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要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过程中构建现代化的立德树人评价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也是推动教育改革、回应群众美好教育诉求的重要任务。结合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美好教育的诉求,持续完善立德树人评价机制,能够有效激活教育领域改革创新的生命力,激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驱力,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强大支撑。
新时代的教育强国建设要更加强调公平、公正和质量,强调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与参与感,这就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立德树人评价机制,优化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评价体系,高度重视学生的人格培养、价值观塑造、道德品质提升,激发教育主体的创造活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完善立德树人教育评价体系,就要致力于促进学生完成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转变、从“评价客体”到“评价主体”的转变、从接受“教化”到自我“内化”的转变,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生动力及自主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从而增强教育主体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综合型人才,形成强大的创新、创造和创业活力。
确立目标导向,塑造现代化的评价理念。一是增强统筹性。把立德树人贯穿教育评价的全过程。在教学改革、教育评估、环境优化、设施建设等环节都要以立德树人理念为统领,确保教育评价的方向正确、目标清晰,构建起富有效率、更加开放、充满活力、有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评价体系。二是突出参与性。要引导教育主体参与到立德树人评价体系中,注重全过程、全方位的参与,探索管理部门、学校、家庭与社会组织多方参与的评价体系,激发各类主体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教育评价的民主性、科学性和公正性。三是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成效评价要以教育对象的成长为指向,关注个体化差异和多元化发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和完善教学方法。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学习成效、价值塑造、人际交往、身心健康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自主创造力、自觉学习力,增强解决现实问题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优化评价内容,实现立德树人实践精准评价。一是完善评价内容。结合教育终身性、未来性、科学性和公共性等特征,持续优化立德树人教育评价内容,全面融入学业目标、人格培育、道德品质、行为认知、实践效能、创新能力等指标,通过开展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等多维度评价的方式,提高立德树人评价的精准性和公正性。二是强化对教育实施载体学校的评价。强化对师资力量、教育特色、基础设施等内容的监测评价,持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推动学校教育制度建设、技术赋能、机制创新,推动立德树人工作精准实施。要把立德树人作为课程建设及评价的重要原则,突出课程教学、课程目标实施、教学创新效应的评价,构建起多层次、可操作的评价指标和权重比例,精准反映课程建设质量及发展趋势。三是优化教育主体的评价。完善对立德树人实施主体教师的评价。把立德树人工作纳入教师评价全过程,突出师德师风、教育教学、学生工作、教学科研的综合性评价,引导教师以德立身、立学、施教,建设“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完善对立德树人最终受益主体学生的评价。结合网络时代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围绕全面发展、多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育人理念,重点从理想信念、文明素养、课堂表现、身心健康、劳动参与、社会实践等德智体美劳各方面设置评价指标。坚持以德为先、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全面发展,采取自我评价、过程评价和同伴评价的方式,多维度、多层面检视育人成效,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形成勤奋好学、奋勇拼搏的进取意识。
完善评价流程,增强立德树人的灯塔效应。一是强化问题导向。要在立德树人教育评价中坚持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理念,破解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不断完善研判问题的工作机制,预防思想道德、价值观念、文明素养等问题出现,及时纠正偏差行为、不合理的现象。督促学校围绕立德树人目标,建立常态化的自评机制,全面梳理教育各环节、各流程、各领域存在的问题,形成自我监督、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的能力。二是坚持技术赋能。围绕教育数字化的国家战略部署,强化现代信息技术在立德树人评价中的运用,实现对学生的动态、开放和多维评价。创建数字徽章、电子档案等,推动信息互通、评价互认和标准互通,实现评价过程的连续性、有效性和共享性。三是推动评价结果的反馈运用。探索建立“动态监测—自主改进”的评价结果反馈运用机制,及时向教育部门、学校反馈,作为教学质量、教师考核、学生发展的重要依据,指导教育改革、课程建设及学生价值塑造、道德培育,推动立德树人工作高质量、高标准实施。
(作者单位:安阳师范学院)
来源:《 河南日报 》( 2025年09月12日 第 11 版)
统筹:吴 鹏
审核:张柏林
责编:杨启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