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迎接高铁经济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中原智库》(2018)  李燕燕2019-11-26

  梳理一下中国经济发展阶段,80年代到90年代,是短缺阶段;90年代到2010年,是基本平衡阶段;2010年到现在,可以说进入第三个阶段,处于基本过剩阶段。该阶段首先从衣服、鞋子、帽子这些开始过剩,然后是传统制造业。这就是实体企业面临的困境——产能过剩。而产能过剩和消费升级的新常态就是制造业走向服务化的大背景。

  一、高铁经济带来经济空间结构重构

  改革开放初期,沿海率先纳入全球分工市场体系中,迅速崛起。随着土地、劳动力等成本上升,外贸出口受阻,外向型经济进入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阶段。但是,高铁的兴建,快速和大运力的特点,使陆地交通的时空格局正在被重塑。“十三五”时期将是中国高铁城市发展的繁荣期,中国经济将从当前的3大城市圈扩展为覆盖全国的高铁城市圈。高铁网络、经济转型、内需崛起,将使中国的经济区域拓展内移,产业及物流链条不断拉长。

  无论是“一带一路”,还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中部的功能作用正在突显和提升。郑州和合肥是目前两个仅有的米字形高铁枢纽城市。在全国的整体布局中,长三角和珠三角作为最发达地区,一定会成为高端金融、科创高地,而中部则会成为国家完整产业体系重要的坚实支撑,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得益于制造业的发展。东部地区产值比重下降超过10%的产业有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及饮料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而东部地区产值下降的产业恰恰是中西部适应承接和发展的产业,过去受限于落后的基础设施和物流链短的制约因素,将会随着内陆城市的时空格局的变化所改变。合肥直接对接上海,搞双城工业园区,依托中科大和合工大,产业层次是比较高的。我们国家在全球的竞争力其中很重要的优势在于我们拥有产业体系的完整性。

  有人说,高铁是中国城市的最后一轮竞争。国家战略及发展区域的重构,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的调整,将会形成多极增长的格局,河南需要迎头赶上。

  二、发展实体产业的重要手段是做大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的发展就是从产品到服务

  交通网络的革命,使得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产品均可以实现生产地点和销售地点的空间分离。就中西部而言,形成了以省会单极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模式。这种单极模式是否能够支撑广阔的腹地,单极城市过度大包大揽能否健康持续发展,因为资本特性会加剧单极中心城市的虚高和区域发展的失衡。必须充分认识到,高铁枢纽城市不一定是核心城市,没有产业对人口与资源的集聚,高铁枢纽仅仅是“换乘站”。如果高铁沿线的二三线城市,没有自己的特色产业,人才和资源将外流,本地失去竞争力,一线城市的“虹吸效应”则更强。因此,未来的郑州都市区一定是基于都市化进程中要素流动聚集规律及其经济合理性,以全局需要和未来发展方向为依归,由顶层设计引领不同层级区域的局部规划,都市区内的开封、许昌、新乡、焦作分别是面向东、南、北和西北四个方向的现代交通基础设施的次级枢纽和次中心城市。许昌、新乡、焦作、洛阳是河南省重要的制造业基地,而作为整个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发动机和能量输出中心的郑州,占据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国家中心城市的优势,必将重点发展成为以物流、会展、口岸、海关、金融、高水平大学及高端研究机构、各种文化设施、医疗设施等所构筑的区域性高端综合交易服务平台,服务于能辐射到的区域内的各种经济活动,更加有助于周边的许昌、新乡、焦作、洛阳等市县的产业链条的延伸,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发挥骨干企业的龙头作用,推动企业的相关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转变,拓展出的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品质化发展。我们通常说的“微笑曲线”,会发现除了最低端的“加工”环节以外,其他的实质上都是服务环节。这种服务,就是一种生产性服务业,包括物流、信息服务、金融服务、节能与环保服务、生产性租赁服务、商务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等。

  都市区不是以工业园区,而是以城市功能区的内涵建设来提升城市发展的载体支撑强度和动力。所以,一定要树立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思维,不单纯以引进单个企业为目的,而是以“环圈”产业链的视角去思考产业发展。做成技术、产品、商业和数据的“全栈”,进而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创新、融合、集聚、优化发展步伐,最终全面构建以研发设计、现代物流、仓储、信息数据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体系,形成一个内在联系紧密,互为支撑的全产业链的有机都市区。

  三、农业一定是涵盖生产性服务业的大农业产业

  农业是河南绕不过去的话题,高效农业选择的模式并非是单纯一味地土地大规模流转,而是需要适度规模经营,可采取入股、流转、托管等多种形式,增加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使生产标准化,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生产成本上可降低5%—10%);在种源、种植、管理、收获、仓储、销售每个环节上形成产业链服务,以便统筹产业上下游发展;最终将所种作物和延伸产品统一注册商标,打造品牌,才能形成竞争力。此外,这种公司化运营,有了品牌,就可以通过最终产品追溯到生产源头,可以查究到是哪块地生产出来的,因为通过土地确权,土地就有了身份,这样一来,从源头上保证食品安全。同时,也为国家食品安全生产建立了大数据库。

  农业一定是大农业产业的概念,一定也是“制造+服务集聚、同类+关联产品集聚”的思路,需要了解市场状况,熟知采购、运输、仓储、销售、套期保值等一系列经营活动,掌握从乡村到市场整个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即便不参与种地,但供货渠道畅通无阻,供货能力不断增强,同样能够成为有竞争力的粮食骨干企业。即使采用流转或托管直接参与种地,如果不控制物流,其成本依旧没有竞争力。

  (作者系郑州大学学报主编、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