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河南日报》(2025年06月28日第03版)  河南日报社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联合课题组2025-06-30

  202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明确提出“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强调要持之以恒加强重点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深化污染防治攻坚,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进一步做好河南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论述,作出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加快全面绿色转型,实施“净水入黄河”工程,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重大部署安排。要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在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实践中绘就壮美的生态画卷。

  1.深学细悟,充分认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应对全球生态挑战的高度,对河南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一系列重大要求,这是对河南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精准把脉和指路领航。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美丽河南的生动实践。

  有利于持续提升重点流域生态保护治理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并发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要在强化源头治理、推动绿色变革、攻坚污染防治、统筹系统修复等方面协同推进、全面发力。河南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首倡地和核心承载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河南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既事关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全局,又关乎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必须以对党、对人民和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守牢重点流域生态保护治理的底线,积极探寻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协同推进的路径。

  有利于坚决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这一重要论述廓清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定位,指明了破解发展与保护矛盾的实践路径。河南是传统工业大省,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在经济体系中仍占比较大,生态环境保护的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生态环境整体形势依然严峻,污染防治攻坚的压力依然显著。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决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定不移地统筹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构建以绿色发展为主题、绿色产业为主导、绿色企业为主体、绿色生活为主流的绿色发展格局,绘就更高质量、更为持续、更加安全的河南生态画卷。

  有利于不断满足中原儿女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必须将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摆在突出位置,统筹推进水源涵养、污染防治、水土保持和库区移民后续发展,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加强南水北调工程沿线水资源保护,持续抓好输水沿线区和受水区的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河南人口众多,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短板突出,广大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尤为迫切。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根本立场,集中力量攻克影响群众健康的重大环境难题,持续提供更加优质的生态产品,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于良好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2.精准发力,在美丽中国建设中贡献河南力量

  河南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注重以法律法规为牵引,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系统治理为抓手,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推动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中原力量。

  以法律法规为牵引,筑牢生态文明建设“四梁八柱”。制度建设逐步完善。河南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全省发展总体布局,先后出台了《河南省减少污染物排放条例》《河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河南省南水北调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等制度。2024年底,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移交问题后,河南依法依规对210名党员干部进行追责问责,推动形成责任明晰、执行有力的生态治理制度体系。体制机制不断优化。创新生态补偿机制,设立百亿元省级绿色发展基金,通过“以奖代补”支持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在农业领域,秸秆综合利用激发新活力,已探索建成“秸—鸭—肥”种养结合、“智慧农机+深耕还田”等典型模式。实施“绿色金融”工程,建成覆盖全省的“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评估系统。治理模式持续创新。在黄河流域首创“河长+检察长”依法治河新模式,率先倡议发起 “携手清四乱、保护母亲河”专项行动,协调推动沿黄九省(区)检察机关、河长制办公室把专项行动推开到整个黄河流域,探索出公益诉讼保护河湖生态环境新路径。“河南黄河法治文化带”建设经验,被最高人民法院列为黄河流域司法保护十大典型案例。

  以绿色发展为导向,推动产业结构系统性变革。传统产业不断转型升级。河南聚焦化工、建材、钢铁、食品等重点行业,严把“两高”项目准入关,支持重点行业进行产能置换、重组整合,实施节能降碳、科技赋能增效,加快制造模式新变革和“材料+装备+品牌”提升,推动传统产业绿色提质发展。新兴绿色产业蓬勃发展。河南下大力气重点布局新能源汽车,比亚迪、宁德时代两大龙头企业在豫投产,带动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迈上新台阶。2024年,全省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2%、12.0%,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1个、3.9个百分点,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超1000亿千瓦时、装机占比突破50%。现代农业绿色转型加速推进。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为核心,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方向,立足“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基本建成以小麦、玉米、稻谷、油料等为重点的产业链健全、价值链高效、供应链完善、绿色健康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

  以系统治理为抓手,构建生态安全屏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工作提质增效。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为牵引,牢牢把握“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战略导向,完成30万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安澜黄河、生态黄河、美丽黄河、富民黄河、文化黄河、数字黄河建设成果显著。沿黄九市一区完成造林568.68万亩、森林抚育692.76万亩,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地168个、湿地公园47处,修复湿地2.78万亩,流域内95%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和80%的典型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南水北调工程水源保护体系更加稳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以来,河南科学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同步加强丹江口库区及干渠沿线生态修复治理,构建覆盖“水源地—输水干线—受水区”的系统安全保障机制,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十多年来,累计调水超710亿立方米,服务人口达1.14亿人。生态修复成效更加显著。南太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累计投入63亿元,涵盖5个市25个县,形成流域统筹、系统治理新格局。小秦岭等区域矿山退出治理成效显著,生态功能加快恢复。根据《河南省“十四五”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森林河南建设规划》,2025年森林河南基本建成,重点生态区域修复任务有望全面完成,生态屏障更加牢固。

  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打造生态惠民新图景。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突出。2012—2022年十年间,河南淘汰落后煤电机组600万千瓦,取缔整治“散乱污”企业12万多家,完成工业锅炉综合整治项目1434个、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治理项目17417个,在全国率先开展食用菌和烤烟等行业“双替代”、燃煤电厂全部实现超低排放。截至2025年5月底,2025年全省优良天数101天、同比增加6.9天,重污染天数1.9天、同比减少4.6天,均达到近年来同期最好水平。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深入开展“千万工程”地方实践,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目前,全省农村垃圾基本实现日产日清,生活污水治理率稳居中西部省份前列,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0%,已建设“美丽小镇”500多个、“四美乡村”1万多个、“五美庭院”183万多个,人居环境整治连续多年受到国务院激励表彰。生态文化浸润民心。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系列活动,宣传推广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环保知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着力打造一批贴近群众、社会影响力大的志愿服务项目,讲好“两山”实践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美丽河南实践典型等生动故事。

  3.统筹兼顾,把握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基本原则

  近年来,河南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积极进展,但对标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与河南担负的使命和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如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差距,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有偏差;全省PM2.5、PM10等污染物浓度依然较高,不同区域、行业推进污染防治工作力度和效果有差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问题多发,落实“四水四定”要求还不够精准有力,环境基础设施短板突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把握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必须把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检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标准。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期盼,把群众反映强烈的黑臭水体、扬尘污染、异味扰民等突出环境问题作为整改重点,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要始终聚焦生态环境健康风险,紧紧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态环境问题,牵住环境治理“牛鼻子”,加强饮用水安全、土壤污染防控、空气质量等方面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将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积极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搞生态环境治理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不搞“一刀切”的简单化做法。要把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把显绩做实,把潜绩做深。

  坚持协调发展。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彻底摒弃以牺牲环境换取一时发展的短视做法,不能回到为了拼速度而不顾资源消耗、忽视环境保护、留下诸多隐患的粗放式发展老路上。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发展机遇,大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让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绚丽底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加快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大力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面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使命与“双碳”目标下的转型压力,必须以系统思维构建全链条治理体系,以创新举措激活多主体治理动能,以长效机制筑牢硬约束治理根基,在治污、转型、赋能的协同推进中,走出一条具有河南特色的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之路。

  坚持系统思维。坚持系统观念,强化“一盘棋”思维。河南境内生态类型多样,生态功能重要,生态要素和不同利益群体关系复杂。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理念,优化生态安全格局,确保生态空间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功能不降低。统筹时间进程,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的连续性,确保生态恢复的可持续性。深入实施重大工程,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紧紧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机遇,推动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提质增效。更高标准推动南太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黄河滩区综合治理工程,淮河、海河流域生态廊道建设工程,平原绿化工程等实施,增强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强化科技赋能,提升系统治理能力。加快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构建生态安全数据库和智慧环保平台,推动污染治理、生态保护、风险防控的数字化、智能化,实现生态要素全面感知、生态状况全面掌握、生态风险全面管控。

  坚持改革创新。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以改革创新思维破解瓶颈问题,以制度创新提升治理效能。深化环境治理模式改革,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领导责任体系,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加强全社会监督。深化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交易平台,加快探索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的方法措施。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破解突出矛盾。聚焦生态环境监管和执法领域体制改革,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监管,深化实施“双随机、一企一策”,提高执法效能。加快推进排污许可制度改革,建立以排污许可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体系,推进环境治理市场机制改革。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式,探索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碳汇交易等模式,实现生态资源经济化。创新治理方式,提升治理效能。坚持科学治污、精准治污、依法治污,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和源头治理。创新社会参与机制,建立环境公益诉讼、环境公益广告、环保志愿者等机制,扩大公众参与度。积极搭建改革交流平台,健全改革容错纠错机制,完善改革效果评价评估机制,鼓励基层探索创新。

  4.务求实效,细化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举措

  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就必须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的目标要求,坚持和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加强重点流域生态保护,深化污染防治攻坚,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确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河南建设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坚持和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坚决扛起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河南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决扛起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坚持正确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绩观,加强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尤其要学深悟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河南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河南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难点、堵点与卡点,全面深化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改革,构建“行政—市场—法治—科技”四维协同治理框架。认真实施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推动生态文明考核评价体系、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常态化运行,加快探索省级督察与中央督察衔接机制,提升考核问责效能,重点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高质量发展。河南作为生态大省,必须把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实。建立健全常态化学习机制,将其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必学内容,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培训的必修课程。创新开展案例式、体验式、研讨式教学,推动领导干部深学笃行、知行合一。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宣传格局,充分发挥融媒体平台优势,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生态故事、传播生态理念,凝聚起建设美丽河南的强大合力,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中原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加强重点流域生态保护,夯实区域协调发展生态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立足流域整体,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巩固治理基础,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整体规划、统筹推进与分类施策相结合,打破传统“单要素、碎片化”治理模式,构建全要素、全过程的协同治理格局。以流域为单元,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工程,统筹推进天然林保护、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与矿山生态修复,推动典型区域从点状治理向片区整治、由局部修复向整体修复有序延展。健全跨区域生态协作机制,加强与周边沿黄省份的协同联动,共同推进跨境河流污染联防联控和生态修复工程共建共享。突出治理重点,加快推进重大战略任务。深入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把“净水入黄河”工程作为重要抓手,系统推进流域水环境质量全面提升。深入推进黄河“清废行动”,强化工业固废、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非法倾倒、堆存问题的整治,严厉打击偷排漏排等违法行为。聚焦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高标准完成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总干渠沿线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任务。强化南水北调干渠两侧水环境风险防控,严格落实项目准入管控,科学布局生态缓冲带和人工湿地,增强沿线水体自净与防护能力。加快推进水资源调度、水质监测和风险防控等重点环节的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切实筑牢“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生态屏障。

  深化污染防治攻坚,厚植绿色发展的环境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成果,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决战决胜蓝天保卫战。以改善空气质量为核心,扎实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六个专项攻坚行动。聚焦结构优化升级,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支持“绿岛”项目建设。推进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深化移动源污染排放控制,推广新能源车辆,优化运输结构,推动高排放车辆和老旧设备有序淘汰。系统开展面源污染防控,推进扬尘治理精细化管理,落实秸秆禁烧责任,加强油烟整治和畜禽养殖污染监管。健全重污染天气应对机制,完善应急减排清单,实施差异化管控和绩效分级管理。持续深化碧水保卫战。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一体化治理,全面提升流域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加强基本生态用水保障,积极推进重点河湖生态流量管理全覆盖。巩固深化水环境治理,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优化污水处理设施布局,持续推进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和黑臭水体治理。系统推进美丽幸福河湖建设,实施水生态修复、岸线整治和生态缓冲带建设等工程,让越来越多河湖呈现“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美好景象。稳步推进净土保卫战。坚持预防为主、风险管控、水土共治。深入实施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严格农用地分类管理。聚焦农用地重金属污染问题,推进耕地污染溯源和成因排查。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统筹推进污染地块的风险治理和修复工作,完善治理技术路径和责任落实机制。统筹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治理。加快推动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优化调整,严把“两高一低”项目环境准入关,持续推进节能降碳改造和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培育绿色工厂、“零碳”工厂和节能环保装备产业,推动产业绿色升级。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系统治理,通过“守绿换金”“添绿增金”“点绿成金”和“绿色资本”等转化模式,推动生态优势加快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绿色动能。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守住高质量发展的安全底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完善生态空间布局。更高标准打造黄河生态带,提高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能力,构建稳固的“一带三屏四廊多绿芯”生态空间格局。全面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加快建设以生态保护红线为主体,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为支撑,黄河、大运河生态廊道为脉络,秦岭、太行山、大别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为重点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体系。构建生态安全体系。坚持统筹规划、系统推进,着力构建职责清晰、运转高效的生态安全体系。健全生态安全协调机制,明确部门职责,推动生态、农业、能源、水利等领域协同联动。严格生态保护监管,强力推动“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及生态保护红线管理,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健全风险评估体系,科学识别风险源,评估生态承载力。完善生态监测预警系统,推动智能化、实时化、精准化预警。健全应急管理机制。树牢“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理念,优化突发环境事件分级响应机制,推动生态环境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加强各级应急物资储备库、专业应急队伍和应急演练体系建设,推行企业环境风险清单管理制度,健全跨部门协同机制,强化生态环境、气象、水利、公安、交通运输等部门协同联动,构建统一指挥、高效协作的生态环境应急处置体系,全面提升突发生态环境事件的应对能力。

  策划:刘雅鸣 孙德中 张  涛

  统筹:万川明 李剑力

  执行:梁红军 杨晓东 杨文才

  执笔:梁红军 张秋芝 郭宇坤 周姝含 成  杰

  来源:《河南日报》(2025年06月28日第03版)

  统筹:宋鸿博

  审核:张柏林

  责编:杨启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