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福”说 ——中华传统福文化及其新时代价值

《中原智库》(2019)   李庚香 刘承2019-11-2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指出:“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古往今来,过上幸福美好生活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中国共产党从人民中走来,依靠人民发展壮大,历来有着深厚的人民情怀。不仅对中国人民有着深厚情怀,而且对世界各国人民有着深厚情怀;不仅愿意为中国人民造福,也愿意为世界各国人民造福。”福字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文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过去则指“福气”“福运”。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众所周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盘活了“实事求是”概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盘活了“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概念。那么进入新时代,我们将激活“幸福”这一“美好生活”或“好日子”的概念。中国共产党走的是一条为民谋福、为民造福的路线。新时代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就是一直以来人民幸福生活和福文化的时代体现。中国共产党将为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的初心,表明了践行这一承诺的坚定决心,这让中国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不再是心底的渴望,而是切切实实踏上了新时代的幸福之路。

  一、福字和福文化的内涵

  (一)福字的内涵和中国福文化

  福文化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大众文化、民俗文化,贯穿于华夏5000年文明的始终。中国自古就有崇福、尚福、祈福、盼福的传统,对福文化有着高度的心理认同和文化认同。可以说,福文化已经渗透到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基因和根脉。

  中国关于福的文化,从福字的字形和字义上看就有很丰富的内涵。我国文字史上第一部重要著作《说文解字》中记载,“福”是形声字,从示畐声,声符同时兼表字义。“畐”本来是象形字,是“腹”字的初文,上像人首,“田”像腹部之形,腹中的“十”,表示充满之义,因此“畐”有腹满之义,“福”字的本义就是吃饱肚子、吃饱是福。“福”又与“富”为同源字。王力先生据音韵考证说:“富、福都是古入声字。富属长入,后来变为去声。古人以富为福,故‘富、福’同源。”古人普遍以“福”“富”互训,表明家富则有福。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进步和精神观念的升华,“福”还演化出很多引申义,如“福”“禄”同义。《说文解字》:“福,佑也。”“禄,福也。”“祥,福也。”段玉裁注:“《诗》言福、禄多不别。”关于福和禄的关系,清代学者陈奂注也认为:“福禄义同,于禄言千,于福言百,互词也。”把“福”与禄位、俸禄、赏赐等联系起来,是因为在古人的观念中,地位上升、升官发财也是一种福。“福”在古代还有富贵、寿考、安宁、齐备等义。可以说,对古代中国人来说,一切好人和事就是福。从以上释义可以看出,福与人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存在密切的关联。

  (二)中国福文化的内涵

  从现有资料看,中国人的福文化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逐渐形成并具有了丰富的内涵。《诗经》《尚书》《礼记》等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元典,中国福文化在这些元典中都有所呈现。《诗·大雅·瞻卬》说:“何神不富?”《毛诗故训传》亦曰:“富,福也。”有学者评论说:“《商颂》五篇两言‘福’,三言‘禄’,大旨不殊。”《诗·大雅·假乐》:“千禄百福。”《礼记·郊特牲》曰:“富也者,福也。”《礼记·祭统》:“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在这些元典中,“福”“富”互训,表明家富则有福。值得注意的是,《尚书·洪范》提出了五福的概念:“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五福概念对后世影响很大,后人对福的观念,基本上都是在五福基础上发展和丰富起来的。如《韩非子·解老》:“全寿富贵之谓福。”贾谊《新书·道德说》:“安利之谓福。”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在古代福文化中,“福”字与佑、助、祥、吉、顺等联系在一起,福是人们一切美好的过去、现实、愿景、想法,也是人生追求的理想目标。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福文化包含多层内涵。虽然不同人对福的理解不同,但归纳起来大致可以表述为如下几个含义:第一,衣食是福。这反映了古人维持基本生活的合理追求。第二,健康长寿是福。“安度晚年”“长命百岁”是古人对人的基本生命价值的肯定。第三,“平安是福”。“平安是福”源自《庄子》,《庄子·杂篇·盗跖第二十九》提到“平安为福”。由于古代自然灾害与战争频发,“平安是福”的观念体现出人们对和平安定生活状态的强烈渴求。在庄子看来,身上无痛苦,心里无烦恼,即是有福。第四,多子多孙是福。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生命繁衍的特点。第五,修德是福。中国古代历来重视个人德行的修养,因此把良好的道德品质也当成福的重要内涵。第六,和谐是福。中国人经常讲“和为贵”、和顺等,就是期望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等和谐相处。和谐,是人们对福的最高精神追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二、儒家福文化与民俗中的福文化

  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根本和归宿。综观中华民族文化的辉煌历史,展望中国幸福社会的未来蓝图,福涵盖了亿万中国人民亘古不变的向往和理想。福文化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伟大信念和不懈追求,是流淌在每个中华儿女血液里的精神力量。中华福文化是一个活的文化体系,它不仅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还体现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一)古代儒家文化中的福文化

  中国古代福文化,在儒家文化中有集中反映。儒家文化是封建社会正统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对中国文化有着至远至深的影响,对儒家的福文化考察可以看出中国福文化的本质。

  周代文化是儒家文化的源头,周代福文化也因此成为儒家福文化的源头。周人认为上天是福祉的赐予者,天子和诸侯谨慎修德,通过祭祀和民众的呼声将天子之德上达于天,上天就会赐予百姓福祉。所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蔡仲之命》),即“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诗·大雅·文王》)。但周人又认为,上天赐予福祉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周人的“明德慎罚,敬天保民”思想。周人认为福主要表现为:一是寿考。如《诗·大雅·行苇》有“寿考维祺,以介景福”。《小雅》中的《楚茨》《信南山》《甫田》等诗的末尾均有祭祀祝辞“报以介福,万寿无疆”一语,《豳风·七月》末句亦云“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可见长寿是周人祈福时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二是多子嗣。宗法制是周代的统治根基,在此制度下,渴望繁衍子嗣、人丁兴旺,是周人理解的福的重要内涵。如《周南·螽斯》诗云,“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即希望子孙能像昆虫繁殖一样众多;《小雅·斯干》诗云,“维熊维罴,男子之祥”“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表达了多生男孩儿的希望。三是家族显耀。周代实行世卿世禄制,祖先或今人的德行、功绩是一个宗族无上荣光的事情;宣扬和歌颂他们的事迹,既是对家族荣耀的回顾,也表达着后世子孙深深的祝福。周人常把这种祝福镌刻在彝器上,《礼记·祭统》就说:“铭者,论撰其先祖之有德善,功烈、勋劳、庆赏、声名,列于天下,而酌之祭器;自成其名焉,以祀其先祖者也。显扬先祖,所以崇孝也。身比焉,顺也。明示后世,教也。”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此以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并对人们的精神观念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儒家福文化在继承周人寿考、多子嗣、家族显耀等的基础上,渐渐将福与儒家倡导的忠君、孝道等联系起来。《礼记·祭统》:“贤者之祭也,必受其福。非世所谓福也。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谓之备。言:内尽于己,而外顺于道也。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一也。上则顺于鬼神,外则顺于君长,内则以孝于亲。如此之谓备。”可以看出,儒家在福文化内涵中增加了顺、备的含义,认为只要做到上顺于天,外顺于君王,内顺于父母,就会受到福的眷佑,就会一顺百顺。同时,福与顺又是在儒家定义的“亲亲尊尊”等级秩序框架内得到实现的。具体解释为:首先要顺天。儒家的顺天既包括顺应自然规律,也包括顺应天理和时势。儒家认为,天自有其运行法则,顺天就会报之以福;反之,就会受到惩罚,遭受祸殃。孟子说:“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孟子·离娄上》)荀子也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其次是顺君王。在古代尤其是在封建社会中,君王是人世间的至高权威,对君王的崇拜意识已经完全注入了古人的心灵深处,构成一种信仰化的崇拜。君王的言行、好恶影响着百姓的一切行为,包括幸福感,人们的福观念一般被局限在忠君思想的框架内。再次是顺亲,亦即孝道。谚云:“百善孝为先。”孝道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主流。忠孝一体,尽孝是尽忠的基本前提。《易传》谓:“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看一个家庭是否幸福,关键就看儿女是否孝顺父母。孝是衡量中国人幸福感最基本的因素。汉代匡衡向元帝上书时说的“福之兴莫不本乎室家,道之衰莫不始乎阃内”,则从“齐家”的角度论述了“家风”建设的重要性,从一个侧面道出了“家和万事兴”的道理。除此之外,在不违背忠孝的前提下,通过个人努力奋进,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亦能自求多福。孔子曾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也谓:“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福是反求诸己,反躬自身,加强自身的修养,通过自身的努力,修德配命而得到的。得福关键在自身,不要怨天尤人。

  (二)中国民俗中的福文化

  中国福文化虽然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但由于中国历史上长期是传统的农耕社会,所谓天高皇帝远,因此民间福文化仍然呈现出自己的特点,与儒家的福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别。中国民间对福也有独到的认识,这从一些关于福的格言中就可以看出。如“有功夫读书谓之福,有力量济人谓之福”“有著述行世谓之福,有聪明浑厚之见谓之福”“无是非到耳谓之福,无疾病缠身谓之福”“无尘俗撄心谓之福,无兵凶荒歉之岁谓之福”“心宽性怡,快乐就是福。无病无痛,健康就是福。布衣蔬食,能食就是福。茅屋竹篱,安稳就是福。天伦家和,团聚就是福。兵戈不扰,太平就是福。家门清吉,宁静就是福。书酒花月,领略就是福。明窗净几,闲逸就是福。绳床草榻,鼾眠就是福”。这些格言看似平凡,却表达了普通人对幸福的渴望和追求。

  民间福文化有怎样的内涵和表达形式呢?民间福文化内涵丰富,形式也多种多样,在各种民俗中都有表现。民间福文化大多与普通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表达着他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民间福文化主要有:一是丰收。民以食为天,对丰收的渴望和丰收后喜悦的表达是民间福文化的最直接的表现。例如《诗经》中《小雅·楚茨》云:“我仓既盈,我庾维亿。”“以妥以侑,以介景福。”《豳风·七月》云“黍稷重穋,禾麻菽麦”等都表达出对丰收期盼和丰收后的喜悦之情。二是婚恋。婚恋是普通百姓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也成为人们借以表达幸福感的一种形式。儒家元典《周礼》记载昏仪六礼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这套程序虽然是上层文化,但是在民间也流传了几千年,至今仍可寻其踪迹。不仅如此,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婚俗也丰富多彩,如魏晋时期有催妆(催新妇出门)、新妇乘鞍(寓婚后平平安安)、谑郎(拍打新郎)、却扇(新娘以扇遮面)等习俗。隋唐时期还有转席(寓传宗接代)、青庐拜堂(屋外搭建青庐)、弄新妇、拜舅姑、手捧枣栗(早生贵子)等习俗。这些婚礼流程虽然烦琐,但无不体现了人们对于婚姻的美好祝福。三是节日仪式。民间福文化还体现在一些具有仪式感的节日中。中国很多传统节日是普通百姓表达美满幸福生活的重要方式,如大家都非常熟知的春节、元宵节、二月二、三月三、中秋节、九月九(重阳)、除夕等,这些民间节庆活动也都表达了普通百姓对福的期盼。其中,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也是阖家团圆的日子,燃爆竹、饮屠苏酒是过年的一种习俗,喻示着除旧迎新。吃饺子、蒸年糕、贴春联、走亲戚、给压岁钱等习俗,反映着古代劳动人民对新的一年幸福生活的向往。

  中国人对福字的钟爱是民间福文化在民俗中的最典型的表现。在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中,福字被广泛应用,是汉字中出现很频繁的字,甚至成为一种精神追求象征。民俗文化中对福字的偏爱首先表现在春节贴福字上。春节贴福字的风俗由来已久,寄托了人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期盼。为了更鲜明地表达对幸福的向往和祝愿,除了正贴福字,民间还有将福字倒贴,表示福气已到、幸福已到的习俗。时代在变迁,但不变的是人们对福字的钟爱。春节期间走在大街小巷,几乎随处都能看到各式各样的福字,就连给孩子压岁钱的红包上也都印上了各式各样的福字。这些福字,无不反映出人们对“福”的期盼。民间对福字的偏爱还体现在各种各样的福字图上。汉字中有古籀、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字体,由于中国人对福字的偏爱,福字成为一种书法形式,并走向了艺术化;后人编集的《百福图》《千福图》集中了福字的各种书法形式,是福字艺术的集大成,这种现象在世界文字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中国人对福字的偏爱还反映在一些建筑物上。旧时北方有的富裕人家在影壁上刻有大型福字,将福字的偏旁“礻”变形为狗头,名叫“狗头福”,因狗钩谐音,寓意将福钩到家里来。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民房,人们喜欢在两侧山墙上书写大大的福字,有的是白墙写黑字,有的是黑墙显白字,非常引人注目。这种写有福字的房屋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体现了独具特色的民间风情。这些墙上的福字字形生动多变,妙趣横生,有的福字左右角画有两只蝙蝠,寓意“遍地有福”;有的福字用鹿头、寿星头或桃子等吉祥纹饰组成,寓含人们对福禄寿的期待和追求。

  三、福文化的现代价值与新时代幸福之路

  (一)福文化的现代价值

  现代汉语中的“福”字是由“礻”“一”“口”“田”四部分组成。“礻”有福禄之意,所谓“一口田,衣禄全”,可见现代福字继承了古人企盼富贵生活的追求。对今天的人们来说,丰衣足食已经实现,但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并需要我们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它既是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动力,也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宝贵资源,是中华民族的大智慧。我们要站在新时代的高度,认知与传播传统福文化,发掘传统福文化的思想精髓,展现其在新时代促进中华民族和谐文明发展的文化魅力与永恒价值。

  一是知福、惜福。知福、惜福的前提是了解幸福的本质,更好地珍惜幸福生活。到底何为幸福,追求什么样的幸福生活呢?古人对福的理解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和参考:“平民皆种德施惠,便是无位宰相;仕夫徒贪权市宠,竟成有爵乞儿。”“无病之身,不知其乐也,病生始知无病之乐;无事之家,不知其乐也,事至始知无事之福。”可见,悠闲的生活、健康的身体是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古人将福与祸联系起来辩证地看待福,更值得我们思考。《老子》第五十八章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福与祸是命运的两方面,它们互为因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荀子·劝学》曰:“福莫长于无祸。”这表明无祸就是最大的福。趋福避祸是人之常情。造福须要努力,避祸又须谨慎。祸福相依,惟人招致。陶渊明在《命子》诗中说:“福不虚至,祸亦易来。”唐代名臣魏征在《十渐不克终疏》中亦云:“祸福无门,唯人所召。人无衅焉,妖不妄作。”汉朝刘安《淮南子·人间训》中“塞翁失马”的故事,为后人留下了“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和“塞翁得马,安知非祸”的名句。古人福祸相依的忧患意识今天仍对我们有着启示意义。当今社会物质极大丰富,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但大多数人对幸福的感受力反而下降了。究其原因,是物质欲望太强,超过了正常的欲求和生活需要。因此,我们要学习古人调节自身欲望的思想,满足合理的欲望,克制过度的欲望。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祸福转化的道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如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分化加剧、法治监管缺失、公民道德意识薄弱、外来文化侵扰等,这些都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保持居安思危的清醒意识,消弭祸患于萌芽之中,是稳定我们幸福生活的保障。这就要求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

  二是积福、修福。积福、修福的意思是将幸福生活建立在德性之上,以确保幸福生活的正当性。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都有“德福报应”思想。儒家讲德福一致、德福一体。《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儒家以忠、孝、仁、义、礼、智、信等品德修身,才能得到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福。孔子曾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又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孟子也曾掷地有声地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在儒家看来,“福之所钟,不可以谦逊免;道之已丧,不可以智力求”。正如汉代枚乘所言:“福生有基,祸生有胎。”佛教讲行善与福报,有“广种福田”之说,以“敬三宝(佛宝、法宝、僧宝)之德为敬田,报君父之恩为恩田,怜贫者之苦为悲田”,认为广种福田,来世才有福报。道教则主张清静无为、见素抱朴、坐忘守一的修炼和养生,追求长生不老,最终得道成仙。从儒释道三家对福的理解与追求看,都将福文化建立在德性论基础之上。古人修身正己的道德幸福观至今仍应该提倡;真正的幸福生活不是一夜暴富得来的,更不是通过歪门邪道、损人利己甚至违法乱纪的行为得来的,而是通过勤奋学习、努力工作、遵守法纪等正当途径来获取,是通过自身努力来实现的。

  三是造福、享福。造福就是奉献,就是谋福,只有造福才能享福。古人说:“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倚尽。”意思是说,富人和贵人要因时布德,造福一方。更难能可贵的是,古人说的“做官乃造福之地,而人以为享福之地”,将做官的宗旨理解为造福百姓。孔子曾提出人生奋斗的三个境界,“修己以敬”“修己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这是说一个人首先要自我修养成为君子,然后帮助周围的人生活快乐,最后使所有老百姓都幸福快乐。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也正确地反映了造福与享福之间的关系。这些实现百姓生活幸福的理想,也应该在我们当代社会加以提倡。古人尚能有如此的境界,现代公民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幸福不仅仅满足于自身,更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能,为周围的人乃至整个国家的人民和人类谋幸福。水稻专家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的高产研究,最终解决了十几亿中国人的温饱问题。优秀大学教师黄大年树立科技报国的理想,将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的追求。这种为他人、为社会谋幸福的高尚精神是中国福文化的终极追求,值得世代传承下去。

  古人的知福思想让我们更好地认清幸福生活的本质,惜福思想让我们知道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古人积福和修福思想还让我们将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建立在德性的基础之上,而古人的造福思想让我们积极地为人民谋取幸福生活。总之,中国福文化让我们更好地领悟人生的真谛,感受内心的幸福,珍惜人生的经历,用积极行动体验和创造幸福人生,使人生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福是社会和谐、人生观与价值观的精神向导,是人生的终极财富,也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动机。福也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寄托,为每一个中华儿女所认同和推崇,是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前行的最强有力的精神动力。

  (二)新时代的幸福之路

  福文化与中华民族同生,与中华民族的发展同步,是浸透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的基因文化。幸福是中国人几千年的梦想和追求,但历史上,中国人民实现幸福的道路却漫长而曲折。综观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古代农耕社会生产力低下,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极差,普通百姓温饱问题都难以得到解决。自有阶级社会以来由于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社会财富和权力集中在极少数人手里,因此普通老百姓根本谈不上幸福。中国共产党是全国人民幸福之路的引领者和创造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根本宗旨,全面鲜明地领会了古人知福、惜福、积福、修福、造福、享福等思想的意义,以科学的理念知福、惜福,以“五位一体”的建设造福,与全国人民共享福,将古人的福文化落实在现代幸福生活的创造之中,使幸福成为一种能力。如果说知福、惜福、积福、修福是福的观念层面,为民造福则属于福的实践层面。中国共产党正带领全国人民奔向新时代的幸福之路,将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对幸福生活的期盼和梦想变成了现实。

  第一,中国共产党以科学的理念知福、惜福,保障了幸福的连续性和长远性。中国共产党的知福、惜福思想集中体现在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中。1997年党的十五大将可持续发展确定为国家战略,强调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国家的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危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2002年党的十六大将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强调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资源环境的保护,努力走上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他在2005年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百姓们熟悉的金句。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这是对我国发展理论的一次重大创新。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继续坚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要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党的十九大不仅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对世界的影响也将是巨大而深远的,“一旦它深入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头脑深处,实现情感和语言上的融合,那就必将与中华文化、‘一带一路’和中国梦等一样,愈加发挥出独特持久的魅力”。

  中国共产党对古人知福、惜福观念最大的发展就是将科学理念引入幸福思想中,实现了幸福生活的可持续。古人的知福思想多是了解幸福的本质,引导人们调节过度的欲望,知足常乐。古人的惜福思想多是说明幸福生活的易变性,希望人们珍惜眼前幸福。中国共产党在阐释可持续发展思想中,体现了科学认识经济发展规律,引导人们以科学理念理解幸福。幸福的内涵于是变成了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提升水平的现代幸福生活。而且人民的幸福生活在科学规划中不再像古人观念中的幸福生活那样易逝,科学理念有利于深入认识福祸的转化规律,从而实现幸福生活的可持续。

  第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幸福理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幸福观的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就是为人民谋幸福。“损人谋福为恶,以诚求福为善,为民造福为贵”是福文化的精髓。要想使自己获得福,一要有德,二要有才,三要先造福社会。只有这样,才会由祈福到谋福,最后才可享福。中国共产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决民生问题,创造物质财富为百姓谋求衣食之福;创建平安中国,为人民的幸福生活提供保障;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精神文明,增强人民的幸福感。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能够实现如此快速的发展,其根本原因是以人为本,做到了党政军民一条心,走的是为天下百姓谋福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蓝图绘制为中国梦,中国梦的实质就是中国人民的幸福梦。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这一惠及于民、为人民谋福祉的伟大理念,与中国传统福文化所折射出的生活观念及价值观完全一致。人们对于福文化的认识,无外乎自然、和谐与积极向上的人生理念。对于幸福人生的追求是人类最原初的愿望,也是人生最为伟大的梦想。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的老百姓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期盼福的到来,而这个福在当前正表现为中国梦。

  第三,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造福,是中国共产党保证人民幸福的路径选择。如果说,分析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发现问题,那么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则是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具体路径。中国古代社会的大同理想是往圣先贤提出的幸福梦,但他们的幸福梦缺乏落实的路径,古人期盼的大同理想经历了2000多年依然没有找到落实的途径。中国共产党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则让中国梦有了落实的途径,中国共产党人相信“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

  在各个幸福理念中,习近平总书记最钟爱的是造福。从人民网“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数据库”的讲话原文中搜索以上六福,造福出现了214条,可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为人民造福。他指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造福是国家对每个公民的具体要求,只有努力奋斗才是实现幸福的正确途径。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的贺词中指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目的是“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10月在伦敦金融城市长晚宴上的演讲中指出:“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只有能够持续造福人民的发展道路,才是最有生命力的。”为人民造福既是党的宗旨的体现,也是新时代党中央求真务实精神的直接表现。

  第四,以共享发展的理念带领全国人民共享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目标。如果说中国梦是党为广大人民谋幸福的宏观规划,提升幸福指数则是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微观显示。为了更好地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中国国家统计局自2006年9月宣布统计幸福指数。所谓幸福指数,是“衡量人们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状况的感受和体验,即人们的幸福感的评价或测量指数”。国际社会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关注幸福指数,各国都构建自己的幸福指数指标体系。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逐渐由偏重经济数据转向了重视社会进步和民生的方向,学者们也在构建中国的幸福指数。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指出“要让广大居民更好分享发展成果,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幸福指数”,并认为“中国有13亿多人,只要道路正确,整体的财富水平和幸福指数可以迅速上升”。

  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民幸福中的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提出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着力解决发展中的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要实现每一个人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共享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目标和归宿,其内涵是要求将我国经济发展的物质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与全民共享。发展不够,难以快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展成果不共享,也无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正如有学者指出“发展的目标在于实现人民幸福体面的生活,共享为这一目标提供了正确的伦理规范和价值导向”,从而实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真正带领人民过上新时代的幸福生活。

  第五,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世界人民共享幸福,体现了中国对全球全人类的担当精神。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增加,中国也在担当起与全球全人类共享幸福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正如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是为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解放而奋斗,中国共产党也以全人类的幸福为己任。中国共产党呼吁全世界人民一道,共同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为维护世界和平和推动世界发展做出贡献。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7月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上的讲话指出:“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国际社会提供了综合行动方案。金砖国家要立足自身国情,将2030年议程同本国发展战略深入对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经济、社会、环境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提出“四个讲清楚”的著名论断,其中要求“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福文化正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之一。福文化的内涵经历了西周到现代的演变,民间福文化体现了福文化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福文化已融入中华民族的心魂之中,成为中华文化的根脉。现代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福文化也进行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转型,中国共产党正是这一转型的领导者和实践者。

  中国共产党以现代理念诠释了福文化,以实际行动带领人民创造了现代幸福生活。中国共产党尊重了人们崇福、尚福的文化传统,以现代理念、现代科学构建现代幸福生活的内涵。中国共产党关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带领人民努力追求现代幸福生活,建设幸福社会。改革开放40年的奔小康之路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出的幸福之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正是未来中国人民的幸福之路。

  (作者系河南省社科联主席、研究员,许昌学院历史文化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