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是“创新”,对“创新”的理解是否到位,能否依据本国、本区域的工业化发展阶段和创新环境,顺应创新模式变化升级的客观要求,明确推动创新驱动的重点,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至关重要。中国能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前期的模仿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依靠模仿创新尽管可以成为制造业大国,却无法成为制造业强国。近年来我国积极倡导自主创新,主要是基于我国工业发展整体上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以及我国面临的多要素复杂环境而采取的战略举措。
一、推动以模仿创新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升级的多要素环境变化
1崛起大国特征使得模仿创新难以为继。如果说,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要从西方国家获得先进技术的难度本来就比较大,如今则更是难上加难。随着中国近年来整体实力的快速崛起,已经引起整个西方国家阵营的高度警惕。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零和博弈、修昔底德陷阱等说辞和理论不断被利用。由于西方发达国家都把中国视为竞争对手,学习和模仿国外先进技术的成本越来越高。甚至在一些敏感领域,中国根本无法从发达国家获得前沿技术。中国要培育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只能转向自主创新。
2中国要素禀赋的变化和自主创新的实践增强了转向自主创新模式的信心。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整体上进入中后期阶段,一方面是低成本劳动力等资源优势日益削弱。另一方面,资本、技术、自主研发能力等过去的稀缺要素正变得日益丰富。在航天、军工和一些民用高端制造领域,中国近年来已经通过自主创新形成了一大批国际前沿科技成果,在全球的技术位置快速前移。中国要素禀赋的变化及前期自主创新的实践增强了中国转向自主创新模式的信心。
3日益壮大的民营企业具有自主创新的强烈内生动力。民营企业由于政治关联度不高,长期遭受政策歧视,而且一开始就在市场竞争中摸爬滚打,要获取市场竞争优势和市场支配地位,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增加原始技术积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商业化能力等方面。目前,民营企业在我国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竞争优势日益增强,已经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推动自主创新的重要力量。
4我国市场战略的调整已经成为加强自主创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新一轮技术革命的行动指引。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出口导向战略,90年代初期经济发展即进入出口主导型快速成长阶段。而且我国实行的出口导向战略是以允许外资企业大量进入为前提的。这一状况必然形成以下结果:
首先,外资企业的市场战略和加工贸易特征对自主创新造成负面影响。一方面,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市场战略是直接投放处于成熟期的产品并迅速占领我国市场,其产品研发主要以局部改进为主,因此,外资企业不存在自主创新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加工贸易企业作为外资企业的主体,其生产布局特点是全球范围内分散化、模块化,其产品建构特点是标准化,其技术创新特点是由跨国母公司全面掌控、推动、主导技术变化。母公司通过控制核心部件实现对全球价值链的控制,任何一家加工贸易企业都只能在模块内进行工序工艺的革新,而不可能进行自主的技术创新。
其次,出口导向战略使得国内企业高度依赖国际市场。多数企业选择追随国外产品技术标准的适应技术战略,企业的创新活动大多体现在对产品进行局部的工序创新以及组织创新方面。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迅速把出口导向型战略转向更为务实的出口与内销并重战略。从目前看,这一战略转变对企业创新方式选择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一方面,由于全球市场萎靡不振,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兴起,加强自主创新,进一步提升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创新水平,向国际市场提供高品质的中国品牌已经成为提升出口产品竞争力的关键。另一方面,虽然国内市场容量大、潜力足,却面临着消费者的消费路径多元化选择的冲击。中国游客海外疯狂抢购现象既体现了消费者购买力的提升,也凸显了消费需求升级后国内产品在技术研发、产品质量提升方面存在的严重不足和严重不适应。对策也主要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新一轮技术革命。
二、实现以模仿创新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升级的现实策略选择
1从政府层面支持、保护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优化公共服务,明确产业支持重点;为国内符合条件的相关产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内需市场环境。
2从政策和体制层面消除各种所有制企业自主创新的瓶颈制约。切实提升国有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消除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体制和制度瓶颈;设置引进外资企业的“创新门槛”,对本土企业形成支持、竞争甚至倒逼机制。
3以开放创新促进自主创新。加快构建开放的创新合作体系;政府支持建设开放创新平台是发挥开放创新作用的有效途径;突出政策设计、管理体制、人才队伍建设的开放性。
(作者系省委党校经管教研部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