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

《中原智库》(2018)  陈东辉2019-11-26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红旗渠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在“十万大军战太行”的峥嵘岁月里,杨贵等林县县委的一班人将红旗渠精神概括为“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敢想敢干、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20世纪80年代末,林县县委在讨论全县发展大计时高度肯定了精神支撑和精神鼓舞在地方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对红旗渠精神进行了新的概括,即“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成就伟大的事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正在进行着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特别是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红旗渠精神就是能够成就伟大事业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精神力量。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笔者认为至少应该从四个方面来努力。

  一、努力形成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思想自觉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让林县人民过上丰衣足食的好生活,林县党组织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气概,确定了“引漳入林”的发展大计。1959年10月10日,林县召开县委全体(扩大)会议,对兴建“引漳入林”水利工程进行专门研究。时任县委书记的杨贵在讨论中指出:“有党中央、毛主席的英明领导,有人民公社集体力量的无穷威力,有全县人民的巨大力量和支持,有几年来治山治水的经验,我们一定能够实现‘重新安排林县山河’的愿望。这就是我们主宰大自然的主动权,我们就是要利用这些大主动,克服水源奇缺的小被动。”从杨贵的发言和“引漳入林”水利工程的确定,不难看出,红旗渠工程的动议和修建贯穿着“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这条红线。为了人民,是修建红旗渠的最原始的动因。正是因为林县干旱少水,林县县委才决定用修建水利工程的“大主动”,来“克服水源奇缺的小被动”。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离开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我们党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修建红旗渠工程,也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过程,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需要“全县人民的巨大力量和支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仍然是必须回答好的根本问题。要努力形成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思想自觉,始终把“为了人民群众”作为我们干事创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善于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来解决改革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二、积极培育敢想敢干、实事求是的求索精神

  红旗渠修建成功靠的是敢想敢干、实事求是。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由此可知,毛泽东认为,所谓的“是”就是事物内在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求是”就是认真研究和探索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准确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要想有所作为,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林县县委修建红旗渠的过程,彰显了敢想敢干、实事求是的气魄和精神。为了解决林县人民群众的吃水和农业灌溉问题,林县县委组成调查组进行了多次实地考察,详细了解浊漳河发源地的情况、苦水季节时的水流量、汛期来临时的最大水流量,以及常年的平均水流量等核心问题。尽管在调研林县河流情况的过程中,调查组也发现太行山地势险要、乱石横出,但他们并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敢想敢干,该出手时就出手,决定修建“引漳入林”水利工程。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时任县委书记的杨贵在研究改变林县缺水状况的会议上提出,“要彻底改变林县干旱缺水的面貌,我看有三条:一是把天上的水蓄起来;二是把地下的水挖出来;三是把外地的水引进来。这三条咱们做了两条,但很不够,第三条从外地引水还没有开始。要在这一条上下大功夫。现在需要我们打出去,到山西境内把漳河水引来。”林县人善于在实践中发现规律,敢想敢干、遵循规律,历经10年,修成了“人工天河”红旗渠,“把外地的水引进来”了,并且赋予了红旗渠精神以“敢想敢干、实事求是”的深刻内涵。当下,学习弘扬红旗渠精神,必须积极培育敢想敢干、实事求是的求索精神。“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要敢想敢干、敢于追梦,脚踏实地、善于把握规律,努力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三、始终保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劲头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林县人民群众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修建“引漳入林”水利工程的决心已下,粮草在哪里?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物质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各地情况都不容乐观,只能靠林县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据当时林县县委的初步估计,修建引水渠渠首至林县分头岭,全长1413公里,中间有1100米长的倒虹吸1个,共计土方20万立方米,石方182万平方米,砌石方81万立方米,用工692万个。需用钢材65吨,水泥600吨,钢筋502吨,钢钎65吨,白灰5265吨,木材500立方米,炸药455吨,工具物料折合款1200万元。林州人民群众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不等、不靠、不向国家伸手要援助,没有道路自己修,没有工具自己造,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水泥自己制,没有炸药自己碾,没有技术自己学,工程自己测量、自己设计、自主创新、土法施工。凭着不向困难屈服的艰苦奋斗精神,凭着顽强拼搏、自力更生的坚强意志,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他们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了152座渡槽,凿通了211个隧洞,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建成功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可以说,没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就没有今天的红旗渠。当前,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泰戈尔曾说,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炼就创造天堂的力量。我们要实现全面小康、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仍然需要始终保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劲头。

  四、注重养成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宝贵品质

  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林县干部群众有一句互相勉励的话:“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在那个特殊年代,林县领导干部非常善于团结群众,他们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改进了工作作风,形成了修建红旗渠的强大合力。回顾红旗渠的修建历程,我们也看到许多无私奉献的故事。在鸻鹉崖大会战中,为了工程进度,有三个生龙活虎的小青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以年轻的躯体,诠释了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深刻内涵。鸻鹉崖矗立在浊漳河的南岸,是修建红旗渠必须克服的一道天险。修渠的工人,冒着生命危险在山顶上打下三根钢钎作为绳桩,系上绳索在上无寸物可攀、下无立锥之地的峭壁上凌空作业,打凿炮眼。放置在老炮洞的炮响之后,为了赶进度,一个青年工人急忙下去施工,因为洞内缺氧而昏厥过去。第二个急忙施救,也遭遇了同样的厄运。接着是第三个。三个活生生的小伙子,为了加快红旗渠工程进度,献出了只有一次的宝贵生命。还有一个无私奉献的典范——吴祖太。他是第一位为红旗渠献身的人,也是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英勇献身的81位烈士中唯一的他乡人。1960年3月,吴祖太听说王家庄隧洞接连不断地塌方,为保证施工安全和便于以后通水管理,他计划把原来的单孔洞改成双孔洞。他深入洞内察看险情,却不幸被洞顶坍塌掉下的巨石夺去了年仅27岁的生命。这些修渠人不怕苦不怕累,不抛弃不放弃,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多么恶劣,他们都坚持不懈地工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人宣示什么才是无私奉献,也阐释了什么才是红旗渠精神。当前,我们的发展仍然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经济运行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特别需要学习弘扬红旗渠精神,尤其是需要每一个人都展现出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宝贵品质。

  (作者系省社科院政治与党建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