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夯实实体经济这个根基

《河南日报》(2025年08月01日第09版)  曾宪奎2025-08-01

  202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河南作为经济大省,要进一步夯实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实体经济作为国家经济的立身之本、财富创造的源泉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其发展水平的高低、在国民经济中占比的多少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和提升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实现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未来产业与传统产业发展协同共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发展实体经济对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

  实体经济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源头之水。全球经济发展史表明,以制造业、农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一个国家从传统国家向现代化国家转型,关键路径是推进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正是工业规模的扩大、比重的提高以及工业技术水平的持续进步,推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从量变到质变,最终转型成为发达经济体。从我国的情况看,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工业规模快速提升,工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1621.4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399103.1亿元,目前已经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当前,尽管以金融业、房地产业等为代表的虚拟经济规模迅速扩张,实体经济比重较以前出现明显下降趋势,但是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和宏观经济发展的最终依托,只有发达的经济体才能支撑虚拟经济和宏观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这是因为,首先,实体经济能够为虚拟经济提供物质基础,持续发展的实体经济能够保证虚拟经济发展的“舞台”越来越大,形成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从宏观经济发展的角度看,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共进,就意味着经济发展状况良好,发展速度较快,而一旦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进入“空转”,则意味着经济泡沫的形成,蕴含着巨大风险,对经济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其次,实体经济是创新的主要承载者,大量的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只有最终立足实体经济,深入影响实体经济,才能最大化发挥创新成效,将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以人工智能发展为例,尽管其部分发展与虚拟经济密切相关(如人工智能发展有利于虚拟游戏、虚拟货币等),但是其基础与核心部分依然围绕实体经济展开,特别是其硬件制造部分属于制造业范畴。同时,人工智能具有赋能领域广的特点,大量的实体经济领域通过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效率提升,而如果没有这些领域的应用,人工智能对经济的影响将受到严重限制。

  实体经济是创造财富、吸纳就业的主要载体,是社会稳定和扩大内需的前提。实体经济不仅是创造各种财富特别是有形财富的载体,还吸纳了数量众多的就业者。仅以狭义的实体经济为例,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4年)的相关数据,2023年我国第一产业(农业)就业人员1.69亿人,第二产业(工业)就业人员2.15亿人,占全国就业人员(7.40亿人)的51.9%,如果采用更广泛的实体经济概念,将与实体经济直接相关的服务行业纳入进来,则这一数据将更高。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高速增长时期明显减速导致就业容量下降、经济转型带来的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发展实体经济能够有效应对就业形势严峻的挑战,积极扩大就业总量,有助于促进社会稳定。同时,就业量的扩大能够保证人们的收入维持在一定水平,使人们有能力增加消费,对扩大内需具有积极作用。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我国作为一个经济发展梯度显著的国家,在实体经济产业转移过程中,注重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尽量将产业留在国内。跟大多数西方国家国土面积相对狭小、人口总量相对较少不同,我国国土面积广大,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大,因此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将部分劳动密集型行业或者产业环节转移到中西部地区而非国外,将有效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解决部分就业问题。

  发达的实体经济特别是维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是抵抗外部经济冲击的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在不同程度上经历了产业空心化进程,其核心是工业体系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及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样,这些国家的实体经济比重便呈现下降趋势,工业体系的完整性也被打破。但是,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表明,那些产业空心化较为严重、实体经济比重较低的国家,更容易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同时也更难恢复经济增长趋势,而那些实体经济较发达、工业技术水平较高的国家受到的冲击程度相对较低,恢复增长所需时间也更短。我国作为一个外贸依存度高、工业发展完备的大国经济体,不断发展实体经济,对抵御外部冲击尤为重要。较高的外贸依存度,表明我国更容易受到外部经济危机或者其他意外的冲击。而保证发达的实体经济,维持制造业的合理比重,同时不断提高制造业的完备度与技术水平,将有助于抵御外部冲击,实现经济稳定发展。

  当前我国实体经济面临的挑战

  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困难,这是造成实体经济发展迟缓的原因所在。

  政策支持力度相对不足。较长时间以来,与未来产业与新兴产业受到的政策扶持相比,实体经济特别是传统制造业等实体经济领域受到政策支持力度相对较小,过去存在的一些明显限制传统制造业、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长期没有得到根治,对这一部分产业与企业发展形成严重制约。例如,对于大多数中小型制造企业而言,银行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长期存在,而对这些企业来说,贷款是其重要的资金来源,贷款受限严重制约了其发展进程,在经济困难时期甚至影响其正常运营,部分企业陷入倒闭境地。过去一段时间以来,经济形势与政策支持的不利,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工业比重下降的局面,部分学者称之为“过度去工业化”。例如,在2010年到2016年,我国工业增加值比重从40.1%下降到32.9%,去工业化速度显著快于其他国家,这并非产业结构迅速优化的表现,而是工业在外部压力加大与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共同作用下的过度去工业化现象,对我国经济发展不利。要避免这种情况继续恶化,保持合理的制造业比重,必须改变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的局面。

  转型发展压力持续加大。随着我国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实体经济企业面临三重转型:在生产方式方面,随着需求端由模仿型、排浪式消费向个性化、多元化消费转变,企业面临由大规模生产方式向个性化定制生产方式转型;在产品与服务档次方面,企业面临由生产质量、档次、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产品或服务向生产高质量、多种类、高档次产品或服务转变;在竞争力方面,企业面临由以低要素成本为主要支撑的低成本竞争力模式向以技术创新为主要支撑的核心竞争力模式转型。这一转型进程并非毫无成本、自然而然转化而成,而是需要企业不断付出努力,并要支付相应的成本,许多企业因无法适应这一转型进程,而面临被淘汰的风险。以企业竞争力转型为例,当前许多企业依然无法改变依托低要素成本而形成的低成本竞争力,但是随着劳动力成本持续提高,这一竞争力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维持,但是以技术创新为支撑的核心竞争力培养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不少企业面临着产品服务成本提高、市场需求减少的巨大压力,部分企业无法承受这一压力而陷入困境。随着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企业转型的时间压力逐步提高,对实体经济发展构成明显挑战。

  国际经济形势日益复杂。当前,国际形势纷繁复杂,国际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进一步提高,对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即进出口不确定性提高对部分产品出口及部分关键零部件进口造成的潜在冲击增大。这一状况使面临许多挑战与困难的实体经济的发展状况更加不利,其中对部分高度依赖出口市场的传统产业以及对国外关键零部件高度依赖的部分产业特别是未来产业发展尤为不利。这不仅影响我国实体经济短期稳定发展,还对未来其竞争力提升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

  进一步夯实实体经济的战略举措

  当前,必须着眼于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面临的挑战,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夯实实体经济。

  制定切实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根据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复杂性,制定适宜的、切实有效的支持政策体系,重点解决好两个问题:在高端产业方面,继续强化政策扶持,在国际竞争加剧的情况下,解决好未来产业、新兴产业的加速发展问题,确保实体经济的高端领域保持较强竞争力,带动经济发展;在传统产业领域,强化金融、产业等各项措施,在保证绿色环保、产能标准符合要求的情况下,实现产业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协同共进,既保证产业规模维持在一定水平,又保证产业质量能够持续提升。同时,在政策体系方面,注重政策的继承性、系统性和动态性,保证在静态中,不同部门、不同领域制定的政策彼此协调、协同共进而非彼此冲突,形成最大合力;在动态中,保证政策能够与时俱进,及时根据实践需要而调整,避免僵化。

  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发展实体经济。不同地区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禀赋资源以及存在的问题各不相同,因此应鼓励各地区根据自身情况,因地制宜发展实体经济。以河南为例,与国家整体水平相比,其实体经济呈现出农业与制造业比重均偏高的状况。如2024年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为8.6%,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8.3%,分别比全国水平高1.8个和1.8个百分点。同时,从发展质量看,河南实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偏低,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相对滞后。如2024年河南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14.0%,低于全国2.3个百分点。从具体产业发展情况看,目前河南工业发展的特点是传统工业规模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在这种情况下,河南实体经济发展应立足实际,努力建设制造强省。一方面,努力将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比重保持在当前水平,至少保证其比重不会过快降低。其中,在传统产业方面,要坚持“先破后立”,保证短期内其规模不降低甚至保持增长态势;另一方面,努力提高实体经济质量,其关键是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提高实体经济的产业结构。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只有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实体经济发展才能真正具有活力。就河南的情况而言,应在整合省内各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研发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增进产学研合作,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同时,积极强化与全国及全球研发资源密集地区合作的广度与深度,一方面,积极引进各类先进技术,将本地作为先进技术转化基地,直接提升本地区实体经济技术水平;另一方面,积极开展产学研跨地区、跨国合作,积极利用外部资源,为提升本省科技创新能力服务。

  统筹好实体经济的供给与需求关系。当前,实体经济的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问题较为突出,即部分中低端供给无法满足需求而过剩,但是部分高端供给则供不应求。在这种情况下,应在短期内为中低端供给积极开拓新市场,特别是国外新市场,为过剩的产能提供消化渠道,促进相关产业稳定发展;在长期内通过转型,将部分中低端供给转化为中高端供给,缓解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而对供不应求的高端供给,应通过扩大投资等形式,逐步增加其供给。通过以上的结构性调整,逐步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大致平衡,化解结构性供需矛盾,保证实体经济发展的效率最大化。

  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塑造实体经济发展新动力。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实体经济应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环境下实现更快速度发展。在对内和对外投资方面,一方面,要积极“走出去”,在国外寻找新市场、新资源,谋取新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要通过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引进技术水平高、国际影响力大、管理水平突出的国外实体经济企业入驻,通过其溢出效应、竞争效应,带动本国和本地区实体经济发展。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来源:《河南日报》(2025年08月01日第09版)

统筹:吴鹏

审核:张柏林

责编:杨启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