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五个维度” 增强思政课引领力

《河南日报》(2025年06月27日第13版)  乔蓓蕾2025-06-2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期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指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加快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学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守正创新讲好新时代思政课至关重要。好的思政课不仅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吸引力,还能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增进对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使其在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做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重任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把握本质要义,把道理讲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一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要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加快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做好教材内容的科学衔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二是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尤其是新时代以来的伟大变革为内容支撑,特别是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深刻揭示“四个自信”的现实基础和理论根基,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党的领导是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坚强政治保证,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深挖思政元素,把思想讲深。思政课的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理论、思想品德、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等。一是增加教材中的思政元素。例如,在历史教材中,挖掘中国近现代史中革命先辈们的爱国精神、奋斗精神;在文学教材中,挖掘传统文化精髓、红色资源魅力;在理工教材中,挖掘蕴含在课程中的职业素养、工匠精神;充分挖掘不同课程、学科中的思政元素,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顺应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教材也要不断更新和完善,及时找到新的思政元素融入点。二是推进“思政+”融合教学发展,探索思政教育新模式。目前,“思政+学科”“思政+劳动”“思政+心理”等方面的研究较多,在教育内容上,要将思政教育中的理想信念、价值观教育与研究内容有机结合,融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思政教育元素,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推进“思政+”融合教学发展,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思政理论的理解和认识。

  注重观点引导,把立场讲准。思政课的第一属性是政治性,这关系到“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关系到我们党的教育事业方向的正确性,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是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思政课教师要自觉主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带头真学、真信、真懂、真用,以真理力量引领学生、感染学生;要旗帜鲜明讲政治、理直气壮听党话、一心一意跟党走。只有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讲政治的人讲政治,思政课才能让青年学生真听真信,把准人生道路的方向。二是加强网络舆情有效引导。青年学生考虑问题倾向感性化,面对复杂的网络观点,很难理性地认识和分析,加强网络引导也是思政课的重点工作。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及时与学生积极互动,强化法律法规相关要求,让学生自觉遵守网络规则,理性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诉求。

  深化实践育人,把实效讲实。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是努力拓展实践平台。高校与政府、社会、企业等建立了各类实习基地,围绕创新创业、暑期“三下乡”、课题调研等开展实践活动,要积极发动学生参与这些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让学生应用专业知识、提升动手能力、提高思想认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二是大力开展志愿服务。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德育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召集敬老爱幼志愿者、环保志愿者、社区志愿者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工作,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个人技能、丰富社会经验、提升自我价值、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强化价值引领,把现状讲透。价值引领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是紧跟时代发展。思政课要立足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以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彰显中国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引导青年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发展大势、世界历史发展大势和社会主义发展大势。二是结合学生实际。基于学生的群体特点和成长需求,坚持问题导向,开设更具针对性的课程,引导学生在学习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增强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来源:《河南日报》(2025年06月27日第13版)

  统筹:宋鸿博

  审核:张柏林

  责编:杨启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