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郑州大都市区建设彰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要性
根据中原发展研究院“百县千村”入户调查的数据,我们看到河南省的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在过去的几年,河南省的城镇化方向可以说朝着两个方向发展,其一是劳动力向郑州集聚;其二是劳动力向县级城市(县城)集聚。而除郑州之外各个地级市市区的人口集聚速度慢于上述两者。这种分层流动的情况其实与河南省的产业结构及河南省产业的地域分布特征有关:河南省的制造业更多地分布在各个县域的开发区,而服务业集中的大城市中,仅有郑州具有足够大的规模优势,产生了对从事服务业劳动者的强大吸引力。
我们知道,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城市。人口大规模地在中心城市集聚与服务业的发展提高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2017年1月,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关于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郑州要在引领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支撑中部崛起和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中做出更大贡献。以郑州为中心的郑州大都市区的建设无疑在未来将是周边地区人口集聚的中心,必然会形成一个高度城市化的都市区。而高度城市化的都市区要求服务业进一步提高在产业结构中的比例。要想建设好以郑州为中心的大都市,必然意味着都市区产业结构全面转向于服务业,实现产业结构向偏重于第三产业的方向升级。
我们同样知道,中国的经济正在全面转型,人均收入的增长,使我们的经济进一步转向内需驱动,转向消费升级。郑州大都市将会是未来河南人均收入增长和消费升级最快的地区。消费升级同样意味着,在未来质优价高的高端产品和创新性产品将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而这些质优价高的高端产品和创新性产品往往要求生产性服务业的进一步增长,才具有发展的基础。另外,消费者选择的理论模型告诉我们,随着收入的增长,奢侈品在全部消费中的比例会增加,必需品在全部消费中的比例会降低。相对来说,服务业的消费更具有奢侈品的性质,而制造业的产业则更具有必需品的性质。消费升级也要求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和升级。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并非排斥制造业
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非排斥制造业。河南省长期以来以重化工产业为特征的制造业在产业结构占有重要的比例。产业发展和升级本身是一个具有梯次顺序的过程。在制造业结构尚处于重化工阶段即全面转向服务业并不现实。按照钱纳里三次产业结构的判断标准,河南目前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2005年之后河南省第二产业在GDP中的占比超过50%,2008年之后,第二产业在GDP中的占比甚至超过55%。此后直到现在,第二产业一直保持着超过50%占比的趋势。河南工业体系中具备优势的重化工工业,在河南省的经济发展中所产生的关联效应,带动了通用设备和专用设备等制造业的发展,为河南省各行业的发展提供一系列中间资本品创造了条件。但河南省的工业一直未能有效地延长产业链,产业链的中高端产业、高端的消费品工业的发展依然存在着短板。没有先进技术产业,没有高端消费品工业,就难以创造出现代生产性服务所需要的市场——如外包研发、供应链金融、管理咨询、品牌与广告等诸多服务业的市场。
未来河南省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当包括进一步向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制造业发展,而不仅仅是发展第三产业。
三、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自2008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显示出旧有的国际国内分工体系已经不再适应新的经济发展格局,国际国内的产业分工正在发生深刻的调整与变化。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步伐也在加快。在此背景下,河南省应当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河南省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也是国家确定的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但我们也应认识到周边各省同样也具有类似的特点。产业转移的相关基础理论可以分为二个大类,分别为成本驱动假说的理论、市场驱动假说的理论。基于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的理论要求贸易和投资被具有比较成本优势的要素价格所驱动;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则指出产业集群的迁移并不是一个线性过程:产业总是在市场规模较大消费能力较高的地区首先集聚,直至新兴的市场具有较大的需求能力,才会跳转到新兴市场。集聚——转移——重新集聚才是产业转移的根本特征。河南省及周边各省正处于承接产业转移的关键时期,如果河南省在这个过程中未能抓住产业链高端制造业、现代的消费品工业,失去这个机会窗口期,未来经济发展的困难就难以估量。
(作者系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