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文旅强省 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

《河南日报》(2025年06月29日第04版)  河南日报社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联合课题组2025-06-30

  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并强调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河南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河南,就河南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引领性的新理念新思路,为河南文化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劲动力。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进一步指出,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实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建设世界文化旅游胜地,这既是河南作为考古大省、文物大省、文化大省的目标任务和使命担当,也是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重要抓手和应有之义。

  正确认识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是凝聚民族认同与价值共识的精神桥梁,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化繁荣兴盛是大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标志。文化是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一旦形成文化中的核心理念,往往会左右一个民族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发展。纵使王朝更迭、时代变迁,人们的价值追求、道德规范、情感取向、心理结构、生活方式等,一般不会轻易改变。世界上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念之争,也是人心之争、意识形态之争。放眼人类几大文明古国,都创造过显赫的辉煌,但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中都成为“过去式”。唯有中国,由于较早地进入了统一的多民族时代,形成了一致且强韧的价值观念,比如“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天下为公”的政治信仰、“民惟邦本”的为民情怀、“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和而不同”的处世智慧等,成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在《民族-国家与暴力》中提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本质是物质实力与文化认同的双重共振。前者决定能走多远,后者决定能站多稳。纵观人类发展史,那些历史上保持长期繁荣强盛的国家,不仅创造了强大的物质文明,往往也创造了引领那个时代的精神文明。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仅能让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更能让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厚积薄发,在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文化繁荣兴盛是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种文化自信,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到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从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到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从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到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塑造了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更积淀了跨越时空的文明基因。近代以来,在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危局中,中国共产党率领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中救亡图存,历经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洗礼,形成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系列革命精神,铸就了中华民族“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品格。如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立足于中国实践,回应了时代需求,是中华文化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从“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精神到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姿态,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精华,标注了中华民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高度。推动文化繁荣兴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让革命文化“传”下去,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起来,三股文化力量协同发力,为民族复兴伟业注入生生不息的精神动能。

  文化繁荣兴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在长期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既强调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也强调精神财富的极大丰富,致力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几千年来,中华传统文化历经风雨,逐渐形成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理念。这些理念无不反映了先人们对如何实现国家富强、天下太平的理想追求和实践探索,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理念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天下为公、民为邦本、扶贫济困、博施众利,具有重民本、崇正义的价值追求,为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提供了文化根基;强调厚德载物、讲信修睦,具有讲仁爱、守诚信的内在品质,为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提供了内在根据;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大道自然等观念信念,具有顺应自然、热爱自然、道法自然的内在追求,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精神支撑;强调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具有亲仁善邻、和谐相处、协和万邦的鲜明追求,为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提供了丰厚的滋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征程中,文化不仅是凝聚共识的精神纽带,更是引领发展的动力引擎。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打破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玻璃天花板”,打破了只有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实现现代化的妄言,打破了西方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超越,根本在于中华文明的丰厚土壤。中华文明五千年未曾中断的文化基因,早已为现代化标注了独特的价值坐标。文化繁荣兴盛始终如清泉活水,滋养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沃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力量。

  河南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的新实践新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河南立足自身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为基石,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公共文化服务提档升级、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不断完善等方面持续发力,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河南力量。

  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两个结合”,挖掘和利用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孔子、孟子的儒家学说,殷墟甲骨、洛阳龙门石窟的历史遗迹,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等红色文化资源,打造涵养中原人文精神品格的宝贵财富,将革命精神融入公民道德建设全过程,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广泛开展文明评选活动,设立“善行义举榜”,通过“邻里互评”弘扬孝老爱亲、守望相助的传统美德。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化礼堂等阵地资源,通过“道德模范巡讲”“孝善文化大讲堂”持续叫响“河南好人”名片。实行“道德积分制”,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优先享受公共服务,让道德力量在基层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培育时代新风正气。在全省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动态评选,依托“出彩河南人”楷模选树工程,深度挖掘李芳、张玉滚等时代楷模的感人事迹;推动文艺创作与道德宣传融合,打造《守望红旗渠》《清风亭上》等精品剧目,用“小故事”诠释“大情怀”,让践行新风正气成为全社会的价值追求。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持续增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河南积极落实,有为践行。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建设文物强省、考古强省,推动大遗址保护等地方性法规、条例相继完善,使文物保护利用有法可依。落实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出台地方性文物保护法规,创立“先考古、后出让”制度,规范文物保护流程,完善保护管理机制。实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推进黄河、大运河、长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建设,统筹推进世界级大遗址保护走廊和国家级博物馆群建设。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非遗点亮计划”“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夏商文明研究工程,将遗址保护展示利用与市民休闲空间拓展、城市文化形象提升、生态环境优化相结合。通过数字化展示利用、沉浸式体验等方式,擦亮老家河南、中国功夫等文化IP, 打造殷墟甲骨文世界级文化地标。

  公共文化服务提档升级。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群众支持的共建模式,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文化公园、广场、街区;征集市民原创价值观主题标语、手绘墙画,让城市空间成为群众表达价值认同的载体。推动乡村文化广场、文化礼堂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成立“乡村文明促进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村规民约、家风家训。发动民间艺人、乡土作家、非遗传承人组建“乡村文化志愿服务队”,创新开展“舞台艺术送基层”“咱村有戏”等文化惠民活动,加强乡土文化能人扶持,引导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发展。将基层文化建设纳入党建工作重要内容,支部牵头、党员带头、群众参与,为基层文化建设领航把舵。打造“红色文艺轻骑兵”,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党的政策理论融入文艺表演;建立“党建文化长廊”,串联起村史馆、道德讲堂等文化阵地,定期开展红色教育,铸魂育人。切实将党建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各地广泛开展“文化结对共建”,精准对接群众文化需求,丰富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让群众文化活动“热”起来、基层文化阵地“强”起来、书香河南品牌“亮”起来。

  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日趋完善。在项目推进上,河南将项目建设作为产业发展主抓手,谋划了147个省重点文旅项目,总投资达4516亿元,2024年1—10月完成投资共计1214亿元。贾湖遗址博物馆、安阳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等相继建成开放,郑州海昌海洋旅游度假区等文旅地标性项目投入运营,有力带动产业发展。在业态创新方面,河南大力发展沉浸式旅游演艺、剧本娱乐等新兴文化业态,《穿越德化街》等4个项目入选全国旅游演艺精品名录。培育研学旅行品牌体系,举办世界研学旅游大会,发布十大研学旅行精品线路。在文化市场主体培育上,河南积极扶持各类经营主体,2024年,全省文化和旅游经营主体数量增长23.2%、增值税开票户数增长23.1%、吸纳就业人数增长8.8%;全省实有经营主体中经营范围含“文化”“旅游”的超过47万户,直接提供就业岗位141万个,拉动相关就业岗位987万个。在提振消费层面,各地发放文旅消费券刺激市场,承办全国“五一”文化和旅游消费周、“万名澳洲游客游河南”等活动,启动全省文化创意大赛,开展非遗展演、景区特色表演等,丰富市场活动。同时,优化产品供给,培育新文娱供给标杆企业,实施景区强基焕新和服务提升计划,推出多种特色旅游线路产品,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

  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的基本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河南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正确发展方向作为灵魂指引,把文化安全作为发展根基,以系统化、长远性思维统筹处理文化繁荣兴盛中发展和安全、守正和创新、事业和产业的关系。

  把握正确方向,兼顾发展和安全。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夯实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文化发展提供科学指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升党在文化领域的领导力,筑牢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不断增强文化自信,确保文化发展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发挥举旗定向的关键作用。激发文化创新活力,河南通过政策引导、平台搭建、资金扶持等方式,为文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出台专项政策鼓励文化创意、数字文化等新业态发展,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创新;举办全球文旅创作者大会、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等活动,搭建创作交流平台,吸引全国优质文化资源汇聚,以创新业态推动文化产业升级,释放文化发展活力。在文化产品创作中,注重提升文艺创作组织化程度,深化文化文艺精品打造工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创意设计,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传播,既保证内容的价值导向,又增强产品趣味性和吸引力。在守牢意识形态阵地的同时,让文化产品更具生命力,实现意识形态安全与文化活力的协同发展,为文化繁荣奠定坚实基础。

  立足本土优势,统筹守正和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曾用“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高度评价河南历史文化的厚重。河南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承载着夏商周三代文明、河洛文化、中原文化的深厚积淀,其历史传承不仅是地域责任,更是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多种思想文化交流融合,形成的开放包容特质,是河南文化守正的核心内涵。创新是文化繁荣的动力源泉。新时代,河南立足创新创造,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河南博物院通过文创开发,实现从“文物宝库”到“文化品牌”的蝶变;河南卫视深挖节庆文化,打造现象级节目,以新颖的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守正创新的有机结合是文化繁荣兴盛的根本保障,在“守正”与“创新”间保持创造性张力,唯有扎根传统,才能避免文化发展成为无源之水;唯有拥抱未来,才能让文化发展紧跟时代步伐。

  站稳人民立场,平衡事业和产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深刻揭示了人民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地位。站稳人民立场,是文化事业与产业协同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文化发展只有扎根人民,才能拥有深厚的底蕴和持久的生命力。河南积极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构建城乡一体化服务网络,保障文化权益底线公平。积极探索创新,推广洛阳“邻里中心”、信阳“主理人计划”以及巩义“海上桥村”等典型模式,打造全龄友好、全要素服务的文化创新综合体,推动文化资源增值利用与多元供给,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丰富的文化资源,切实维护人民基本文化权益。通过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文化供给矛盾,倒逼文化制度创新,为文化惠民提供坚实制度支撑;同时激发全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共享的文化发展格局。文化产业升级是提升人民文化生活品质的关键路径。在文化产业发展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挖掘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以“文化+百业”为发展抓手,拓展文化新业态、消费新场景,推动文化产业向支柱产业迈进,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民生福祉与经济动能。

  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的实施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旅融合前景广阔,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河南须以系统性思维、融合性路径和创造性实践为牵引,突出抓好把文旅产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精品景区和线路,讲好人文故事,擦亮文旅品牌,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新时代文化繁荣兴盛的河南篇章。

  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赓续中华文脉。近年来,我省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质增效,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文物活化利用,提升考古发掘和研究阐释水平,加快建设文物强省、考古强省,为文化传承发展注入勃勃生机。强化系统保护,夯实文化传承之基。围绕打造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完善中原文化特色博物馆体系,建设黄河、大运河、长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积极推进河南博物院新院、黄河国家博物馆建设,打造郑州、洛阳“博物馆群落”核心示范区。推进二里头遗址和万里茶道河南段申遗工作,做好仰韶文化重要遗址、开封明清城墙、关圣文化史迹、红旗渠等的申遗准备工作。推动数字赋能,创新文化遗产呈现方式。推进洛阳龙门石窟、登封“天地之中”等重点文化遗产的数字建模、虚拟还原与交互展示,打造可沉浸、可感知、可传播的历史文化新场景。建设“黄河文脉数据库”“河南非遗数字典藏平台”,整合历史图谱、古籍文献、民俗技艺等资源,推动文化遗产“可读、可看、可玩、可用”。拓展活化路径,推动“遗产+”融合发展。推动文化遗产与教育、旅游、设计、科技等深度融合,探索“遗址+研学”“古建+民宿”“文物+文创”等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遗产从历史封存走向活化利用。开发“古都漫游记”“中原文明探源”系列IP产品,将考古成果转化为剧本杀、沉浸剧、桌游等年轻化消费产品,拓宽文化传承的场景化边界,让沉睡的文化资源动起来、热起来、火起来。

  推动文旅产业成支柱,科学有序开发文旅资源。河南是文旅大省,但“强省”之路仍需深耕细作。要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实现高质量转型升级。以“内容+场景”“文化+科技”,叫响文旅品牌,打造精品景区,优化精品线路,丰富消费场景,逐步把文旅产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提质文旅服务。丰富内容供给体系,塑造文旅核心引力。依托资源优势,穿珠成链推出古都游、文明探源游、红色游精品线路,建设黄河古都群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统筹打造郑汴洛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重点做好黄河文旅大文章,持续推进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安阳—商丘黄河文化大遗址走廊建设。拓展入境游市场,加强旅游服务诚信体系建设,推动优质文旅产品出圈出彩。打造沉浸式文旅场景,增强游客互动体验。顺应消费大众化、出游个性化、需求品质化的文旅新形势,依托5G+VR+AI技术,积极发展沉浸演艺、剧本娱乐、研学旅行、汉服体验、电竞数娱等沉浸式文旅新业态,建设一批沉浸式、互动性强的文旅体验新场景,拓展文旅融合新空间,开辟文博文创新赛道,推动“观光游”向“体验游”转型。培育融合新型业态,激发产业增长动能。实施“文旅+百业”融合工程,推动文化创意、数字娱乐、民宿经济、康养旅游等多元要素协同发展,加强文旅市场管理,规范文旅市场秩序,构建“文旅+文创+产业链+资本链”融合闭环,推动旅游业收入从“门票经济”向“文旅+”消费经济转变,最终带动产业收入增长。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成果要惠及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眼公共文化服务普及性、均衡性、优质性,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建强服务阵地,夯实基层文化根基。加强基层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统筹推进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建设,搭建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体系,推动资源互联、内容互享、服务互补。积极推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继续建设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空间,创新开展群众性文化阅读活动进社区、进街区、进公园、进景区,落实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构建“家门口的文化空间”。加快数字转型,拓展群众文化空间。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转型,建成集资源聚合、智能服务、云端共享于一体的河南公共文化云平台,打造“一云多端、全域覆盖”的新型文化服务生态体系,推动服务工作全时、全要素覆盖,提升直抵基层、直达群众的能力,将更多、更广、更全面、更多元的服务送至百姓身边,实现“文化服务不打烊”。提升队伍素质,增强服务供给能力。建立“文化人才+志愿服务+社区运营”三位一体队伍体系,打造一批新时代文化服务先锋。建设“河南文化大数据中台”,通过用户画像、行为分析等手段,精准识别不同群体文化需求,定制个性化服务包。探索打造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监测体系,实现全省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价,将群众满意度、活动参与度、文化普惠度纳入考核机制,倒逼服务提质增效。

  提升文化对外传播能力,讲好中原人文故事。讲好河南故事、传播中原声音、展示河南形象,是新时代河南文化对外传播的时代使命。应围绕内容创新、矩阵建设、机制完善三大方向,构建主流价值引领、多元表达共生、全球传播互联的对外传播新格局。创新传播内容,展现中原时代风尚。依托“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体系,围绕河南根亲文化、功夫文化、汉字文化、古都文化、戏曲文化、饮食文化、诗词文化、中医文化等丰富内容,打造系列主题展览、纪录片、短视频、广播剧、动漫游戏等多元文化产品。开发“古都生活志”“国风中医课”“豫剧元宇宙”等新兴文化IP,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实现传统文化“活表达”“软传递”“快传播”。建强媒体矩阵,提升中原品牌声量。借助网络新媒体和平台优势,讲好河南故事、扮靓“老家河南”品牌新形象,着力构建老家河南新媒体矩阵,借助“中国节日”系列视频节目风靡海内外的契机,在短视频营销上持续发力,牢固树立创意思维,强化效益导向,突出策划前置,在内容上“精耕细作”、渠道上“立体布局”、技术上“数智赋能”,持续开展立足移动端、面向“Z世代”的短视频营销,推动“文化+互联网”向纵深发展,实现从“网红”到“长红”、从“流量”到“留量”、从“交易”到“经营”的实质性转化。完善体制机制,增强对外传播效果。强化对外传播跨部门协调机制,建设对外传播线索引导、组织策划、用户需求、报道反馈、政策要求等方面的信息共享平台,建立文化传播评估机制,以传播数据为牵引,反哺内容策划与平台布局。加强对外传播智库建设,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开展文化传播研究,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各地市各部门共同做好对外传播工作,带动广大社会力量自觉参与中原文化传播和河南形象建设,构建河南对外传播新生态。

  策划:刘雅鸣 孙德中 张  涛

  统筹:万川明 李剑力

  执行:周海涛 杨晓东 杨文才 

  执笔:徐婷婷 芦  洁 郭宇坤 赵艺扬 周海涛

  来源:《河南日报》(2025年06月29日第04版)

  统筹:宋鸿博

  审核:张柏林

  责编:杨启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