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强化精神引领 厚植文化自信

《中原智库》(2018)  辛世俊2019-11-2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道写入党章,这对于全党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丰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段话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种文化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其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撑。革命的最大功绩是使中国实现了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革命文化中蕴含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始终是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具有科学性、先进性、优越性,是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行动指南。

  二、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自信的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的基础性,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根深才能叶茂。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道路、理论、制度深层的东西是价值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奋斗的目标,这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最根本的价值观。文化自信的广泛性,是指以文化人是人民群众最普遍的认同。向上向善是人民群众最普遍的追求,文化的滋养为人生提供了向上向善发展的平台。文化自信的深厚性,是指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我们的底气和定力来自五千年文明的历史,来自五千年文明的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都深深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中,这是我们在风浪中不动摇的定力所在。

  三、增强文化自信既要继承也要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是更基本的力量,是指文化的核心是精神,而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文化是更深沉的力量,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文化是沉淀在老百姓血脉中的东西,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不会轻易放弃,虽历经磨难,仍然发挥作用。第二,文化的力量是经典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都有永不褪色的价值。第三,文化的教育和引导是化人的基本形态,“化”发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文化是更持久的力量,表现在文化是人须臾不能离开的东西,是软实力,软实力的特性是持久发挥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具有包容性,又具有开放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不是自视清高、自我满足,也不是裹足不前、故步自封,而是既体现中国特色,又吸纳世界文明,既要继承,又要创新。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才能铸就中国文化的新辉煌。

  (作者系郑州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