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是培育大学生历史主动精神,增强大学生责任担当的主渠道。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积极探索培育大学生历史主动精神的方式方法。思政课培育大学生历史主动精神要坚持系统观念,从整个思政课的课程体系出发规划历史主动精神培养的方式,将其作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纳入教学计划中。同时要看到各门思政课的特殊的性质,各门课程有侧重的融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侧重于讲清楚历史主动精神的理论逻辑和认知逻辑。历史主动精神蕴含着深刻的唯物史观内涵,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重要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要侧重于讲清楚历史主动精神的理论蕴含。一方面,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角度,讲清楚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历史主动精神作为先进的意识能指导人们变革社会的实践活动。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具体实际中形成的思想理论,一经人民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物质力量,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另一方面,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讲清楚人类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他们在推动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主动性。历史主动性的发挥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品格。要从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角度讲清楚,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在讲述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部分时,要充分融入历史主动精神,来阐明“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内在联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我们发扬历史主动、担当历史使命,才能实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侧重于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的出场逻辑和实践品格。我们党的历史不是割裂的,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主流主线,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传承发展的重要内容。将党的历史主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一定要讲清楚我党历史的来龙去脉,从哪里来、在哪里、将要去到哪里。史料在思政课中的运用不是简单的讲故事,更是讲道理,在历史故事中贯彻党发扬历史主动、担当历史使命、创造历史伟业的历史的事实。同时,在历史讲述中讲清楚我们党在实践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历史,在理论阐释中提升对党的历史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把握历史主动精神的内涵。因此,“中国近代史纲要课”中要明确以党的百年奋斗史为主题主线,帮助学生理解党的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出场于党成立之时。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主动担负起了历史的重任。党的百年历史就是我们党不断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创造历史伟业的奋斗史历史。“中国近现代纲要”课程要将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担负的历史使命、面临的历史挑战以及发挥的历史主动讲明白,增强学生对党的历史主动精神产生的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认识,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侧重于讲清楚继续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现实逻辑和党的理论创新。“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要突出我们党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突出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性。教学中应以党的历史为线索,挖掘蕴含的历史主动精神。一是通过讲述党的伟大斗争历程,如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入理解党如何于困境中把握历史主动,如何在生死存亡时刻扭转乾坤。二是讲清楚我们党如何通过探索创新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如大革命失败后,面对革命形势异常低迷的状况,我们党如何发扬历史主动,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中国革命新道路。三是讲清楚我们党如何在具体的实践中实现理论创新,创立毛泽东思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第一次飞跃,如何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通过不同时期的历史叙事有助于大学生从宏观视角上认识历史主动精神的实践意义。同时,历史主动精神不仅限于历史事件的解读,更可以成为一种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历史担当。将历史主动精神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中,不仅能让大学生感受历史的脉动,更能使其将历史主动精神与个人成长、社会责任相融合,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侧重于讲清楚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指向。思政课教学强调历史与现实的关联性。结合当下国家发展战略和全球形势,如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绿色发展等,分析历史主动精神新时代的价值和要求。这有助于大学生将历史主动精神转化为新时代挑战的策略,培养他们主动担当、服务国家的意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突出党在新时代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突出“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胸怀“两个大局”,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事,解决了许多过去想解决而没能解决的事。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外交、国防、党的建设等领域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我们党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作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议,这是我们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把握,是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应上层建筑的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把握,是我们党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以强烈的担当意识,不惧风险挑战、敢于斗争、用于探索创新的生动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要将新时代党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讲清楚讲透彻,要将“两个结合”讲清楚,以生动的历史事件进一步深化对党的历史主动精神内涵的深刻理解,激励广大青年学生将个人理想同党和国家事业联系起来,增强其使命担当。
“思想道德与法治”侧重于讲清楚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与担当以及增强担当本领的实践方法。历史主动精神的培育在大学阶段至关重要,而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阵地,是历史主动精神内化为责任担当的有效载体。通过将历史主动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可以强化大学生历史规律的理解,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其解决问题的主动意识和创新思维。“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的第一门思政课,对培育大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学生的精神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历史主动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要将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主动担当作为、用于探索的历史事实、党在各个时期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事迹融入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时代新人等各个专题中,以充实专题教学的内容,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在教学方法上,“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要重视方法创新,不能照本宣科,就理论讲理论,也不能用讲故事代替讲道理,选择的历史事件、线上案例要切合所讲的内容,能够给学生思想上的启发和激励。“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应探索探究式研讨式课程教学改革,多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主题辩论、情景再现等方式来分析现实案例,引发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智慧,引导学生自觉学习、主动探索,增强其主体意识,增强历史主动。在课堂上通过鲜活的榜样故事,对国内外形势和热点的研讨,引导学生增强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
(作者单位:郑州西亚斯学院)
来源:《河南日报》(2025年10月10日第11版)
统筹:吴 鹏
审核:张柏林
责编:杨启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