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多策并举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中原智库》(2019)  刘光生2019-11-26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即“打好三大攻坚战”,这是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战。“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是首次提出。从“打赢”到“打好”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却对下一步的扶贫脱贫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现的是质量导向问题,意味着脱贫攻坚将从注重全面推进帮扶向更加注重深度贫困地区攻坚转变,从注重减贫速度向更加注重脱贫质量转变,从注重找准帮扶对象向更加注重精准帮扶稳定脱贫转变,从注重外部帮扶向注重外部帮扶与激发内生动力并重转变,从开发式扶贫为主向开发式与保障性扶贫并重转变。

  就我省来看,要实现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到2019年提前一年全部脱贫的目标,任务还比较艰巨。即使到2019年实现全部脱贫的目标,但要巩固下来,实现共同富裕的任务也是相当繁重的。主要表现在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还比较弱,长期稳定致富的基础还不厚实、难度也比较大。因此,必须多策并举,在打好的“好”字上下功夫,在解决好当下群众生活问题的同时,谋划解决好群众长远的生计问题。

  一、要重质量、建机制

  精准脱贫攻坚战是否能“打好”关键是看人民群众是否参与、是否认同、是否满意,因此,必须注重质量脱贫,不搞数字脱贫和形式脱贫。要着眼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更加注重提高脱贫质量,重点在稳定、可持续脱贫上下功夫。要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扶贫开发,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着力打造扶贫公益品牌,表彰对扶贫开发做出杰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激励社会各界更加关注、支持和参与脱贫攻坚。对已脱贫的贫困人口继续强化帮扶措施,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项目,特别是对可能因灾因病因学返贫问题,要建立风险防控机制,加大保障力度,确保帮扶一个、巩固一个、提升一个。

  二、要抓产业、促增收

  产业是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基础支撑,也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当前我省各地产业扶贫取得积极进展。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地方产业发展同质化严重,生产出的产品市场销路没有保障;有的地方产业带动脱贫能力弱,贫困户难以从中受益;还有的地方不知道发展什么产业,扶贫产业选择难、发展难。因此,必须把产业扶贫作为拔穷根、开富源的治本之策。针对上述问题,要切实做到因地制宜、因户制宜,长短结合,注重发展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让农户参与到产业链的环节上来,构建利益共享机制,让贫困群众从产业发展中长期受益、有更多收入,为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稳定脱贫提供有力产业支撑。

  三、要补短板、强基础

  把脱贫攻坚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起来,坚持补短板、强弱项,大力实施贫困村提升工程,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水电路气网房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全面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扶贫开发创造基础条件。同时加快提高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重点解决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历史欠账问题,打好歼灭战,不断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确保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为稳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要借外力、增活力

  脱贫攻坚既要用好外力,更要激发内力。没有内在动力,仅靠外部帮扶,再好的政策,帮扶再多,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因此,在脱贫攻坚中,要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同向发力、相得益彰,引导贫困群众坚定战胜贫穷、改变落后面貌的信心和决心,克服“等靠要”思想,注重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加贫困主体自我脱贫意识,让贫困主体自己发声、自己叫好,不断提升扶贫对象的主动脱贫意愿和自我发展能力。加快补齐贫困群众“精神短板”,采取多种宣传方式,加强政策引导、教育引导、典型引导,鼓励贫困群众向身边人身边事学习,营造脱贫光荣、勤劳致富的良好氛围。注重培育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注重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让贫困群众依靠知识、依靠技能改变命运、脱贫致富。重视从思想上拔穷根,引导他们形成艰苦奋斗、自强自立、苦干实干的精神状态,逐步消除精神贫困,实现“富口袋”与“富脑袋”双丰收。

  五、要转作风、求实效

  转变工作作风,这是全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可以说,打好脱贫攻坚战,首先要打好作风攻坚战。要始终把作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坚持以作风攻坚促进脱贫攻坚。当前,扶贫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和消极腐败现象在我省一些地方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还比较突出,影响了脱贫攻坚的成效,群众反映也比较强烈。因此,要以严肃的态度、严格的标准、严明的纪律,坚决治理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重点解决脱贫攻坚中存在的“浮”“假”“躁”“松”的问题,促使党员干部在做实上下功夫、在较真上下功夫、在持久上下功夫,用作风建设的成果促进各项扶贫举措的落实,确保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

  (作者系信阳农林学院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