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识中华传统生态文化的四个维度

  高伟洁2025-08-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丰富的生态文化。“生生之德”“天父地母”“以时禁发”“知足知止”,是中华传统生态文化的基本思想底色,也基于此涵养了中华传统生态文化的四个基本维度,即敬畏生命、兼爱万物的道德观,顺应自然、师法自然的伦理观,取用有节、用养结合的资源观,提倡节俭、反对奢靡的消费观。中华传统生态文化在赓续中华文明绵延5000年而不衰的伟大历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对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亦具有不可忽视的借鉴价值。

生生之德:敬畏生命、兼爱万物的道德观。《易传》讲“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之为易”,阴阳的对立转化是世界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万物生生不息的过程就是“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天地继易之本源而后创生和化育万物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善性。“天地之大德曰生,则以生物为本者,乃天地之心也。”天地之心就是“生物”之德。故人类应该效仿天地的生生之德,“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遵循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节律,让万物得其天时地利而充分生长,这是人类最高的德行,是“大德”。宋明理学又以“仁”来对“生生之德”进行理论阐释,“天体物不遗,犹仁体事无不在也”,天的生生之德存在于每个事物中,就像人心能够体会到万事万物中的仁一样,人心之所以为贵就在于应合于天地“生物”之心。在此基础上,张载提出了著名的“民胞物与”思想。“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所以君子不但要以同胞之心“爱人”,还应以伙伴之心兼爱万物。这虽然是在儒家纲常范围内的一种泛爱,但是也体现了博大的人道主义胸襟,把人对自然的道德关系推向了一个至高的境界。

天父地母:顺应自然、师法自然的伦理观。“天父地母”的观念在先秦时期已有明确的表述。“以天为父,以地为母”,“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秦汉时期,“天父地母”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淮南子》中就讲:以天为父,以地为母,阴阳为纲,四时为纪。道教早期经典《太平经》中“天父地母”思想有了更为深入系统的阐发:“天,父也。地,母也。天地,人之父母也。夫天地中和凡三气,内相与共为一家,反共治生,共养万物,天者主生,称父;地者主养,称母;人者主治理之,称子。父当主教化以时节,母主随父所为养之,子者生受命于父,见养食于母。”世间万物都是天、地共同孕育生养,天如父,地如母,人如子,所以,“为子乃当敬事其父而爱其母”,人应当像孝敬自己的生身父母一样,尊重、热爱、顺应天地自然,“不失天地之心意,助四时生,助五行成,不敢毁当生之物。”“天父地母”观以父比天,以母比地,将伦理从人与人之间“扩展到大地”,人与天地的关系就像人与父母的关系,为人子女,孝敬父母天经地义,那么,人类顺应自然、善待万物生灵,也是天经地义的。这是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生态伦理观。

以时禁发:取用有节、用养结合的资源观。中华传统生态文化鲜明反对“竭泽而渔”“焚林而猎”式的灭绝性资源利用方式,“焚林而猎,欲得多兽,后必无兽”,大力倡导“以时禁发”“用养结合”“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资源观,以实现资源利用的永续性。比如,在林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方面,应顺应时令及其生长规律,对其进行保护性开发,“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对野生动物资源的利用,也要“以时禁发”,根据时令特点实行合理的田猎制度,要保护母兽、幼兽,坚决杜绝焚林而猎、竭泽而渔的灭绝式捕杀行为。除了“以时禁发”,还需“用养结合”。“欲致鱼者先通水,欲致鸟者先树木。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这体现了朴素的生态平衡思想,即通过保护野生动物生存的环境,来达到“禽兽之归若流泉,飞鸟之归若烟云”的目的。对于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根据自然环境特点来确定农业生产方式,“水处者渔,山处者木,谷处者牧,陆处者农。”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当代人谋取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时,不能以损害后代子孙的利益为代价。这些思想与当代可持续发展理论高度契合。

知足知止:提倡节俭、反对奢靡的消费观。过度消费、奢侈浪费是导致资源危机和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中华传统生态文化大力倡导“知足知止”的消费观,提倡节俭适度的生活方式,反对过度消费、奢靡浪费。先秦诸子中,儒、道、墨、法各家均推崇节俭、反对奢靡浪费。老子讲“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孔子主张,人应该过一种物质上俭朴的生活,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孔子非常重视“礼”,但并不看重礼的外在形式,反对用奢华的物质形式来行礼,更看重人在从事礼仪活动中的真实情感,“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这是孔子对“礼之本”的重要阐释。墨子提出了著名的节用、节葬思想,并提出节俭是区分“圣人”“小人”的一把标尺,也是关乎国家兴亡的重要因素,“圣人节俭,小人淫逸,节俭则昌,淫逸则亡”。法家也大力提倡节俭,商鞅的“富国贫治”思想就体现了这一点,“国富而贫治,曰重富,重富者强;国贫而富治,曰重贫,重贫者弱”。国家富有,却按照穷国来治理,国家会富上加富,就会变得越来越强大。国家贫穷,却按富国来治理,国家就会穷上加穷,就会变得越来越衰弱。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站在不同的角度,在很多问题上不免各执一端、争辩不休。然而在提倡节俭、反对浪费的问题上却是惊人的一致。“知足知止”“节用爱物”也逐渐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美德。

(作者系郑州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来源:《河南日报》(2025年08月01日第12版)

统筹:吴鹏

审核:张柏林

责编:杨启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