造清朗健康的网络环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整体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在法治建设领域,不断夯实网络空间治理的法治基础,制定出台了《河南省网络安全条例》《河南省电信条例》等多部地方性法规,建立健全了网信、公安、通信管理等多部门协同的网络综合执法机制,网络空间法治化水平持续提升。2021年,河南在全国率先部署实施网络文明建设“九大行动”。在内容治理方面,深入实施“清朗”系列专项行动,针对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网络水军等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建设取得积极成效,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充沛。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网络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建成覆盖全省的高速光纤网络和5G网络,网络质量和服务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为数字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数字经济领域,网络赋能作用充分显现,数字经济规模持续扩大,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培育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网络平台企业和数字服务商。在网络文明建设方面,公民网络素养不断提升,“河南好网民”等品牌活动影响广泛,网络空间文化氛围积极向上,为广大网民创造了清朗健康的网络精神家园。
河南在营造清朗健康的网络环境的探索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是坚持统筹协调,建立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注重法治引领,结合河南实际积极推进网络领域地方立法,健全网络执法机制,提升网络空间治理法治化水平。三是强化技术赋能,加强网络治理技术研发和应用,建设省级网络综合治理平台,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升网络监测、预警和处置能力。四是突出多元共治,充分发挥互联网企业、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和广大网民的作用,构建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的治理共同体。五是坚持疏堵结合,一方面,依法加强网络监管,严厉打击网络违法违规行为;另一方面,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培育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做到破立并举、标本兼治。
河南应持续营造清朗健康的网络环境,提升网络综合治理效能。一方面,应着力构建长效治理机制。一是健全法律法规体系,紧跟国家立法进程,及时制定修订网络安全、数据治理、平台经济等领域的地方性法规,形成覆盖网络空间各领域的法治框架。二是完善协同治理机制,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分工,建立跨部门、跨区域执法协作机制,形成治理合力。三是建立技术治网体系,加大网络治理技术研发投入,提升网络安全态势感知、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以技术赋能提升治理效能。四是构建社会参与机制,完善互联网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机制,支持行业协会制定行业标准和规范,畅通网民投诉举报和参与监督渠道。五是完善评估监督机制,建立科学的网络生态评估指标体系和定期评估制度,接受社会监督,持续改进治理工作。另一方面,应持续提升网络环境治理水平和效能。一是探索建立“数字孪生城市”网络治理新模式,构建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实现网络空间与物理空间的联动治理,提升治理精准性。二是建设中西部网络安全产业基地,培育引进网络安全龙头企业,打造完整的网络安全产业链,为网络环境安全提供产业支撑。三是实施网络内容建设提质工程,支持创作传播具有中原特色的优秀网络文化产品,打造“数字中原”文化品牌,增强网络空间文化软实力。四是开展全民网络素养提升行动计划,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社会培训体系,全面提升网民媒介素养和数字能力。五是推进网络治理国际合作交流,借助共建“一带一路”机遇,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在网络空间的对话合作,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六是创新网络信用体系建设,探索基于区块链的治理模式,推动网络环境治理再上新台阶。
(作者分别系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导;江西财经大学数字经济学院数字经济系主任)
来源:《河南日报》(2025年10月10日第09版)
统筹:吴 鹏
审核:张柏林
责编:杨启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