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价值取向

《中原智库》(2017)  马建新2019-11-26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这一论断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价值取向,并体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

  一、满足人民需求是我国经济建设的根本目的

  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社会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矛盾。大力发展生产力,并在此基础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是我国经济建设的根本目的。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从唯物史观出发,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不断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目前我国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一要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高度重视生产力的发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的新实践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许多重要理论成果,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坚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开辟了社会主义经济新体制机制,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进一步解决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明确了市场在要素配置中要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丰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理论,生产力解放和发展获得新动力和新方式,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

  二、保障人民权利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政治功能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了人民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的主体地位,保障了人民群众享有广泛的、真实的民主权利。

  首先,人民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享有主体地位。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在享有生产资料不同形式所有权和支配权,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享有主体地位。同时,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保障了人民群众享有广泛的、真实的民主权利。一方面,经济地位上的平等,从根本上决定并保证了社会主义民主不是受资本操纵的民主,不是少数人占有生产资料从而支配多数人的民主,而是最广大人民享有的民主。另一方面,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保障了人民群众民主权利的真实性。民主的实现不单单是政治领域的事情,而是与保障和实现人民的经济和社会权利和自由这些条件相关联。社会主义公有制使整个社会生产过程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生产目的不再是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而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从而为公民民主权利的实现创造了一系列的经济文化条件。

  三、让人民共享是我国分配制度的追求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本原则和最终目标,必须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增强其参与和支持发展的内在动力。我国的分配制度贯穿着让人民共享的精神追求。

  劳动价值论揭示了社会财富的真正源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观点,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目标。走共同富裕道路,就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妥善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制度,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过两条基本原则:一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二是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将实行按需分配原则。低级阶段则要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分配制度继承和发展了上述分配原则,逐步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

  随着改革的深入,收入差距扩大问题越来越突出。当前所面对的主要问题是多种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后如何保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在收入差距扩大的情况下如何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努力推动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不断健全体制机制和具体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坚持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坚持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路径。这意味着完善基本分配制度是要在坚持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高劳动者收入,克服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四、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厚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发展必须依靠人民,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厚动力。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密不可分。改革是一场广泛的、深刻的革命,通过改革,从根本上打破了束缚人们思想和体制的桎梏,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使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完善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制度,给我国社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地解放,国家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可以说,经济增长速度之快,持续时间之长,堪称奇迹。

  新的形势下,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进一步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首先,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中国9亿多劳动力、1亿多受过高等教育和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力资源宝库,也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最大动力。创造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要实施重大人才工程,着力发现、培养、集聚科技领军人才;要通过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为转型升级培养大批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要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把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不竭力量充分调动出来。其次,强化创新引领作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第三,以改革调整利益关系、以改革激发发展动力。一方面要按照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使得中国经济进步的经验和成果得以制度化与法治化。另一方面要加快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作者系省社科院政治与党建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