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中原“出彩”的有效途径,打好“新型城镇化”牌,要立足河南省农业大省、人口大省、环境承载能力等基本省情,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以人的城镇化为根本目的,以城乡协调发展为方向,以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和百城建设提质工程为抓手,以绿色、循环、低碳为基本要求,以产业支撑的高效化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要保障,走一条生态型、融合型、适度型、集约型、高效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
一、空间的城镇化与人的城镇化协调并举
在城镇化进程中,“半城镇化”现象突出,农民工虽被统计为城镇人口,提升了城镇化率,但并没有享受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利和福利保障待遇,并且,被统计为城镇人口的农民工主要是青壮年劳动力,其家庭成员大多居住在农村,农民工长期大规模往返于城乡之间,并没有成为完整的城市人口。人是城镇化的唯一主体,是刻画城镇化特征的主要因素,在城镇化过程中重点在“化”不在“率”,要防止落入指标化的误区。做“化”的文章就是要通过综合配套改革,以人为本,把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作为核心目标,推动公共服务从按行政等级配置向按常住人口规模配置转变,根据城镇常住人口增长趋势和空间分布,统筹布局建设学校、医疗卫生机构、文化体育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大力提高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使群众在城镇能够享受更有质量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
二、城镇化外生动力与内生动力协调并举
产城相互融合、城镇与产业联动发展,是世界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基本规律。政府主导的以空间→产业→人口的脉络顺序展开的城镇化极容易造成“有城无市”的局面。产业是城镇发展的生命力,城镇化一定要产业为基,就业为本,产业带动就业。城镇化每提高1个百分点,所需要的非农从业人口增长量为600万—1000万,城镇化水平应当与城镇产业结构转型和新增就业岗位的能力保持一致,与城镇实际吸纳农村人口的能力保持一致。兴城先要兴业,有产业支撑才能有就业,产业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是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作为土地、水等要素资源人均占有量匮乏的省份,我省的新型城镇化要立足资源禀赋、区位环境、历史文化、产业集聚等特色,把城镇化建立在多元合理的产业支撑基础之上,科学评估产业支撑能力,强化就业产业支撑,根据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和就业岗位的增加可能,构建产业支撑有力、就业充分、人口集聚、充满活力的城镇,促进城镇化发展重点由“扩空间”向“提功能”转变,实现区域产业链—人才链—空间链融合、协调发展。
三、城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并举
城镇化率是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经常用到的一个指标,但如果太在意城镇化率,容易使发展道路走偏。河南农村人口众多,经济繁荣的新农村是社会安定的“稳定装置”,农村人口并非转化为城镇人口才能体现改革和发展的水平,小康社会的标准也并非人人都是城镇人口,只要实现农民增收、居住环境改善、精神生活提高、具有较高的幸福感和对当前社会的认同感,那么我们的城镇化发展方向就是正确的,发展模式就是成功的。到2020年全省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接近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0%左右,意味着到时将有60%的农村人口,如果都通过大量涌入城市化的异地城镇化方式实现城镇化,会加大城市发展的负担和城乡发展的社会问题。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实现城镇化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和特色小镇建设的有机对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收入水平提高,城市中产阶级对乡村生活存有浪漫想象,期望可以在闲暇时回归其想象中的田园生活,而由于城镇化导致的“空心村”现实与中产阶级的浪漫想象产生矛盾,为了吸引日益扩大的中产阶级回归农村,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寻求城市对农村的需求与农村自身发展的平衡点,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彰显乡愁特色、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新农村建设和特色小镇建设也应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模式。
四、城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协调并举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是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重要内容,要有历史耐心,不要急于求成。目前,河南有2570万农民工,而一个农民工往往代表一个家庭(个别家庭有2个以上的农民工),所以保守估计河南至少有2000万个以上农村家庭的就业方式已经实现了非农化,也就是说农村绝大多数家庭已经程度较深地卷入了城镇化和工业化浪潮。对人口众多的河南来说,城镇化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是项非常庞大的复杂性、系统性工程,城镇化进程不要拔苗助长,要水到渠成,避免“过度城镇化”“被城镇化”“大跃进城镇化”。新型城镇化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改变以经济为中心、以塑造促进消费的生产性空间为主的城镇化建设,围绕人的城镇化,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打造宜居宜业环境,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防止形象工程,把生态文明理念、绿色化发展理念、低碳化发展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切实履行政府制定规划政策、提供公共服务和营造制度环境的重要职责,推动城乡节约集约高效利用能源资源,形成绿色化低碳化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经营方式,优化城镇生态环境,提升城镇发展品质,真正走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作者系河南工业大学科研处副处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