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所强调的一句话。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打赢脱贫攻坚战,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更有获得感。
一、坚持共享发展凸显了新时期发展的民生导向
“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在新时期进一步强化和凸显了发展的民生导向。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契合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普惠要求,其本质是增强发展成果的辐射能力和辐射范围,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最大程度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共享发展理念引领我国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对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提出了目标要求和行动准则,必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最深厚的伟力。
“民之所呼,政之所向。”实现共享发展,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人。“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意味着我们今后将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当前,我国一些影响群众生活和社会稳定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民生领域。由此所导致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人口结构、分配结构等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引发了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民生问题,能否妥善解决这些问题,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因此,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要求,到2020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继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二、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始终坚守人民立场
道行致远、不忘初心。中国共产党自诞生的那时起,就将为人民谋福利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正因如此自始不渝坚守以人民为中心,在95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正所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一个政党只有始终深深植根于群众沃土,才能赢得人民拥护。
“人民立场”深刻回答了“为谁发展”和“靠谁发展”的问题,体现了群众史观的基本要求。“人民立场”,强调把人民群众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主体,始终坚持尊重人、关心人、解放人、发展人;阐释了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全体人民,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又全面回答了“靠谁发展”这一核心问题。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坚定人民立场,就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
三、坚持共享发展必须着力发展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
社会事业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在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等方面的基本需求,也就抓住了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关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教育又是最大的民生,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国家发展和民生福祉所系。为此,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提高各级各类教育质量,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教育的现实需要。坚持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提高质量、以改革增强活力,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切、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努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教育体制。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基石,就业稳则民心安。我国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这是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扩大就业的压力很大,就业形势严峻将是我国今后较长时期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处于动能转换“衔接期”,确保就业稳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坚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的基础上,要更加关切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坚持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拓展就业空间,以服务业、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扩大就业容量;坚持用改革的办法搭建更优创业平台,用市场的力量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保障和改善民生,关键在于收入分配。与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相比,居民收入增长还显滞后。步入“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确保人均国民收入年均增长718%以上,努力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实际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促进低收入者提高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群体,形成全面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改善收入分配格局相互促进的局面,最终在全社会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历来被称为人民生活的“安全网”、社会运行的“稳定器”和收入分配的“调节器”。改革开放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总的看还不够完善,存在着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总的要求是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十二字方针,其中“全覆盖、保基本”就是强调“补短板”“兜底线”,以保障所有人的生存权,做到人人有饭吃、有衣穿,保障人人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学有所教,为人民基本生活提供保障。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补齐贫困这块短板,我国的贫困治理已经全方位进入攻克最后堡垒的阶段。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提前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目标,贫困人口减少了7亿,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我国贫困状况依然十分严峻,还有约7000万人生活在贫困之中。为此,要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和“四个一批”扶贫攻坚计划,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决不让贫困代继传承。
(作者系省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