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应用,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推进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建设。近年来,河南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扎实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新趋势,河南需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驱动作用,不断夯实生态治理的数据基础,拓展数字技术的应用场景,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书写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以技术创新为引领,夯实数字生态文明建设基础
一是加快构建多维协同的生态监测感知网络。依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积极推进高精度生态监测设备在沿黄区域的系统部署,全面提升对空气质量、水体变化、土壤污染等关键生态要素的实时感知能力。围绕重点区域强化物联网终端布设,加密感知点位布局,构建覆盖广泛、响应及时的生态监测体系,为环境数据的高效采集和精准识别提供坚实技术支撑。二是加快建设智能化的生态数据体系。强化省、市、县、乡各级平台的纵向联通和横向协同,打破部门间条块分割和信息孤岛,建立统一规范的数据采集、存储、传输和共享机制。通过构建覆盖全域、统一标准、互联互通的生态数据网络,实现多源异构数据的有效整合、快速处理和深度分析,推动数据从可获取向高价值利用转变,切实提升数据服务生态治理的能力。三是加强生态智能应用平台和关键算法的协同研发。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骨干企业联合共建生态环保大数据应用中心,围绕污染溯源、生态修复、自然保护地监管等典型应用场景,探索构建涵盖模型开发、算法训练与平台集成的协同创新体系。加大对生态建模、数据融合、人工智能识别等关键核心技术的支持力度,推动自主可控的智能分析工具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广泛应用。四是统筹推进生态监测、数据计算和治理应用的系统布局。注重全链条协同,从前端感知设备的部署,到中端算力平台的支撑,再到后端应用场景的落地实施,实现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与治理之间的有机衔接和高效联动。通过推进监测智能化、平台集成化、应用多元化,不断完善生态治理的信息基础设施,提升环境监管的实时性、精准性和系统性,为保障生态安全和绿色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以绿色转型为主线,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
一是推进高耗能行业绿色转型升级。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业是河南产业体系中的重要支柱,也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领域。应稳妥推进绿色工艺升级与智能化改造同步开展,加快完善工业节能标准体系,构建数字化能耗监测与碳排放管理系统,提升企业绿色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完善财政激励机制,设立专项基金,鼓励企业加大绿色低碳与智能装备技术研发投入,增强传统产业绿色转型的内生动力。二是培育绿色数字新兴产业。立足河南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环保装备、绿色建筑等领域,推动绿色产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加快发展绿色制造、智慧能源、低碳建材等新业态,打造智能化、集约化的绿色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数字协同与技术协作,提升集群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能。三是优化能源结构布局。持续推进风能、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科学布局与规模化建设,加快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工程落地。强化能源系统数字化监测与智能调度能力,提升绿色能源在生产和消费中的占比。推广建设能源大数据平台与智能运维系统,构建高效、安全、绿色的现代能源体系。四是拓展重点领域绿色应用场景。交通、建筑、农业等领域是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应充分发挥数字技术赋能作用。在交通领域,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网络和绿色出行数字服务平台建设。在建筑领域,推动绿色建筑设计、建材应用及能耗监管的智能化。在农业领域,加快智慧农业、绿色种植和清洁生产技术推广,构建以大数据、物联网、遥感等为支撑的农业生态管理系统,提升绿色农业发展水平,拓宽绿色发展的深度和广度。
以智慧治理为支撑,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
一是构建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智慧治理架构。围绕“统一标准、分级管理、协同运行”的目标,建立权责清晰的智慧治理体系。省级层面重点发挥数字平台的统筹指挥与战略研判功能,市县平台注重数据实用转化与问题快速响应,基层则承担感知前哨与风险上报职责,形成职责互补、信息贯通、运转高效的分层管理格局。二是健全基于智能分析的综合决策体系。智慧治理不仅在于“看得见”,更在于“判断准、反应快、处置稳”。加强生态数据的深度挖掘与分析能力,完善情景模拟、趋势预测、风险评估等功能体系,推动治理方式由传统监管向智能决策转型。在大气、水体、土壤等重点领域,应积极探索人工智能辅助判断、自动化模型生成治理方案等方式,提升政策制定的科学性、精准性和前瞻性。三是深化数字技术与治理实践的有机融合。在执行环节,推广数字化的执法模式,建设集数据采集、行为识别、执法调度于一体的数字监管系统。充分应用无人机航测、卫星遥感、视频识别等手段,加强对生态违法行为的及时发现与高效处置。依托移动执法终端和智能比对系统,提升执法工作的规范化和透明化水平,增强治理过程的公众信任度和可持续性。四是完善以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为核心的动态管理机制。增强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构建涵盖监测预警、综合研判、应急响应和跟踪评估全过程的生态风险管理体系。围绕洪涝灾害、土地退化、突发环境事件等重点问题,建立统一的生态环境风险预警平台,健全分级响应、协同处置的应急工作机制,切实提高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与精准应对能力。
以全民参与为动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一是构建全省统一的环境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平台。依托省级生态环境信息平台,整合环境质量、污染防治、重点工程进展等数据资源,定期向社会发布。鼓励公众通过移动端工具参与生态环境监督,拓展便捷、高效的社会监督渠道。同时,支持环保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团队运用智能设备和线上平台,参与黄河流域等重点区域的生态巡护和修复,推动形成政府引导、公众参与、多方协同的生态治理新格局。二是以数字化手段强化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持续开展“绿色出行周”“节能减排宣传月”等系列主题活动,推动生态文明理念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充分运用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和互动类应用等新型传播渠道,增强宣传内容的吸引力和覆盖面,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绿色素养。三是探索建立绿色生活方式的激励机制。依托数字化平台,建立碳积分管理系统,将低碳出行、节能用能、垃圾分类等绿色行为纳入积分体系,并通过积分兑换、绿色消费优惠等方式与日常生活场景有效衔接,引导公众从“被动参与”向“主动践行”转变,推动绿色生活方式深入人心、落地见效。
(作者单位: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来源:《河南日报》(2025年06月27日第12版)
统筹:宋鸿博
审核:张柏林
责编:杨启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