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创造性转化与河南文化高地建设

《中原智库》(2018)  汪振军2019-11-26

  《周易》有言:“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中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就是要守其恒,通其变。以科学的态度、礼敬的姿态,使中原文化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建设文化高地,必须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其核心是中原文化的当代化、生活化、创意化、品牌化。具体来说,要以五大工程为突破口,使河南真正由文化资源大省向全国有影响的文化强省转变。

  一、中原思想文化研究与普及工程

  “形而下者之谓器,形而上者之谓道。”中原文化尽管存在不同的形态和种类,但作为地域文化,既有中国文化的普遍性,也有中原文化的特殊性。中原文化之所以延续几千年生生不息,就在于这种文化有自己的精、气、神。中原文化的核心是它的思想文化,它的外围是器物文化和制度文化。而思想文化恰恰是中原文化最深层、最关键、最核心、最有力量的部分。目前我们对中原文化中的思想文化梳理得还不够清晰,研究得还不够深入,挖掘得还不够充分。在流派研究方面,比如儒家与中原的关系,道家与中原的关系,佛教与中原的关系,缺少系统的梳理。在人物研究方面,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列子、何晏、郭象、神秀、玄奘、邵雍、程颢、程颐、冯友兰等,没有形成系列成果。在内容研究方面,中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三个层面,还缺少深入开掘。特别是中原历史文化与当代社会的核心价值建设、社会风气建设、地域文化建设的转化创新,还缺少深入的研究。建议以我省主要研究机构和高校为依托(河南省社科院、郑州大学中原历史与文化研究院、河南大学黄河文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洛阳师院河洛文化研究中心),设立“中原思想文化研究”重大项目,通过发掘弘扬中原文化核心价值观,使其在当代人心目中生根发芽,变成一种自觉行为。

  二、中原村落文化保护与建设工程

  村落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原有的村落文化也在发生改变。郑州的祭城路改名平安大道,丁楼村要求以自己村命名地铁站,这些都说明,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留住历史、留住村落文化的“乡愁”,已成为当下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河南有大量的名村、名镇、名街,在这些散落各地的传统村落中,有不少好的建筑文化和民俗文化,现在也面临着逐渐消失的危机。如何将传统村落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使传统村落的根脉在今天延续传承,需要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深入探讨。比如这些村落,不仅有物质文化,还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村风、家风、家训这些精神文化,也在无时无刻塑造着人,影响着人,化育着人。所以,传统村落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一方面要留住记忆,对于有价值的村落一定要做好普查、抢救、保护,建议重要的村落要写村志,村史和口述史,有条件的还可建立乡村文化博物馆;另一方面,又要深入挖掘与弘扬其乡土文化、民俗文化、乡贤文化、家风文化,使其发挥在当代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对于传统村落的改造,信阳的郝堂、焦作的莫沟、禹州的神垕、开封的朱仙镇都在积极地探索,其规律和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三、中原节日文化弘扬与振兴工程

  节日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时间和自然意义,也有社会和人文意义。中国节日文化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它是不同地域多种文化的集中呈现。节日有农事,有天文,有祭祀,有追怀,有敬畏,有团圆,有传承,有娱乐,有商业,有美食。中华民族许多关于自然的知识、农业的知识、文化的知识以及对家国的情感都在节日文化中得到集中体现。中国有句古话:“礼失求诸野。”节日文化传承是有别于高雅文化、精英文化的一种更为普遍、更为大众、更为基础、更为广泛、更为深入的一种传承方式。随着社会发展,今天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也面临外来文化的输入与挑战。不少人热衷于过洋节,圣诞节、愚人节、万圣节、情人节、狂欢节,等等。这些外来节日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审美方式,影响着中国人的信仰、价值、情感、心理,特别是认同。正基于此,我们有必要开展“我们的节日”活动。通过二十四节气以及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七夕、重阳、腊八等中国传统节日,让人们特别是青年人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体验我们自己的文化、认同我们自己的文化,更重要的是从内心深处“礼敬”我们自己的文化、热爱我们自己的文化,培养青年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通过丰富节日文化内涵,创新节日文化形式,开展节日文化活动,形成新的节日习俗。加强对于节气、历法、生肖、医药、饮食、仪式、符号、习俗的研究阐释、活态利用,使节日文化的积极价值深入人心,融入百姓生活。

  四、中原文化产业提升与再造工程

  河南文化产业的核心问题是文化资源优势没有充分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河南在全国缺少有影响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文化产业在规模和质量上与发达地区尚存在不小的差距。如何缩小这一差距:一是要转变理念,使文化产品生活化、时尚化和品牌化。注重传统与现代、供给与需求、内容与形式的结合,把中原文化内涵更好地融入产品与生活之中。从中原文化中提炼一批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元素,设计生产出具有实用性、观赏性、娱乐性的文化产品和旅游产品(这一点“豫游记”已经开始尝试)。二是做大做强核心产业,比如钧瓷、汝瓷、玉雕、三彩。这几个产业目前已经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现在要做的是如何做好在传承中创新,增加科技含量,加强文化创意,在产品的内涵、形式、功能上有所创新。同时,按照现代企业和产业属性,进行升级换代,进行市场化运作,做好推广和宣传,提高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使之成为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文化品牌。三是加快新兴文化业态发展。利用新兴文化业态传承创新中原文化发展的时代要求,把古老的文化变成时尚的文化也是时代的必然。因此,河南要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文化、动漫文化、游戏文化,扶持一批企业(三生石、羲和为代表的手机游戏企业)、形成拳头产品和完整的产业链。特别是要做好新兴产业的集聚发展和产业园区建设,做好孵化和培育,使其在行业的竞争中站稳脚跟,稳步发展。

  五、中原文化人才培养与推介工程

  文化繁荣的标志是有大师和大作。没有大师就没有大作,大作是大师精心创造的结晶。因此,中原文化发展要特别重视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当前,文化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浮躁。人们捺不下心、静不下心、专不下心去研究和创作。急功近利,粗制滥造成了一种时代病,严重影响着文化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大力倡导“工匠精神”,精益求精、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搞研究和创作。文学艺术家要深入基层,深入人民中间,向柳青学习,在农村蹲点14年,才写出《创业史》。在人才成长过程中,要发现人才、培养人才,还要推介人才、宣传人才。比如中央电视台的《大国工匠》推出的两位:一位是李仁清,在高浮雕传拓方面成为国内重要的领军人物;一位是汝州的朱文立,他痴爱汝瓷,在汝瓷研究和汝窑复烧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另外,要做好老、中、青人才的传、帮、带工作,使人才能够顺利成长。我省从事民间美术研究40多年的倪宝诚先生,以他为核心的民间艺术人才现在就有八九十人之多,大家在一起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帮助,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值得大力提倡。总之,中原文化高地建设必须要有一大批真心热爱文化的人才作支撑,方可成就其伟大基业。

  (作者系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