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洛阳轴承集团考察时强调,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现代制造业离不开科技赋能,要大力加强技术攻关,走自主创新的发展路子。
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河南智能制造方向。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紧抓入选国家智能制造先行区政策红利,确立中部先进制造基地战略定位。2018年,下发了《河南省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下简称《计划》),努力实现“河南制造”向“河南智造”转变。2023年,发布《河南省建设制造强省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河南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加快推动河南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助力建设制造强省、数智强省。特别是今年6月,印发了《河南省加快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行动方案(2025—2027年)》,正式启动数字化转型全覆盖行动。这些政策文件为河南制造业数智化转型升级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有力的保障。
政策创新加力赋能,激活河南智能制造一池春水。近年来,河南打好政策赋能组合拳,设立5000万元“揭榜挂帅”项目池,吸引23家央企研究院落地;设立产融协同200亿元制造业转型基金,撬动800亿元社会资本。目前,河南智能应用场景覆盖率达到87%,建设省级智能车间、工厂1362个,打造数字领航企业24个、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标杆194个;建成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43个,接入设备产品2093万台(套),部署工业应用软件、解决方案5300多个,服务企业超过15万家,构建了上下游企业“链式”转型格局;建设数字化转型示范区33个,推动560多家企业开展新一轮智能化改造、4000多家企业“上云上平台”,园区能耗管控、安全监测、协同制造等能力明显增强。组建嵩山实验室、省柔性电子产业技术研究院等33家省实验室和产业技术研究院,构筑未来产业创新策源地。建设中原科技城等20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聚焦重点领域推动企业集聚发展。同时,河南积极鼓励推动地市创新,如洛阳对采购机器人的企业按采购金额30%予以补贴(超国标10%),机器人产业规模年增45%。
集群单点快速崛起,开创河南智能制造发展新局面。目前,河南智能制造产业链已初步形成区域集聚发展格局,各个地区依托政策支持、产业链配套、技术创新能力等,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郑南商许超硬材料集群、洛阳现代农机装备集群成功创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取得标志性突破。长垣市门桥式起重机械、襄城县碳硅新材料等9个集群被认定为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2024年,全省“7+28+N”产业链群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高于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1.4个百分点,占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的63.2%,对全省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2.4%,先进计算、新能源汽车、尼龙新材料产业链分别同比增长71.3%、46.1%、29.5%。与此同时,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实力的骨干企业正在快速崛起:洛阳中信重工18500吨自由锻造油压机核电部件国产化率从15%提升至70%;郑煤机AI围岩识别液压支架故障预警准确率达92%,占据全国60%煤矿改造市场;航天云网“1+18+N”工业互联网平台接入500万台设备,中小企业改造成本下降40%;许昌远东传动5G视觉质检效率提升8倍,年减损超2000万元;郑州三磨所纳米金刚石刀具替代率从30%提升至68%,打破日美垄断;平煤神马航空级芳纶纤维强度达到钢材的5倍,应用于国产大飞机。目前,河南24家企业入选“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分别达到414家、51家;全省规上工业企业达到2.66万家。
把握战略主动,推动河南智能制造提质升级。一是加强原始创新。要深化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基础研究支持体系,进一步完善差异化评价机制,构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鼓励科研人员潜心钻研、厚积薄发。要深化科研经费分配和管理使用机制改革,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等制度,把宝贵的科技资源投向最具创新活力的一线科研人员。要完善科技奖励、收入分配、成果赋权等激励制度,让基础研究优秀人才得到合理回报,释放创新活力。二是优化赋能体系建设。在为河南智能制造赋能方面,各级政府要优化组织体系,建立健全“一揽子”产业支持政策和制造业数智化升级改造扶持政策,对因资金匮乏而放弃转型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等,保证企业有充足资金进行自主科技研发,鼓励制造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攻克“卡脖子”技术。要构建完善的服务平台体系,涵盖技术咨询、人才培训、解决方案定制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服务支持。要持续完善河南智能制造集群建设,充分利用各地现有产业禀赋和基础,统筹郑州智能终端核心、工业互联网、智能传感器优势,洛阳高端装备制造、数控机床、特种机器人优势,许昌智能家电与零部件、智能家居、新能源汽车部件优势,以及漯河食品智造、智能生产线、健康穿戴设备优势,构建“郑洛许漯”智造走廊,建设协同共生的产业共同体。三是打造数字化人才引育工程。各级政府要深化数智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对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人才项目给予企业补助奖励等政策供给,积极鼓励企业大力引进数智化转型人才。要加强行业与高校的对接,加强校企合作,联合科研院所和院校实施人才能力提升计划,共建数智化转型人才培养体系。同时,鼓励制造企业加强数智化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全产业链全员工技工化制度,加大对一线人才智能制造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培训力度,帮助员工熟练驾驭柔性生产系统、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等前沿智能制造设备。支持员工不断探索创新,对既有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与升级,乃至自主设计发明新型智能设备。
(作者单位:河南能源化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来源:《河南日报》(2025年08月01日第10版)
统筹:吴鹏
审核:张柏林
责编:杨启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