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构筑全国重要文化高地 创造中原文化新的辉煌

《中原智库》(2018)  省社科联课题组2019-11-26

  河南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加快构建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其意义非同凡响。河南建设文化高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中文化建设在河南的具体化,是省委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深刻领会和深入贯彻,是河南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战略举措,充分体现了省委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对于河南加快推动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发展优势转变,创造中原文化新的辉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加快构筑文化高地,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精神滋养,进一步凸显了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在当前社会思潮多样多元、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增多的背景下,抓好文化建设,以文化人,形成统一的思想意志,实施这一战略举措尤为重要。但不容忽视的是,建设文化高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推进与实施,需要进行科学系统的谋划和布局。

  一、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功能和作用

  文化是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总和,是人类相互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精神意识。文化作为软实力,有着非常强大的功能和作用。

  一是教化功能。文化具有造就人、塑造人的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就是文化的产物,但个人不能选择他所希望的社会形式,只能在确定的前提条件下活动。在历史上,文化对人的教育不仅表现在生产技能上,更重要的还在于社会教育上,也就是在于通过积极的引导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下一代。二是规范功能。人们是在传统习俗下生活的,成文的法律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只是人们必须强制执行的一小部分,而习俗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形之中支配着人们的所有行为。三是维系功能。文化作为一个群体思想和行为的基因,能够被后代不断复制,即使在发生大规模急剧社会变革中也能延续下来,它使群体内所有成员都保持着一定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是人们认同自己所属集团的精神标识。四是调节功能。文化能够使人们通过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休息体力,调剂精神,进行社交,享受劳动成果等,从而使人类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剂。五是整合功能。包括价值整合、规范整合、结构整合,通过整合,使社会成员具有大体一致的价值观念和社会生活,将其行为纳入一定的轨道和模式,维持一定的社会秩序。

  文化作为历史文明的积淀,其重大作用体现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前河南要实现中原崛起、富民强省,就必须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才能为让中原更加出彩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现代世界发展表明,发达程度越高,文化的支撑作用越明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大。随着科技进步和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文化已渗透到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历史、传统、民俗等文化资源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创意、设计、构思等文化创新日益成为价值创造的重要支点,品牌、形象、信誉等文化形态的无形资产日益成为市场竞争的关键所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只有更加注重人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努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才能为增强经济硬实力创造良好氛围。

  文化以其科学的价值判断和先进的价值指向,在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具有很大的引导与推动作用。当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还不完全适应,文化在推动发展中的作用有待加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社会思潮;必须大力推进文化改革创新,加快发展文化公益事业,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一个民族要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既要靠经济等“硬实力”的强大躯体,也要靠包括文化、教育、意识形态等在内的“软实力”的强大支撑。文化对内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外能增强国家亲和力和影响力,越来越成为凝聚人心和激发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软实力。纵观古今中外,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都离不开文化的繁荣和良好的文化生态。

  二、深入理解文化高地的概念和定位

  文化的概念和内涵非常复杂,有广义、狭义之说,有大文化、中文化、小文化,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心理文化,等等。广义的文化概念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含认识的、艺术的、器用的、社会的等方面。狭义的文化概念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等。大文化概念与广义的文化概念近似;小文化概念主要是指纯意识层面的精神文化,如文学艺术;中文化概念是介于二者之间的文化形态,包括思想道德、社科理论、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等。我们认为,“中文化”概念应该是河南文化高地建设应考虑的范畴。

  河南要打造的文化高地应在全国有重要地位和影响,不能仅仅是河南的,或只有一般性影响的高地。要构筑的是文化高地,而不是一般的文化建设,必须突出高标准、高定位,着力打造“国字号”的文化平台和品牌。要通过文化高地建设,促进河南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全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全社会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风尚更加浓厚,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加快建成全球华人根亲文化圣地、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示范基地、中华文化“走出去”重要基地。

  三、建设文化高地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构筑文化高地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统筹规划,明确其指导思想、构建原则、项目指标等。

  1指导思想: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文化改革为价值取向,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根本目的,与河南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相衔接,与建设文明河南相联系,与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精神相配合,开创文化发展繁荣的新局面。要聚焦文化“供给侧改革”,推进文化产业提质增效,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文化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充分发挥“文化+”的力量,实现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

  2基本原则:一要制定工作方案,搞好顶层设计,做出系统性安排部署。二要把握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性要求、政策性要求和规律性要求,确保文化改革发展有利于坚定“四个自信”,有利于团结稳定鼓劲,有利于唱响主旋律、汇聚正能量。三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厚植文化基因,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搞好保护与传承,延续好城市文脉,滋养文艺创作。四要坚持项目带动为基础、内容为王为根本、融合发展为方向、科技创新为动力,着力突出中原特色,充分发挥中原文化的资源优势,打造具有浓郁中原色彩的文化高地。五要深入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进一步释放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新能力。

  3项目指标:包括文化工程、文化品牌、文化人才、文化产品、学科建设、场馆建设等。文化工程方面,实施诸如中原人文精神“五大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八大工程”等。文化品牌方面,打造诸如中原作家群、中原书风、中原画派、中原戏曲、中原体育(武术)、中原创意等在国际国内有较高知名度、较大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打造河南博物馆群品牌、大型演出品牌、文化风投品牌等,叫响“老家河南”品牌。文化人才方面,深入推进“四个一批”培养工程、中原文艺人才培育工程、优秀青年社科理论人才培养工程、文化产业领军人物建设工程等,着力培养造就一批中原文化名家、社科名家、新闻出版名家等,形成中原学派。文化产品方面,着力推出一大批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独特地位的文化、学术和新闻出版精品。学科建设方面,着力支持培育一批在全国有重要影响、优势的重点学科,如中原学研究、河洛文化研究、姓氏文化研究、殷商文化研究、古都文化研究、汉字文化研究、黄河文明研究、中原考古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等。场馆建设方面,要着力建设河南社科中心、中原考古博物院、中原文学馆等。

  4主要目的:通过文化高地建设,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充分展示中原文化的巨大魅力和重大作用,推进文明河南和文化强省建设,促进河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创造中原文化新的辉煌。

  四、建设文化高地的重点、要点和路径

  文化高地建设涵盖面广,内容丰富,必须研究梳理出重点项目,制定明确具体的目标,强力推进。

  建设的重点和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科学理论武装。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教育,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巩固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思想道德建设。要大力弘扬中原人文精神,深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公民道德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意识形态建设。要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对各种错误思想必须敢于亮剑,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新闻舆论阵地建设。要坚持党管媒体原则,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讲好河南故事,提升河南形象。新型媒体建设。要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提高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网络建设管理,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打造清朗网络空间。文化建设与文化体制改革。要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加快建设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打造具有中原特色、中原风格、中原气派的文艺精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要建设具有中原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构建具有中原特色的话语体系,推进中原智库建设,塑造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原品牌。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坚持古为今用、守正开新,推动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创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道德建设、文化创造和生产生活,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增强中原文化影响力,推动中原文化走向世界。

  在推进路径上,应以工程建设为抓手,主要建设五大高地:

  一是思想道德高地。以全国道德模范为支撑点,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弘扬等。其着力点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使之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作用,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多维度的宣传平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广泛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创建活动,深入开展“身边好人”“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不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结合重要节日、重大历史事件等,举行形式多样的庆祝纪念活动,强化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以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为载体,举办各种道德模范宣传教育活动,营造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是文化事业高地。以主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支撑点,包括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群艺馆、美术馆建设,以及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等。重点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中原文艺普及工程、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中原特色文化基地建设工程等,加快完善文化广场等基础性文化设施建设,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拓展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广泛开展“欢乐中原”等群众文化活动,实现主动送文化、着力种文化、对接精准化。打造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生活载体和平台,大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戏曲进基层”“戏曲进校园”活动,提升社区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等活动的层次和水平。

  三是文学艺术高地。以中原作家群、中原戏剧、中原书风等为支撑点,打造体现中原特色、中原气派、中原风格的文艺精品。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繁荣精品创作,推动文艺精品普及。加强文艺精品创作中长期计划,建立精品项目库,形成组织实施一批、加工提高一批、论证储备一批的梯次推进格局。支持原创作品和现实题材、爱国主义题材、重大革命题材、青少年题材、中原优秀传统文化题材作品创作,重点抓好文学、剧本、作曲等原创性、基础性环节。大力发展网络文艺,实施网络文艺精品创作和传播计划,推动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剧、微电影、网络演出、网络动漫等新兴文艺类型繁荣有序发展。

  四是文化产业高地。以数字传媒、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文化旅游、工艺美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为支撑点,包括重大文化项目、文化企业、文化示范园区建设。其着力点是实施文化产业工程,即以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方案为指导,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和布局,促进文化产业形成规模效应和集团效应。实施“文化+”产业战略,实现文化与旅游、娱乐、科技、地产等资源深度融合,建设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园区,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生命力。坚持以骨干文化企业为龙头、资本为纽带,促进跨行业、跨要素融合,培育新型文化业态,重点发展数字传媒、创意设计、文化旅游等产业,打造个性化、分众化、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放大文化的“溢出”效应,实现文化产业集聚化、集团化、规模化发展。

  五是社科理论高地。以重点学科、学术名家、学术精品为支撑点,包括新型智库建设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中原品牌建设,打造理论豫军,形成中原学派。其着力点是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中原品牌,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立健全河南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研究基地、传播中心建设,重点是加强河南的“四个平台”建设。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统筹基础学科、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建设,发展交叉学科,扶持甲骨文等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建设、加强一批重点研究基地。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科研体制机制和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解疑释惑、引正纠偏等作用,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五、制定切实可行的推进措施和工作方略

  加快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是新时期河南文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只有凝聚广泛共识,上下同心协力,采取有力措施,才能把这一精品工程、民心工程落到实处。

  1健全领导体制。要把文化高地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为评价本地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考核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坚持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推动文化高地建设的强大合力。各级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部门,要认真组织好文化高地建设方案的研究制定和工作实施,统筹协调有关方面,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成立文化高地建设领导机构,由涉及文化高地建设的各有关部门参加,建立相关议事制度,及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要强化责任担当、政策支持和队伍建设,形成强大工作合力,营造良好文化发展环境,为推动文化改革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2建立工作机制。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切实解决有关体制机制和创新活力问题。着力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监管运营和评价考核机制,推动地方建立健全党委和政府监管有机结合的管理模式,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加快完善文化生产经营机制,提高市场开发和营销能力。进一步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加大文化供给侧改革力度,增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允许社会资本参与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剧院等公共文化实施建设和运营。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出台有关办法和考核细则,对完不成任务的要责任追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文化高地建设中的相关问题,加强各地各部门交流沟通、协同配合,推动文化高地建设不断顺利发展。

  3提供政策支持。要认真对照中央和河南省出台的文化经济政策,把握政策要义,掌握政策边界,把政策用足用活,发挥最佳效应。要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文化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文化发展改革;创新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模式,加大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对文化高地建设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财政文化预算安排与资金绩效评价结果挂钩制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原创剧目补贴、以奖代补等方式,扶持文艺院团发展改革。要落实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以及支持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电影、动漫、出版发行等文化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落实支持社会组织、机构、个人捐赠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相关政策;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营等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要鼓励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开展文化金融产品创新,鼓励各类担保机构对文化企业提供金融担保;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直接融资,支持上市文化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并购重组,探索开展无形资产抵押、质押贷款业务等。要逐步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投入,大力培育和扶持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和重点文化企业,加强文化高地建设的用地保障。

  4强化人才支撑。通过河南省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中原文艺人才培养工程、优秀青年社科理论人才培养工程、文化产业领军人物建设工程等,培养扶持一批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和文物保护、文化经营管理、文化科技等方面高层次人才,培养成就一批有较大影响的领军人才和学术带头人。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加强领军人才建设,建立健全重大文化项目首席专家制度,培养集聚一批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造就一批人民喜爱、有国际影响的学术大家、艺术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加强文化产业投资运营、文化企业管理、媒体融合发展、网络信息服务等方面复合型人才、紧缺人才培养,多渠道引进海外优秀文化人才,着力打造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文化人才队伍。

  5营造良好环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与法治教育、诚信教育、反腐倡廉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教育人们知荣辱、明是非、辨善恶。要进一步深化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治理,重点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污染、食品领域假冒伪劣、机关和窗口行业冷硬横推、农村赌博、乱闯红灯等不文明行为开展专项治理,着力创造优美环境、营造优良秩序、提供优质服务。推动制定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形成惩戒失信、褒扬诚信的良好社会氛围。

  (课题主持人:李庚香  何白鸥  王喜成  课题组成员:李新年  张志强  齐善兵  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