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到河南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考察调研,其中16日、17日两天重点考察了鄂豫皖苏区的核心区域新县和光山县。习近平来河南的这次考察,包括红色中原、在中部崛起中奋勇争先、黄河生态治理与高质量发展3个内容,我们体会,这3个内容,既情深意长,又非比寻常、意味深长。关于红色中原,习近平指出,“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开展主题教育,要让广大党员、干部在接受红色教育中守初心、担使命,把革命先烈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伟大事业奋力推向前进”。特别是习近平提出的“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政治命题,时机特殊,意义重大,具有丰富的思想理论内涵,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价值。回望来路,我们党之所以能够赢得全国人民的支持,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一个崭新的中国,正是拥有了包括大别山精神在内的革命精神所蕴含的党性之魂。
一、大别山精神提出的新时代意义
大别山精神是民族精神、革命精神、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党组织和革命武装一直在大别山坚持斗争,28年红旗不倒。红旗不倒,火种不灭,是大别山精神的突出特征。红旗不倒,是大别山精神的本质所在。大别山精神正式列入中国精神,为付出了巨大牺牲的红四方面军和右路军正了名,使曾经经受的委屈变成了由衷的欣慰。大别山精神的提出,在新时代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首先,大别山精神对于我们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意义特别重大。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变局,我们党领导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正在如火如荼进行。在这一变局中,中国顶住压力就会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灿烂辉煌前景;如果中国顶不住压力,这个复兴过程、崛起过程、创新过程就可能夭折。新时代,我们正在由大国向强国迈进。在这一世情下,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弘扬大别山精神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证明,党是人民群众的主心骨,人民群众是党的铁靠山。大别山根据地革命武装力量的发展也是由星星之火发展成为燎原之势的,在革命力量由弱变强的过程中,要保持有生革命力量的存在,就必须团结起来、奋勇斗争。大别山精神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这种精神引领着大别山无数的战士与人民从残酷的战争环境中开辟了一条走向新中国的血路。当前,对美经贸斗争十分尖锐复杂,面对美国的极限施压,我们同样需要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和在艰苦卓绝中谋胜制胜的斗争艺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团结,需要斗争,需要牺牲,需要创新,需要我们奋发作为、大有作为。
其次,大别山精神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价值十分巨大。实现中国梦,要求我们不仅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在精神上强大起来。面对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和雄关漫道,习近平指出,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伟大的梦想需要伟大的精神作为支撑。没有振奋的精神,没有高尚的品格,没有坚定的志向,一个民族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回首新中国成立70年,我们发现,新中国的道路是先烈们用身躯铺就的。大别山革命斗争培育造就了众多英雄群体,如以董必武、陈潭秋为代表的革命播种者英雄群体,以徐向前、王树声为代表的红四方面军英雄群体,以吴焕先、程子华、徐海东为代表的红二十五军英雄群体,以李先念、郑位三为代表的新四军五师英雄群体,以刘伯承、邓小平为代表的千里跃进大别山英雄群体。这些英雄群体浴血奋斗的精神和历史功绩,证明了“树也砍不完,根也挖不尽,留得大山在,到处有红军”的革命奇迹。红二十五军长征途中独树镇恶战中,面临全军覆没的险境,军政委吴焕先从通信员身上抽出一把大刀,振臂高呼:“共产党员跟我来!”在他的带领下,指战员们奋不顾身冲上去与敌人展开白刃格斗,终于杀出一条血路。古人云:“善弈者必先谋势,领军者必筹全局。”有无大局意识,是事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大别山的儿女具有宽广的胸怀,大别山的队伍中更是涌现了一大批顾全大局的辉煌典范。在解放战争的关键阶段,中原军民坚决执行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关于挺进大别山的战略决策,并以勇于担当、甘于牺牲的精神相互勉励:“我们背上的敌人越多,我们啃的骨头越硬,兄弟部队在各大战场上消灭的敌人就越多,胜利也就越大。”这种顾全大局的精神,对于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全局、需要奋斗。今天,缅怀他们当年创造的伟业,我们不禁心潮澎湃、感动肺腑。
再次,大别山精神是共产党人进行党性教育的重要思想精华,对于锤炼坚强党性,进行新时代的自我革命,意义极其重要。在共产党的精神家园建设中,大别山精神是党性教育的生动教材。大别山地区是党和军队锻炼成长的革命摇篮。这里产生了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留下了周恩来、邓小平、刘伯承、徐向前、王震、李先念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足迹。从大别山走出的或在大别山战斗过的将军达到469人。做一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人,需要进行严格的精神淬炼,在斗争中去试验党的理论,在斗争中去探索工作的方法,在斗争中去锻炼斗争的本领和艺术。大别山精神中的“锻造+建设”的革命方式,使这里的干部群众始终具有表里如一的坚贞,即使在革命低潮甚至失误时期,仍然能够始终百折不挠、无坚不摧。这也是大别山地区队伍始终不垮、火种始终不灭、红旗始终不倒的关键原因。比如,1931年,沈泽民受党中央派遣来到鄂豫皖苏区,任鄂豫皖省委书记。1933年,身患重病的他坚持给中央写了一份长达13万字的报告,自己做了深刻的检讨和自我剖析。他说,在郭家河、潘家河之战轰轰烈烈的胜利之后,到现在弄得如此局面,完全是过去错误造成的,是本地党的路线脱离群众造成的,是由于我们自己的路线与实际工作中的拙劣,逐步削弱到如此情形造成的。他痛心疾首地责备自己“实在是一个书生”,“唯有万死的决心来转变,洗心革面,重新做起”。写完这份报告10天后,沈泽民病逝。这个报告,虽然没有充分认识到当时错误的根本性质及其真正根源,斗争方针的转变也只是初步的,却成为红二十五军从挫折走向胜利的转折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大别山精神就蕴含着深刻的自我革命精神,是我们在新时代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继续进行自我革命的重要精神资源。
最后,大别山精神是河南在中部崛起中奋勇争先的巨大精神动力,作用十分独特。河南在中国特别是中部具有独特位置和独特作用,是人口大省和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很重。勇打头阵,勇当前锋,无坚不摧,是大别山精神的宝贵品格。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奋勇争先,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新篇章,要求我们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大别山根据地军民始终处在最前沿的地位,勇当前锋,发挥着重要和特殊作用。狭路相逢勇者胜。革命战争年代,“勇”便是不怕牺牲,敢打敢拼,智勇兼备。回顾大别山的革命斗争,这种勇猛的精神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正是在这种勇猛精神的鼓舞下,大别山地区的革命才风起云涌,光耀万代。“勇”字当头的伟大精神,是革命先辈们在战争年代最鲜明的基本精神。红军长征有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红二十五军是一支“童子军”,四大长征队伍中红二十五军人数最少,却孤军北上,成了迎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北上先锋”,是党中央的马前卒,是三大主力红军的开路者。勇者无畏、猛者无惧,正是有了这种勇猛精神的激励,刘邓大军才完成了千里挺进大别山的战略任务。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迫切需要我们用大别山精神铸牢党性之魂。
二、大别山精神的深刻内涵
在我们党长期的革命奋斗历程中,先后形成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座座精神丰碑,构成了我们党独具历史魅力的精神谱系。大别山精神是我们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革命精神的精华所在,同其他革命精神一样,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大别山精神,是指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直至新中国成立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内,在大别山这一特定区域,由大别山地区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在长期的革命斗争过程中,用鲜血和生命凝结成的一种以甘于为共产主义奋斗牺牲为价值取向的革命信念、革命意志、革命品质和革命行动的精神结晶。关于大别山精神,湖北红安的概括是“一要三不要”,即“要革命、不要钱、不要命、不要家”;“一图两不图”,即“图奉献,不图名,不图利”;“朴诚勇毅、不胜不休”。安徽金寨的表述是:“艰苦奋斗、勇于奉献、团结拼搏、创优争先。”安徽六安的概括是:“立德、奉献、创新、图强。”河南信阳的表述是:“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前锋。”综合以上表述,进一步提炼,我们认为,革命、斗争、奋斗、献身是大别山精神的核心要素。
一是坚决彻底的革命精神。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与其他政党最鲜明的区别,是共产党人最可贵的品质之一。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在血雨腥风的革命年代,面对反动派在革命根据地进行“房过火、石过刀、人换种”的凶残行为和白色恐怖,大别山人民不畏凶险,始终怀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和对新中国的美好向往,前仆后继、浴血奋战,无论流多少血、献出多少生命,大别山人民始终没有放下革命的旗帜。
这种彻底的革命精神还体现在坚守信念上。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大别山精神的支柱和灵魂。大别山波澜壮阔的革命史,是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习近平曾经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坚守信念是指大别山人民对于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不因外部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坚贞如一,从不动摇。从大革命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大别山地区的军民无论局势多么复杂,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信念,从不放弃对于共产主义事业的追求。坚定的理想信念源自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深刻信仰。黄麻起义领导人、红二十五军军长吴焕先是河南新县人,他1924年冬从蚕业学校带回一张马克思的像贴在堂屋供桌上的墙上,父亲责问说,这是敬祖宗的地方,不能把像贴在这里。吴焕先说,马克思是革命导师,是外国人,但知道中国的事,照他的办法,就会创造出个新社会来。他把自己家的地契、田契都烧掉,领导农民闹革命。詹谷堂是商南起义的领导者之一,他曾经写下这样两句诗:“漫天洒下革命种,伫看将来爆发时。”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邓小平同志这样讲:“共产党员的特点是越困难越有劲,越团结,我们要有信心克服困难,我们一定要站住脚,生下根。”董必武在诗中更是这样明志:“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伐柯”出自《诗经》,“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意思是指最根本切实的依据和准则。他说,“夷考各国进化之程,无不由一二先知先觉之士,当位在势,以谋其民族幸福为心,树之典型,播为风气”,“吾辈做事,做得一分是一分”。长征途中,董必武拄着拐杖过草地,牵着马尾巴爬雪山,始终保持着乐观精神。正是信念的力量,塑造了大别山地区坚强的意志,留下了“打死了面朝天,打不死革命万万年”的革命豪气。
这种彻底的革命精神还体现在对党忠诚、永远跟党走上。大别山地区的革命斗争波澜壮阔,气势如虹,它纵贯中国革命的每一个时期,是一部缩写的中国革命史。但大别山地区的革命斗争不是孤立的,它是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一部分。一心向党,永跟党走,是大别山精神的核心内涵。徐向前元帅在《历史的回顾》中说,“杀了那么多人,也没有把我们的党搞垮,把红军搞垮。人们向着共产党,向着红军。不跟共产党走,不革命,人民就没有出路。因为有坚定的革命信念,任凭关也好,杀也好,只要不死,还要革命”。这种忠诚无悔的意识,正是大别山精神的宝贵之处。这里的人民一旦参加了革命,便会毫不犹豫地走到底、坚持不懈,即使受了委屈,也不改初衷,依然忠诚于党,这个特征在大别山革命群体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可以说,大别山地区的革命精神已经通过革命烈火的锻造而成为一种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意识,具有“一根筋”“不二心”的鲜明特质。
二是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无论是在革命运动的初始阶段、高潮时期,还是在革命运动遭受挫折的危急关头,大别山军民始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无比热爱、无比忠诚,面对敌人反复多次的“围剿”“清剿”,义无反顾地坚持革命斗争不动摇,确保革命红旗不倒、革命薪火相传。坚定的理想信念激励着大别山儿女坚定跟党走、铁心向着党,矢志不渝,勇往直前,使得老区革命的薪火燃遍全国,革命事业走向胜利。
这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具体体现在胸怀大局上。胸怀大局,是指个体或者区域、部门,能够站位高远,超越利益纠葛,牺牲“小我”和局部利益,服从全局与整体利益。只有胸怀全局,才能顾全大局、服从大局,才能做到“战略服从政略”,实现“谋全局,管长远”。毛泽东同志曾经强调:“要提倡顾全大局。每一个党员,每一种局部工作,每一项言论或行动,都必须以全党利益为出发点,绝对不许可违反这个原则。”“大别山,敌人必争,我也必争,这是艰苦斗争的过程。”邓小平晚年回忆说,解放战争最重的一个担子就是千里挺进大别山,“二野”承担了这个重担。1947年,国民党军队进攻陕北,邓小平接到毛泽东电报:“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如陈赓、谢富治及刘伯承、邓小平不能在两个月内以自己有效行动调动胡宗南军一部”,“陕北不能支持”,要求刘邓“下决心不要后方”。刘邓在自身压力极大的情况下,立即部署千里跃进大别山,实行“无后方作战”。邓小平说,“我们就好像一根扁担,一头挑着山东,一头挑着陕北。不管这个担子有多重,我们只有打过黄河去,才能把山东和陕北的敌人拖出来”,“当我们担着重的一头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整体”。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实现了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伟大转折。但必须看到,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初期,条件是异常艰苦的,部队一下子从12万人减少到不足7万人。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艰苦、艰难、艰险,核心体现在“无后方作战”上。为此,广大官兵发扬自强不息的艰苦奋斗精神,自己打草鞋、缝制衣服;没有油盐和粮食,就拔野草充饥,克服重重困难,重建了中原解放区,建立了大别山革命根据地。邓小平同志后来这样评价千里跃进大别山,“中原吸引了蒋介石南线的一半以上的兵力,保证了其他地区的胜利展开,虽在全国范围吃苦头最多,付出了代价,但换取了战略上的主动,取得了全局的胜利”,“敌人对大别山的进攻,只是战役性的,我们反攻意义之大,就在于迫使敌人改变了战略,这便是我们的胜利”。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他们没有后方,物资困难,人拖瘦了,脚板跑大了,这代价必须支付,因为代价是伟大的”。这种在自己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始终从大局出发,勇挑重担的精神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这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还体现在大别山军民具有“不胜不休”精神。从大别山走出来的国家领导人和共和国将领,从董必武、李先念到徐海东、王树声、许世友等,无不以意志坚定、作风顽强、敢打敢拼、骁勇善战而闻名。意志顽强、行动果敢、斗争坚决、前仆后继、不怕牺牲、“不胜不休”是红四方面军的作战特点。“不胜不休”就是强调在残酷艰险的作战环境下要“硬着头皮顶住”,能够“坚持最后五分钟”。朱德同志曾说,红四方面军有许多优点,如英勇善战、吃苦耐劳。徐海东大将英勇善战,他总是指挥在最前沿,冲锋在最前线,打仗的最大特点就是“不要命,肯上前”,享有“徐老虎”的盛名。他打仗10年,8次负伤,全身有17个枪弹窟窿,8次穿膛而过,毛泽东曾称誉他为“对革命有大功的人”。大别山精神中的勇猛特质在王近山身上也有生动体现。王近山是红军中有名的战将,是一个浑身是胆的人,是电视剧《亮剑》中主人公李云龙的原型。他打仗不怕死,勇猛顽强,屡建奇功,人称“王疯子”。在延安,毛泽东说,129师有个“王疯子”,敢打没有命令的仗,很好!刘伯承这样评价他:“一人投命,足惧万夫。狭路相逢勇者胜,没有点疯劲,没有不怕死的精神是不行的。”许世友打仗更是如此,他戎马一生,骁勇善战,战功赫赫,是一员久经沙场的虎将。解放战争时期的济南战役,是他战斗生涯中最辉煌的一战。战事打了七天七夜,处于胶着状态。这时,他坚定地讲,“我们的困难大,敌人的困难比我们更大。现在就看谁的决心硬过谁。我们要跟敌人比毅力、比顽强、比后劲,胜利往往是在最后五分钟取得的”。结果,很快就使“打下济南府,活捉王耀武”的决心变成了现实。敢打硬仗、恶仗、险仗,正是大别山精神的本质体现,大别山革命史就是一部大别山革命人的斗争精神史。敢于同强敌作斗争,是大别山精神的重要特征之一。
三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毛泽东曾经说过,共产党就是要奋斗。习近平指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从积贫积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发展繁荣,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靠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大别山整个革命斗争的历史,其实就是党领导的人民和军队艰苦奋斗的历史。大别山斗争的“四度辉煌”都离不开艰苦奋斗。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艰苦奋斗,就没有大别山精神。
这种奋斗精神体现在与人民群众生死相依、共同奋斗上。在最艰苦的岁月里,革命群众竭尽所有支援革命,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他上战场。红二十五军纪律严明,所到之地必须鸡犬不惊,不准吃鸡。当地的两副对联,鲜明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民心所向:一副是“红军来了鸡犬不惊,白军来了鸡犬不宁”,横批是“红白分明”;另一副是“白军来了鸡犬不宁,红军来了鸡犬不惊”,横批是“灭白兴红”。刘伯承曾说,“我们依靠的是人民,蒋介石依靠的是碉堡”,“这就是第二野战军在大别山战斗及全部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关键”。人民群众用质朴的感情和无私的付出表达着对共产党的信任和对革命军队的拥护,支持着党和革命事业。麻城西张店村有一位姓周的母亲,人们不知道她的名字,只唤周家姆。有一天,共产党人王树声被国民党追到了她所在的村庄,周大妈发现后,立即将其藏在自家的夹墙里。敌人搜查无果,将全村人聚集起来,宣称如果不交出王树声,就将全村人杀光。在这种情况下,周大妈强忍悲痛将自己的大儿子王正道替代了王树声。敌人残酷地杀害了她的大儿子。为了感谢周大妈的救命之恩,从此王树声便认她为干娘。周家姆的丈夫在黄麻起义中牺牲,4个儿子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大别山,周家姆是很多战士的“红军干娘”。新中国成立后,周家姆的干儿子中有4个成了共和国的开国将军,除了大将王树声,还有上将王宏坤、中将周希汉、少将张培荣。大别山的优秀儿女,在长期严酷的斗争中锻炼成长,成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钢铁汉子。为革命勇于牺牲的感人事迹在大别山区还有很多,但是牺牲并没有吓退大别山区人民。当时,在大别山区经常出现“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的全民参战情景。这也是整个大别山人民支持红军、参加革命的缩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别山精神对大别山地区革命的深远影响。
这种奋斗精神体现在迎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做“北上先锋”上。在4支红军长征队伍中,从大别山走出的红二十五军成为最早到达陕北、迎接党中央的“北上先锋”。徐向前在《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战史》中说,红二十五军西征北上,“成为主力红军北上的先导,为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建在西北建立了特殊的功勋”。1935年,在历经千难万险后,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胜利到达陕甘宁边区,与陕北红军会师。这时已经进入严冬时节,部队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缺吃少穿,连温饱都成了问题。如何筹到粮被让战士们顺利过冬就成为摆在中央红军领导人面前的首要问题。于是,毛泽东给徐海东写了一张2500元的借条。看完借条后,徐海东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愧疚中,自从和中央红军会师后,早该想到中央的困难了。他第二天就克服困难给中央送去5000块银圆,这其实是他崇高集体主义精神的生动体现。他说:“毛主席动口向我们借钱,说明党中央、中央红军比咱们还要困难。我们就是不吃、不穿、挨冻受饿,也要支援党中央,也要保证他们度过陕北的第一个冬天啊!”徐海东后来讲自己当时的想法:“当时我认为,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无条件地服从中央。”很多年之后,毛泽东还记着这件事,他说,那时候,多亏了那5000块钱啊!
四是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大别山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烈士的鲜血,每一条河流都流淌着无私无畏、勇于献身、勇于牺牲的红色故事。革命胜利从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别人拱手相让的,而是用流血牺牲换来的。大别山革命斗争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艰苦性。在20多年的斗争中,革命武装“四进四出”,敌我之间形成了拉锯状态。每一次人民军队的主力转移之后,反动势力都会进行疯狂的报复,革命者都要忍受一次又一次的“煎熬”,这是其他革命区域所罕见的。同时,这又是对革命者理想信念的严峻考验。大别山根据地的牺牲不是独有的,但其惨烈是少有的。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区200万人投身革命,近100万人捐躯,而登记在册的仅有130351人。当时新县人口不足10万,牺牲的革命先烈就有55万余人。1927年黄麻起义失败后,黄、麻两县起义军民遭到敌人的血腥屠杀。在黄安箭厂河一块不足一亩的田里就有300多人被杀害,鲜血染红了土地,此地也被称为“红田”。率领麻城农民自卫队参加黄麻起义,后来成为共和国开国大将的王树声,全家族为革命牺牲17人。率领黄陂自卫队参加黄麻起义,后来成为共和国开国大将的徐海东,全家族为革命牺牲66人。
这种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还体现在为保障全局胜利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原突围行动上。抗战结束后,毛泽东要求中原部队继续留在中原地区,以完成牵制国民党军队的战略任务。解放战争前夕,位于中原解放区反内战前线的大别山军民,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和毛主席指示,从全国战略大局出发,坚持大别山战略要地,用自己的巨大牺牲,为党中央在东北、华北、华东的战略部署赢得了宝贵时间。毛泽东曾经明确指示,中原部队要继续完成牵制国民党军队的战略任务,并要准备作出重大的牺牲,即使是全军覆没,也要保障全局的胜利。中原突围为保障全局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但中原突围是以无私无畏的自我牺牲为前提的。1949年3月,毛泽东对李先念说,中原突围时就是准备牺牲你们的,你们几个人能够活着回来就是胜利。中原突围震惊中外,为战略全局赢得了时间,并由此拉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可以说,没有艰苦卓绝的中原突围,就没有全国战场后来的形势。
总之,大别山精神是鄂、豫、皖三省乃至全国人民共有的精神财富,需要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大别山精神,既有历史性又有现实性,既有全局性又有地域性。大别山精神不是一天铸就的,而是经过了千锤百炼熔炼出来的,代表了大别山人民的信仰、实践、价值取向、历史贡献、现实追求和道德品质。大别山保持28年红旗不倒,经历和见证了中国革命历史的完整过程,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红旗不倒第一山”。大别山地区的革命摇篮和中心区域黄安在新中国成立后由中央人民政府核准正式改名为红安县,是共和国唯一一例以“红”字命名来嘉奖的县,14万余名红安烈士抛头颅、洒热血写下了这个“红”字。我们弘扬大别山精神,目的就是要宣示中国共产党将始终高举红色的旗帜,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传承红色基因,把先辈们开创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三、深入挖掘大别山的“红色宝藏”
大别山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是与大别山地区的革命斗争紧密相连的。大别山地区的革命斗争,历史完整,主题鲜明,呈现出了大别山地区革命火种不灭、红旗不倒、前仆后继的革命事迹和精神风貌,其时间之久、形势之残酷、斗争之坚决,在中国革命史上是极其罕见的。在大别山精神的历史深处,是大别山地区28年的革命斗争和活动,是党对这一地区的正确领导,是千千万万大别山儿女参军参战、支援革命的历史场景,包括党史事件、党史人物、党史文献、党史故事。
在中国大地上,每一块土地都有自己的光荣。井冈山、大别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两座红色巨山。大别山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边界,孕育了著名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作为革命老区,大别山是一座红色的山,是一座革命的山,是一座英雄的山。大别山长达28年的历史风雨,深刻鲜明地展现了我们共产党人高贵的革命灵魂,赋予了大别山崇高的人格,是我们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库,对于新时代开展党的自我革命、锤炼坚强党性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是大别山具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大别山是方红色沃土,在波澜壮阔的伟大革命进程中,无数优秀共产党人在这里战斗、生活,留下了丰富的红色资源,是一块抓把泥土就能攥出鲜血的土地,有着数不尽的红色故事。1930年6月,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并创建了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根据地。它以新集为首府,以大别山为中心,包括周围20余县,东接江淮平原,西扼平汉铁路,南濒长江,北带淮河,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鄂豫皖苏区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领导创建的主要根据地之一,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奇迹,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这里诞生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走出了340多位将军。鼎盛时期,根据地面积扩展到4万余平方公里,人口350余万,主力红军45万余人。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李先念中原突围的所在地,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落脚地。1930年2月16日,红军俘获国民党一架柯塞式飞机,边区政府将该机命名为“列宁号”。这样,红军第一架战鹰就这样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诞生了。从此,人民军队有了第一架飞机、第一个飞行员、第一个航空局。大别山的革命群众为新中国的建立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大别山的每一寸土地都流淌着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正是这些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铸就了大别山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用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光荣历史和伟大功绩感召人,用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鼓舞人,激励人们坚定不移地跟党走,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奋斗。
二是大别山蕴藏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红色文化是党的奋斗历史的缩影。自从党的种子在大别山萌芽以后,我们党领导大别山人民先后发动了“黄麻起义”“立夏节起义”和“六霍起义”,组建了红一军、红四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4支红军主力。大别山精神是大别山红色文化的核心部分,它是大别山地区革命政权、党的建设和群众路线的思想结晶。在中国革命史中,大别山总是处在中国革命的激流当中,而英勇的大别山儿女也总是能够站在革命激流的前端。“老乡,加入红军可以分到土地”是土地革命时期的宣传标语,通俗易懂,具有很大的号召力。爱唱歌和守纪律,是大别山地区红军战士鲜明的特色。《八月桂花遍地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都是这种红色文化的代表。革命红歌《八月桂花遍地开》是根据大别山民歌《小小鲤鱼压红腮》的曲调编唱出来的。红二十五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由程坦根据《中国工农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布告》内容编写了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并把歌词填入鄂豫皖苏区《土地革命成功了》的曲调中,后迅速传唱到各路红军部队,成为人民军队咏唱不衰的经典歌曲。28年红旗不倒、22年武装斗争,大别山人民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形成了特有的大别山红色文化。
三是大别山萃聚了我们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的红色基因。要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必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红色基因是共产党人永葆本色的生命密码,体现了共产党人的身份自信和使命担当,是我们党在长期斗争中淬炼出来的精神品质和优良作风,是我们攻坚克难、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的强大武器。我们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自成立以来就非常重视涵养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1927年10月,毛泽东亲自撰写的党的历史上的第一份入党誓词,其中就强调共产党人首先要有牺牲精神。习近平这次来河南考察,就是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缅怀革命先烈,告慰革命英灵,致敬大别山人民的牺牲精神;就是要告诫全党同志不能忘记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就是要宣示中国共产党将始终高举红色的旗帜,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先辈们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光辉成就告慰英灵、回报人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非常重视红色传统教育。每到一地,习近平都追红色记忆,走红色足迹,悟红色精神。他说,“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我们永远都不能忘记自己是从哪里走出来的,永远都要从革命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这些红色资源、红色文化、红色基因,蕴积砥砺奋进的精神,诠释群众路线的真谛,饱含党性锤炼的营养,不断升华着我们对大别山精神的理解。可以说,这是我们的传家宝,是我们的定盘星,是我们的压舱石,是我们的红色宝藏,是我们的红色家底。进入新时代,在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民族精神对一个国家的价值越来越重要。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中国革命精神是这一核心的核心。新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迫切需要我们研究和发掘大别山精神,发扬大别山的革命精神、斗争精神、奋斗精神和献身精神,锤炼坚强党性,以伟大的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的社会革命。
四、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新篇章
红色江山来之不易,是千千万万革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指出,要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这是习近平赋予我们新时代共产党人的重大政治责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多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上,多次遇到往哪走、向何处去的问题。在新时代,我们共产党人必须肩负起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的政治责任,回答好中国往哪里走、向何处去的问题。
一是要着力打造好“红色品牌”,不断挖掘“红色宝藏”。河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不仅拥有丰富的物质资源,而且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比如二七大罢工,影响深远,是中国工人阶级显示强大斗争力量的重要标志性事件;大别山革命老区28年红旗不倒,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新县是“将军的摇篮”,具有丰厚的红色资源;中原局旧址驻马店市确山县竹沟被称为“小延安”,是抗战初期培训军政领导干部、指导华中抗战的重要基地;刘少奇同志在三门峡渑池写作《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提纲,成就了中共党史上的不朽篇章,对于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意义至关重要。河南也是英雄辈出的地方,杨靖宇、彭雪枫、吉鸿昌等都是出自河南的英雄烈士。从革命精神资源来说,特别是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些都是流淌在一亿中原儿女血脉中的红色基因,是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库。这就要求我们要摸清红色家底,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抓好红色传统教育,担负起传承红色基因的责任。尤其要讲好红色故事,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用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光荣历史和伟大功绩感召人,用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鼓舞人,激励人们坚定不移跟党走。要围绕弘扬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和大别山精神,进一步打造富有创造力和影响力的红色品牌。要把红色教育作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和党性锻炼的必修课,同时把红色资源与思想政治理论有机结合,让广大青少年接受红色熏陶,让对党忠诚、为人民奉献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真正让革命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二是要深刻理解“三个怎么来的”这一重大政治论断。习近平这次来河南考察,是追寻党的初心、革命先烈的初心而来。追求美好生活是永恒的主题,是永远的进行时。在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堂时,习近平明确指出:“我每次到革命老区考察调研,都去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就是要告诫全党同志不能忘记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这“三个怎么来的”,是习近平着眼当下、放眼未来为我们新时代共产党人提出的座右铭。这“三个怎么来的”,充分体现了对革命先烈的敬仰缅怀、对传承好红色基因的自觉担当、对老区人民的真情大爱。我们要深刻阐明“三个怎么来的”的历史逻辑和现实意义,引导广大党员铸牢党性之魂,勇于自我革命,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以党的伟大自我革命推动党领导的伟大社会革命,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始终高举红色的旗帜,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先辈们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三是要努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努力走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路子。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永葆初心,才能走得远。习近平强调,“光荣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魂;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我们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教育,深植厚培党员干部忠诚干净担当和“两个维护”的情感之基与感恩奋进的力量之源,团结带领全省人民走好新时代长征路。传承弘扬大别山精神,要求我们必须担负起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的责任,担负起发展老区、造福老区人民的责任,担负起开展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责任。“吃水不忘挖井人。”习近平对革命老区的视察,充分体现了对老区人民的真情大爱。我们绝不能忘记革命先烈,绝不能忘记老区人民,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习近平用一串串“红色足迹”表明,沧海横流,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不变、使命不改。新时代弘扬和传承红色基因,就要走好新时代长征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把弘扬大别山精神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绿水青山保护、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让红色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江山世代相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原更加出彩的目标提供不竭精神动力,让大别山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作者系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