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与东盟合作 主动服务国家开放大局

河南日报  齐爽2025-10-10

  千年古丝路,今朝谱新篇。2025年恰逢中国—东盟自贸区成立15周年,也是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的开篇之年。近年来,随着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深入推进,河南与东盟的合作已从传统的商品贸易,扩展到枢纽互联、产业协作、人文互动等多个维度,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赢格局。面向未来,河南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全面扩大对外开放”的安排部署,以深化拓展与东盟合作为重点,主动服务融入国家开放大局,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助力高质量发展。

  与东盟合作价值凸显、意义重大

  河南深化拓展与东盟合作,是服务国家周边外交战略,筑牢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河南担当”的必然要求。东盟作为中国周边外交优先方向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地区,与河南产业互补性强、经贸往来频繁、人文交流紧密,已成为河南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河南深化拓展与东盟合作不仅有助于提升河南的对外开放能级和国际影响力,还有利于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促进区域共同繁荣,将国家的周边外交战略在地方层面落到实处,形成中央与地方的合力,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贡献河南智慧。

  河南深化拓展与东盟合作,是筑牢物流枢纽优势,提升国内国际双循环“河南节点”链接功能的强劲引擎。物流枢纽建设对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河南具有显著的物流枢纽优势,“米”字形高铁网通达全国,“空中丝绸之路”和中欧班列(郑州)强大的集结能力,为高效链接中国腹地与东盟市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物流通道和平台支撑。河南深化拓展与东盟合作,将进一步激活河南的枢纽经济潜能,使河南在发展壮大门户经济、枢纽经济的同时,促进高端要素加速集聚,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支点和战略链接。

  河南深化拓展与东盟合作,是打造面向东盟的内陆开放新高地,为中部地区崛起注入“河南动能”的重要抓手。在RCEP红利持续释放、多元化合作呼声不断增强的背景下,深化与东盟合作已成为我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和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再上新台阶的重要战略支点。河南凭借得天独厚的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完备的高水平开放平台体系以及与东盟高度互补的产业格局,正成为中部地区对接东盟市场的重要支撑。河南深化拓展与东盟合作,不仅能够通过构建面向东盟的物流枢纽、贸易中心和产能合作平台,有效对接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需求,又能强化河南在中部地区崛起中的核心带动作用。

  与东盟合作基础牢固、成效显著

  贸易往来密切,共赢之路蹄疾步稳。2025年前8个月,河南对东盟进出口743.1亿元,同比增长8.8%,东盟继续保持河南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农业方面,河南的食用菌、大蒜、速冻食品、休闲食品等特色食品出口东盟,东盟的榴莲、山竹、芒果、火龙果、凤梨等热带水果及胡椒、腰果等通过河南运抵全国。其他方面,中铁装备盾构机销往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东方红拖拉机等农用机械越来越多地穿梭在东盟的田野上,洛阳建龙微纳在泰国二期项目竣工投产,超聚变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建设供应中心,众多经贸合作成果惠及双方民众。

  开放通道赋能,枢纽能级提速换挡。河南—东盟“空中丝绸之路”越走越宽,郑州—金边、郑州—吉隆坡双枢纽建设加快推进,郑州至曼谷、吉隆坡、新加坡、马尼拉等地的全货机航线开通。“陆上丝绸之路”提质升级,中欧班列(郑州)向南延伸,将中原腹地与中南半岛紧密相连,郑州至越南、泰国进口水果和农产品出口冷链专列成功开行,“班列+冷链”往返常态化运营。“网上丝绸之路”加快推进,东盟数字化贸易平台搭建成功,河南与东盟跨境电商商品往来更加高效便捷。“海上丝绸之路”加快赋能,河南通过铁路将货物运至广西、广东等沿海港口,再转运至东盟各国,形成了稳定的“铁海公”多式联运体系。

  豫字优品圈粉,品牌出海势头强劲。当前,河南出口东盟的众多“豫字号”产品已成功实现“破圈”。蜜雪冰城在东南亚市场开设超过4000家门店,温县山药、南阳香菇通过跨境冷链直达曼谷超市,许昌假发以“时尚快消”定位稳居东南亚电商销量榜首,宇通电动巴士穿梭于新加坡、曼谷等城市街道,唐三彩艺术品、钧瓷茶器成为东盟收藏市场新宠,越来越多的“豫字号”产品正在东盟市场开疆拓土。

  文明交融深化,民心相通美美与共。2024年“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年”启动以来,河南与东盟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日益密切。现已成功举办“当少林遇见吴哥”功夫文化交流、“‘豫’‘柬’真功夫”武术展演、中国(河南)—东盟人文交流月等品牌活动,并承办“中柬人文交流年”闭幕式、中国—东盟媒体合作论坛等重要项目。此外,河南还发起“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周”“河南—越南合作论坛”等多项重要活动,进一步促进了民间往来与交流互鉴。

  与东盟合作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数字智能合作新蓝海。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以“数智赋能发展,创新引领未来——以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新机遇助建命运共同体”为主题,传递出中国与东盟正迈向以数字智能和创新驱动为核心的高水平合作新阶段的重要信号。对河南而言,未来应重点聚焦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深化与东盟在跨境电商、智慧城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产能合作与市场开拓,积极融入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标准规则。

  绿色经济发展新赛道。当前,中国与东盟已将气候变化纳入《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行动计划(2026—2030)》等发展规划开展合作治理。河南既拥有较强的装备制造和科研创新能力,也面临产业绿色转型的迫切需求;而东盟国家自然资源丰富,市场需求旺盛,但面临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共同挑战。未来,河南与东盟可重点围绕绿色能源开发、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协同、绿色低碳物流通道建设等领域深化合作,共同构建更具韧性的区域绿色供应链。

  现代农业合作新空间。河南与东盟农业贸易互补性强,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农业贸易格局。河南作为“中原粮仓”拥有先进的农业技术、育种能力和智能农机装备,而东盟国家农业资源丰富且市场潜力巨大,但急需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附加值。未来,河南与东盟可重点围绕智慧农业、智能农机、设施农业、畜禽养殖、现代种业研发与推广、农产品精深加工与跨境冷链物流、绿色农业技术示范等领域展开深度对接,为双方人民带来更丰裕的食品供应。

  文旅康养合作新热点。河南文化底蕴深厚、中医药优势突出、康养产业基础良好,而东盟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和庞大的健康消费市场,双方合作潜力巨大。未来,河南与东盟可重点围绕文化遗产主题旅游线路开发、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高端康养服务标准化输出等领域展开合作,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吸引力的文旅康养品牌项目,更强带动大健康产业与旅游消费升级,更好促进民间友好往来。

  聚焦重点、务实推进与东盟合作

  以“枢纽能级跃升行动”畅通跨境物流脉络。一是做大做强郑州—吉隆坡“空中丝绸之路”。将郑州—吉隆坡货运航线从定期升级为每日多班,并以吉隆坡为支点,采用航线串飞、代码共享等方式,辐射至曼谷、新加坡、雅加达等东南亚市场,延伸覆盖印度、斯里兰卡等南亚地区,并向海合会成员国拓展。二是强化“空铁联运”。推动东盟至郑州的航空货物与通往欧洲的中欧班列高效对接,构建以“郑州—吉隆坡”主轴为核心的“亚欧空中陆桥”,形成“一点发运,全球可达”的供应链新格局。三是促进航空口岸通关便利化。推动河南“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与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东盟主要国家的口岸通关系统对接,推动通关数据互换、物流渠道对接、管理信息共享,实现报关、检疫、税务等电子单据的“一次申报、两地通关”。

  以“产业精准对接行动”强化制造协同优势。一是推动航空偏好型产业双向布局。靶向吸引新加坡、马来西亚的航空零部件、无人机研发制造企业落户郑州航空港,完善河南航空产业链。支持河南航投等企业参与东盟国家机场的运维业务,输出河南的航空管理经验和技术。二是推动现代农业双向精准合作对接。推动杂交小麦、玉米育种及智慧农业装备,与泰国香米种植、越南咖啡加工、马来西亚棕榈园管理等东盟特色农业领域对接。支持河南智能农机企业为印尼、缅甸的大型种植园提供“农机组网”智能化解决方案。三是开展集群式“链对链”精准招商。聚焦东盟国家产业发展规划,瞄准泰国汽车产业、马来西亚电子产业、越南制造业等,组织河南新能源汽车、智能终端、超硬材料、高端农机等龙头企业,以“产业集群对产业集群”模式,开展配套招商和本地化生产合作。

  以“数智创新赋能行动”激活数字发展效能。一是深入对接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数字经济规则。在河南自贸试验区探索设立“中国—东盟数字贸易制度集成创新示范区”,重点在数据跨境流动领域开展压力测试,探索建立便利化的数据合作机制,在智慧物流、跨境支付等环节实现更高效率的协同。二是深化跨境电商合作。在郑州EWTO核心功能集聚区设立“东盟国家馆”,为东盟商家提供直播带货、品牌孵化、线上展销一站式服务。鼓励河南企业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枢纽节点投资建设或租赁海外仓,建立“海外仓+郑州枢纽仓”跨境电商供应链网络,实现订单快速履约。三是推动“数字技术+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支持河南工业互联网平台、智能传感器技术与东盟制造业、农业等特色产业结合,开展智慧农场、智能工厂等示范项目。支持河南北斗应用技术参与东盟智慧城市建设。

  以“绿色合作深化行动”拓展可持续发展空间。一是推动新能源产业协同出海。支持我省风电整机制造企业参与菲律宾等国的海上风电项目,推动省内电池材料企业与泰国等国的电动汽车产业对接,与印尼等国合作开发光伏储能项目和“光伏+”示范项目。二是开展生态环保技术示范。在柬埔寨、老挝等地建设绿色农业示范园,推广河南生物防治、无土栽培等绿色农业技术;推动河南环保企业参与东盟国家的污水处理、固废处理等环境治理项目。三是共建绿色金融合作平台。鼓励中原银行等金融机构与东盟开发性金融机构合作,设计针对绿色基建、清洁能源项目的绿色金融产品。推动河南企业在新加坡等国际金融中心发行绿色债券,募集资金用于投资东盟绿色项目。

  以“人文交流提质行动”厚植人文合作根基。一是实施“华夏文明·中原印记”东盟推广计划。与东盟主流旅行社合作开发少林功夫及太极拳研学、中医文化体验、河南钧瓷工艺探访、古都巡礼等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加强文旅推介,邀请东盟国家的网红、媒体来豫采风,利用新媒体扩大河南文旅在东盟的影响力。开通更多郑州至曼谷、巴厘岛等东盟旅游城市的文旅包机。二是实施“职业教育联合培养计划”。支持河南职业院校与东盟国家院校共建“跨境电商学院”“禹州陶瓷技艺培训中心”等特色化合作办学项目,为东盟培养中医药、轨道交通、电子商务等领域的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三是建立多层次民间交流机制。推动洛阳、郑州等省内城市与东盟主要城市结为友好城市,开展青年领袖交流、艺术家互访、非遗展览等活动,常态化举办“东盟文化周”“河南非遗展”等活动,促进民心相通。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改革开放与国际经济研究所)

来源:《河南日报》(2025年10月10日第10版)

统筹:吴   鹏

审核:张柏林

责编:杨启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