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路径

河南日报  王宏源2025-10-10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强调,要抓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当前,河南处于产业转型升级、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期,要积极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河南路径,进一步增强政策统筹、资源集合与制度改革,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提供坚实支撑。

  构建协同机制:统筹一体化的制度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河南要立足省情,探索完善跨部门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机制,构建“决策—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

  在决策层面,强化顶层设计的系统性。建立省委、省政府统筹协调的议事机制,将教育规划、科技布局、人才政策纳入统一议事框架,避免政策制定的碎片化。通过定期研判产业发展趋势与创新要素供给的匹配度,实现教育培养规模、科技攻关方向、人才引育重点的动态平衡,确保三者在目标设定上同向发力。

  在执行层面,着力破解部门协同壁垒。明确教育、科技、人社等部门的权责边界,建立任务清单与协同节点,形成“一个目标、多方联动”的执行链条,重点解决政策落地中的衔接问题。

  在监督层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将一体化推进成效纳入地方政府与部门绩效考核,设计涵盖资源投入效率、要素匹配程度、成果转化效益等维度的评价指标。定期发布一体化发展指数报告,通过考核导向倒逼各地各部门强化协同意识,形成“考核—反馈—优化”的良性机制。通过打破“各自为战”的惯性思维,使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从分散推进转向系统集成,健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运行体系、协调机制和科教协同育人机制。

  优化资源配置:夯实一体化的发展基础

  资源的高效配置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的物质基础。突出市场在教育、科技、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财税、金融等政策上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打破职能壁垒实现政策共融与资源共享,促进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与政策链、产业链、资金链有机衔接。

  教育资源配置坚持均衡化与差异化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不断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通过改善办学条件、强化师资培训等措施缩小区域差距,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另一方面,强化问题导向和学科融合,统筹推进办学方式、管理体制、育人模式、保障措施等方面改革,引导高校优化学科结构,聚焦河南产业升级方向调整专业设置,增强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配性,使人才培养规模、质量同产业需求形成动态平衡。

  科技资源整合的重点在于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打破科研机构、高校、企业间的资源壁垒,建设省级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推动技术成果等向全社会开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通过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促进创新要素向产业集聚。完善科技投入机制,提高基础研究占比,为原创性突破提供长期稳定支持。

  人才资源开发突出“以用为本”的导向。创新人才差异化评价和可持续支持机制,健全以创新价值、能力、技术突破深度、成果转化效益等为核心的评价体系,破除“四唯”倾向,使人才评价标准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契合。实施高端人才引育计划,重点引进河南急需的领军人才与创新团队,同时注重本土人才培养,形成多层次人才梯队。

  深化产教融合:打通一体化的转化链条

  产教融合是连接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关键纽带,也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人才价值实现的核心路径。要坚持创新驱动,打造科技创新主力军,大力推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高等教育应强化与产业发展的深度对接,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注重数字技术深度赋能,引导高校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将企业技术标准、生产工艺融入课程体系,推行“理论学习+实践实训”培养模式,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高校围绕产业需求调整科研方向,使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产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增强科研成果的市场适配性。

  职业教育需紧扣产业转型需求实现精准发力,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推动职业院校与产业园区深度合作,按照“专业建在产业链上”的思路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强化实训基地建设,推动优质资源跨区域共享,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育人机制,通过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模式,使技能人才供给与企业用工需求无缝对接,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稳定的技能支撑。

  科技成果转化要打通一体化链条的关键环节。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转化体系,建设省级技术产权交易市场,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资金支持与服务保障。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借鉴美国国家实验室与大学的“嵌入模式”,通过共建研发平台、联合攻关项目等方式缩短成果转化周期。健全科技创新成果奖励、分配、赋权等激励政策,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与成果转化分配机制,让创新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实施重点工程:强化一体化的抓手支撑

  聚焦关键领域,紧扣河南产业发展实际,精准施策、重点突破,通过实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重点工程,有效破解创新要素分散、转化效率不高等现实问题。

  实施高校学科创新工程,着力优化学科布局与科研方向。围绕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推动高校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建设一批服务产业发展的优势学科群。强化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的科研协作,通过学科专业的优化调整,深化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学科建设与产业需求相适应。支持高校承担产业关键技术攻关项目,使科技研发形成联动,提升高校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

  实施产教融合示范工程,重点打造一批融合载体与合作模式。在省级以上开发区、产业园区建设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人才共育、技术共研、成果共享”的生态体系。支持企业与院校共建实训基地、工程研究中心,灵活搭建不同类型的校企地联合创新平台,促进教育培养标准与产业技术标准衔接,使产教融合从项目合作向系统协同升级。

  实施青年科技人才培育工程,为创新活力注入持久动能。完善全周期人才培养体系,谋划“青年人才—领军人才—战略科学家”梯次培养计划,重点支持青年科研人员。设立专项科研基金,支持3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员开展自主选题研究,赋予其更大的科研自主权与经费使用权。完善青年人才成长保障机制,在职称评审、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倾斜。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成长环境,建好科技创新的后备梯队,让青年人才在关键岗位上挑大梁、当主角。

  (作者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组织人事部主任、研究员)

来源:《河南日报》(2025年10月10日第12版)

统筹:吴   鹏

审核:张柏林

责编:杨启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