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强调,要突出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扎扎实实加强社会治理。全面落实党对社会治理的领导,健全社会治理工作体制机制,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加强基层党组织、基层治理队伍、基层治理机制、基层治理网格、基层治理平台建设。这些部署为我省加强社会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郑州市以“党建+网格+大数据”为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的重要抓手,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根本,为扎实推进社会治理,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提供了经验借鉴。
一线解码,基层治理“组合拳”打造治理新格局
把准“主心骨”,夯实治理“基本盘”。近年来,面对基层治理的新挑战和新问题,党中央强调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推动治理重心不断下移。郑州市积极探索特大城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路径,通过构建多层级、广覆盖、强联动的组织体系,不断夯实城市治理的组织基础与群众基础。金水区丰产路街道姚砦社区聚焦组织体系重构,建立了由村党总支、物业党支部、“两新”组织组成的社区党建联盟,形成“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四级链条,推动“邻里建党”“在职党员报到”等机制落地,提升党组织凝聚力和服务力。金水区文化路街道在正弘商圈探索“专属网格党委”机制,联动企业、部门、商户党员,构建五级联动的组织体系,并通过楼委会与志愿服务队实现微网格精细化治理,有效调动各方力量由“治理旁观者”转变为“治理参与者”。上述探索充分体现了党建在推动组织重塑、资源整合、力量下沉中的统领作用,表明只有把党的组织体系嵌入治理结构、把党员先锋作用融入群众服务,才能真正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夯实基层治理的“根”与“魂”。
以“格”为单元,跑出治理“加速度”。在社会治理重心不断下移的背景下,如何实现治理单元的颗粒度更小、响应速度更快、服务质量更高,成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命题。郑州市在全国率先成立市县两级智慧城市运行中心,集成化打造市县乡三级城运中心,打造统一指挥调度平台和扁平化管理体系,构筑起了“一核统多元、一格管全面、一屏观全域、一网揽全局、一线通上下、一键全处理、一融助创新、一法促善治、一制保安全”的党建引领网格化管理新体系,真正实现群众在哪里,网格就延伸到哪里。在经开区明湖办事处亚太社区,党组织通过走家串户、动员倡议、激励参与等方式,推动802名党员主动融入社区网格治理。通过自荐推荐,选出50名“带想法、带能力、带资源、带团队”的微网格骨干,再叠加高校每年输送的50名大学生志愿者,共同组成“网格百人服务团队”,实现网格治理队伍的专业化与多元化协同,推动治理效能稳步提升。
以数治智,从“治理经验”到“智慧感知”。在数字时代,数据已经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生产要素。郑州市坚持把大数据作为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的重要引擎,探索“党建+网格+大数据”的融合路径,通过构建数据汇聚、智能分析、快速响应的治理模型,推动社会治理由“人力密集型”向“数据驱动型”转型,实现了基层治理的数字化、精准化与高效化。郑州市新型智慧城市运行中心作为全市网格的神经中枢,归集各种数据资源,形成“人、情、地、事、物、组织”六要素动态数据库,通过可视化分析、智能化监管,解决“看不见、管不到”的问题。金水区文化路街道正弘商圈专属网格依托“数智金水”网格化平台,通过AI算法,扩展智能化,从看见到预见,紧盯正弘商圈专属网格内秩序、安全、经济发展三大课题,统筹终端89路视频、物联网设备,实现24小时实时监控,构建起“物业上报、网格吹哨、部门报到”的扁平化响应机制,实现基层治理事项从发现、分派到处置、反馈的全流程可视化管理。事实证明,科技手段不是基层治理的点缀,而是能力跃升的重要支撑。大数据不仅带来了治理的“加速度”,更重塑了基层党组织对资源、服务和民意的掌握能力。
迈向智能化、集成化,基层治理体系优化重塑
在“党建+网格+大数据”深度融合背景下,郑州市以数字技术为抓手推动基层治理效能跃升,群众获得感、满意度持续提升。通过“郑好办”“郑好拍”等智慧平台的集成使用,以及城市智能中枢的系统搭建,郑州市正逐步构建起“有事必应、无事不扰、精确送达”的现代化基层治理体系。
党建引领更加有力,基层治理活力持续增强。数字技术不仅提升了治理效率,也让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与服务能力更加凸显。郑州市深入推进“全域党建”,不断延伸组织触角,建强组织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已建立3.94万个网格党组织,有效联结起1.6万个社会组织和2.1万个群众自组织,推动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凝聚力、号召力持续增强。特别是在无主管楼院治理难点上,郑州市创新设立了4000个楼院党组织,切实打通了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同时,“三新”群体在党组织引领下,积极参与到社区共建共治中,发挥专长、奉献所能,成为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通过“线上组织生活”“党员报到”“志愿服务接单”等数字平台,党员融入网格、服务群众的路径更加顺畅。
群众满意度提升,服务响应更加精准高效。郑州市以 “郑好办”平台为依托,打造全天候、全场景、全链条的一站式政务服务体系。目前,平台注册用户已突破2022万人,上线便民事项3000余项,从看病挂号到证照办理,从教育缴费到社保查询,几乎涵盖群众生产生活各个领域。与此同时,聚焦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郑州市创新上线“郑好拍”平台,群众可以随时通过拍照上传反映问题,实现问题“随手拍、即时办”。自2022年9月“郑好拍”运行以来,已高效解决各类急难愁盼问题超233.9万件,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全网联动”,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智慧治理”的便捷与温度。
治理响应更快更准,重大风险防控更加有力。借助网格化数字平台,郑州市大力推进城市运行和治理智能中枢建设,构建集数据整合、感知研判、指挥调度于一体的“一张网”治理架构,尤其在突发事件处置、矛盾纠纷调解、重点人群服务等方面形成高效闭环。2023年5月上线的“智慧信访”平台,通过群众自助登记、智能分流、全程跟踪办理等流程,累计处理信访问题10.2万件,办结率达94.4%,实现“事在基层解决、矛盾不出社区”。2024年,郑州市信访量同比下降29.5%,治理成本有效降低,治理质量显著提升。
部门协同更顺畅,治理效能系统集成。大数据赋能不仅体现在服务端,还体现在组织运行机制的重构。郑州市以数据中台为基础,推动多部门、多层级信息打通,打破“数据孤岛”,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例如,打通数字城管、12345热线、智慧信访与网格融合“任督二脉”,使各部门的信息流、业务流在网格平台中高度整合,实现“多头跑”变“一网通办”。各级指挥中心依托统一的网格化平台,在第一时间内接收网格员上传的信息、同步数据分析结果,并实现指令下达、部门对接、进度追踪、办理反馈的一体化处置,极大提升了政府响应效率和基层治理的统筹能力。在多部门数据协同和智能算法下,治理不再是某个部门的“独角戏”,而是多个力量协同参与的“合奏曲”,推动城市治理真正实现从“多头用力”向“协同发力”的转变。
“党建+网格+大数据”,基层治理模式带来有益启示
坚持党建引领,大力激活基层治理存量。当前,郑州市推行“党建+网格+大数据”的治理模式,实现了基层党建和治理网格以及治理工具的深度融合,充分体现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的政治领导、权威动员、组织优化和利益整合等维度上的两个“更好”。一是政治优势更好彰显,画好治理同心圆。郑州市通过“党建+网格+大数据”的治理模式,实现了以党建促治理,凭借党组织建设的引领力、网格的合力和大数据的智力,将党中央的政策意志融入基层治理中,并对基层群众的意愿和诉求进行引导、整合与融合,保证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根本目标不偏离,这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政治优势,有效克服了“小马拉大车”这一基层治理难题,通过基层党建赋能基层治理,形成“合力与合智”。二是人民性优势更好体现,实现共建共治共享。以党的领导凝心铸魂是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为基层治理注入党的权威、群众路线和民主协商等制度要素的关键,进而形成以党的权威动员群众、夯实乡村治理民主化实效的人民性优势,在实践中具体体现为“引领靠党建、网格工作靠群众、群众靠发动,而发动在活动”。基层党组织通过不断引领基层社区、居民代表会议、社区事务监督委员会以及社区议事会等协商民主形式,把社区居民群众当家作主落实在决策、执行、监督等全过程,使基层高效能治理的人民性优势得到更好体现。
深度科技赋能,不断做强基层治理变量。当前,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到来,多重数字技术叠加效应凸显,智能APP、数字孪生、虚拟数字人、AI大模型等已经深度嵌入基层治理中,数字智能技术已经成为支撑社会治理的外部条件和技术工具。郑州市持续推进“党建网+政务网、视联网、物联网+城市运行、应急处突、经济运行等专网”融合,打造全市域7755.1平方公里全覆盖、全贯通、全应用的“1+3+N”城市运行智能感知体系。通过市域一体化建设数据底座,对“人、地、物、事、情、组织”六要素数据进行数据化归集、网格化关联,经过可视化分析、智能化监管、数字化建模,实现“看得见”。其本质是利用数字技术这一创新“变量”,实现技术赋能基层治理,做到对基层治理资源的“存量培优,增量做强”的目的。一是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对基层治理资源的“存量培优”。技术嵌入治理做到对碎片化的资源有机高效整合,实现了提供公共服务的精准化和精细化。郑州市通过数字治理平台实现多网合一,推进12345热线与网格化平台融合,实现工单派单一键式到达相关职能业务部门,实现全市域热线工单通过网格化平台流转处置,提升了政府汲取基层治理所需信息的能力。同时,政府的治理思维实现从依靠传统经验向依靠数据转变,随着数据积累的增加,逐步走向依靠技术、知识,实现政府数据治理能力的提升,还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对治理重点、难点、堵点等方面进行科学研判,提高决策的前瞻性。二是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对治理资源的“增量做强”。加快数据要素价值转化,发挥数据的“乘数效应”,是深化技术赋能基层高效能治理的又一关键举措。郑州市推进实施的“九个一”党建引领网格化管理新体系中的“一线通上下”,就是凭借数字化手段打通数据、打通平台、打通体系,实现指挥调度“一线通”、群众诉求“一线通”,使原有“自上而下”的治理模式向“上下结合”的治理模式转变,重塑了传统的治理组织结构,提升治理效能。一方面,通过市、区县(市)、乡镇(街道)三级新型智慧城市运行中心,构建“1+16+215”的“市域一体、直达网格”的扁平化指挥调度体系,市域指令直达一线基层负责人缩短至10秒。另一方面,整合群众通过拍照即可反映问题诉求的“郑好拍”、网格员巡查等10个民意诉求通道,将民意诉求迅速汇聚到三级城运中心,即刻做出响应,实现与人民群众一线连通。
制度适配实践,持续激发基层治理能量。制度是保障治理模式有序可持续运行的关键支撑,再好的治理模式离开了适配制度的支撑将变成“无源之水”。郑州市对标对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关于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开创平安中国建设新局面的意见》、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推动超大特大城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意见》,创新党管决策、党管治理、党管数据、党管平台体制机制。一是基层治理职责体系更加清晰。郑州市通过构筑“市委统筹、区县(市)主导、乡镇(街道)主战、社区(村)落实”四级书记抓治理责任体系,在全国率先成立市县两级党委智慧城市运行办公室,统筹推动党建引领网格化管理、智慧城市建设、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工作,促进了政府部门横向之间和纵向之间的协同,提升了基层治理效率。二是构建了以党组织建设为主要推动力的基层自治网格体系。基层治理制度体系是以基层自治制度为基础,包括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各类基层行政制度与机制以及各种协商议事制度与机制的体系性架构。郑州市通过“党建+网格+大数据”的治理模式,强化党组织在城市治理中的核心统领作用,构建“党组织+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群众自组织+新经济组织+重点就业群体”治理新格局,实现以党组织力量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体系转型,确保方向正确、执行有力。
调研组成员:王丹 贺新 赵文心 周济南 麻芳菲 李作鹏 执笔:周济南 麻芳菲 李作鹏
来源:《河南日报》(2025年06月27日第13版)
统筹:宋鸿博
审核:张柏林
责编:杨启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