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文化精华,不仅在历史上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为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和历史镜鉴。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重要价值,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强调对传统文化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营造良性的社会文化生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新时代文化和社会发展面临的严肃命题。
一、正确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是正确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评价标准。并非所有传统文化都是优秀的,科学区分优秀传统文化与非优秀传统文化,是讨论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前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评价,可以从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两个层面进行。从价值理性角度分析,判断标准有3个:一是能否体现民族精神的积极方面,反映本民族正面向上的精神特质;二是能否具有永续发展的特质,具有强大的继承性和稳定性;三是能否有益于增进人类整体文明,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应有贡献。从工具理性角度分析,评价标准为能否帮助人们在达到某个目标时所能够发挥的实际功效,具体包括:一是能否推动当代社会发展,在当今时代仍具有指导实践的意义;二是能否为当代国人提供精神支撑,为中华民族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三是能否有助于增强国家的文化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
二是正确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结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评价标准,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括为如下方面:第一,基本思想观念,即在中华民族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能够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得到民众普遍认同的思想观念,是文化结构中最核心、最深层的基本框架,构成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认知体系。这些思想观念包括“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实事求是”“致中尚和、天人合一”等传统理念。第二,传统行为规范。中国传统文化以“修齐治平”为个人基本行为准则,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人与人交往的整套规则体系,个人通过修身克己,达到完善的品格,从而形成完善的社会行为规范。可以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第三,中华人文精神。在中华民族浩瀚的历史典籍、文学艺术、科学艺术、学术典范中,集中表达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例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
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目标。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方式,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目标导向。具体来说,一是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使一些传统文化失去了发挥价值的现实土壤,亟须进行现代转型。二是要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国家治理、公民道德修养、社会行为准则中的积极作用。三是为全球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人类社会当前面临的全球环境危机、恐怖主义、能源短缺、宗教信仰冲突等共同问题的解决贡献中国力量。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面临的挑战
一是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对传统文化的挑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与以信息化、工业化为基础的现代社会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性,有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往往与落后文化掺杂在一起,容易被现代人误解。比如,“天人合一、敬畏自然”的思想常常与“君权神授、富贵由天”的观念联系在一起;“仁义礼智信”的行为准则有时与“三纲五常、四维八德”的等级意识相提并论;“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有可能与中庸保守、故步自封的观念相互佐证,成为改革创新的绊脚石。为此必须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更好的结合点,使之能够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的思想源泉和精神家园。
二是文化生产方式转变对传统文化的挑战。在传统社会,文化产品无论是诗歌、著作,还是书法、绘画,主要是靠艺术家个人来完成,戏剧、舞蹈等也要靠艺术家的实地表演来呈现。印刷机和电影技术的发明使文化生产进入“文化工业”时代,电影制作公司、新闻出版集团、互联网平台公司等成为文化产品的主要生产者。文化生产主体的变化导致文化生产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如利用大数据分析受众的兴趣爱好,提供受众参与式生产。比如美国奈飞公司出品的《纸牌屋》,就是运用大数据分析观众的消费心理,根据受众心理进行定制化生产的,这种文化生产方式比传统文化生产方式更能够迎合受众心理。在现代社会,人们每天可以接触到大量能够迎合自己兴趣爱好的文化产品,传统文化如果不能提供足够吸引人的文化内容,必然会淹没在海量的文化信息中。
三是文化表现形态转变对传统文化的挑战。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有诗歌、小说、书画等平面文字形式,戏剧、音乐等在场表演形式,形态较为单一。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不断有新的文化表现形态涌现出来,如纪录片、灯光秀、综艺节目、文创产品、沉浸式体验、动漫游戏、电子竞技等,以更形象具体、灵活多样的方式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态。中国的文化生态环境正在经历深刻转型,传统文化中诗词歌赋这样的文化表现形态太过单一,已经不能成为吸引普通大众眼球的亮点。
四是文化传播方式转变对传统文化的挑战。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无论是学校教学、影视作品,还是新闻出版、艺术表演等,都是单向传播。在互联网时代,随着微博、微信、短视频、快闪等新媒体的广泛运用,文化传播的方式开始走向多元立体,任何人随时随地都可以成为文化的传播者,文化传播方式走向多元化。同时,文化还可以以产业链方式进行复合传播,一部好的网络小说可以成为产业链的源头,开发出影视作品、动漫手游、主题公园、主题餐厅、衍生品等,产生现象级的传播效果。在此背景下,传统文化如果仍以单向刻板的传授作为主要传播渠道,不讲究方式方法的创新,就难以被现代社会的文化消费者接受。
五是受众文化接受习惯对传统文化的挑战。根据中国人民大学近年来连续发布的《文化消费指数报告》数据显示,18~25岁居民的文化消费意愿和水平指数最高,表明90、00后的青少年对文化的需求最旺盛,已经成为文化消费的主力军;26~40岁的人文化消费能力指数优势比较明显,因为这个年龄段群体正当年,收入情况比较好,总体上看,中国文化受众有相当大一部分是中青年群体。该群体的文化兴趣点,首先是影音娱乐和资讯类信息,其次是餐饮美食、旅游出行、书籍阅读、网络购物、网络社交、音视频、游戏等。这意味着传统文化如果不能够与这些领域做到无缝对接,将不会引起广大青少年的兴趣,更不具备在未来社会发挥作用的潜力。
六是文化治理方式转变对传统文化的挑战。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世界文化的频繁交流,互联网新生文化现象的不断出现,让传统的一元化文化管理方式有些力不从心,影视节目的审查、网络的监管难度越来越大,迫使政府思考转换转变管理方式,从一元化管理走向多中心治理,发挥行业组织及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同时,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大环境发生了变化,政府部门、主流媒体已经不再成为文化传承创新的主阵地,更多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传统文化传播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如何激发全社会力量弘扬传统文化成为必须考虑的严肃课题。
三、以内涵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一)吸收借鉴世界各种优秀文化成果
要吸收接纳西方主流价值观,借鉴西方主流价值观有益于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成分。西方工业文明作为当今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的文明形态,创造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精神财富,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一是科学理性的世界观,增加中华民族探索世界、探索客观规律的科学精神;二是自由平等的人格观,消除等级制度、宗法社会中小农意识对中国社会的负面影响;三是法治精神与制度文明,促进中华文明更多地向公平公正的制度文明方向转变。
要学习借鉴其他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西方先进文化只是人类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还要广泛吸收世界其他优秀文化的精华,如埃及文明、希腊文明、基督教文明,两河流域文明转化成的伊斯兰教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等。此外,“一带一路”文明圈中东中亚段的文化、西方宗教文化、原住民文化等都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和精彩的文化内涵,其精华部分可供中华优秀文化吸收借鉴。
(二)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
将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基因相结合。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为起点的,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基因可以概括为:唯物史观、唯物辩证法、实践论。唯物史观是正确看待历史的方法,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客观规律的方法,实践论是解决社会发展中各类矛盾的方法。马克思主义为现代中国提供了思维方式和基本价值理念。
将传统文化与红色革命文化基因相结合。红色文化是中国近代社会以来社会实践所形成的文化精华,是新中国的根基。红色文化基因可以概括为不畏强暴的革命精神、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和舍生取义的爱国精神。不畏强暴的革命精神,在当代意味着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和制度创新;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是排除万难、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舍生取义的爱国精神是对民族团结的坚定意念,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可,对民族精神的凝聚和坚守。
将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先进文化是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其文化基因可以概括为:锐意进取的改革精神、追求效率的竞争意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改革精神在当代表现为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是推动社会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追求效率的竞争意识是现代市场精神的基本要求。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是对人的终极关怀,是评价文化是否先进的标志。
(三)形成更具开放活力的中华现代文化体系
人本科学开放的原本精神。原本精神是一定民族在一定历史社会条件下形成的总体精神状态,扎根于人们的观念形态和心理结构,“百姓日用而不觉”,表述了人们对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最基本的观念。中国现代文化的原本精神可以提炼为人文关怀、科学精神和开放包容。人文关怀注重人的内心平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顺平,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未来社会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基础。科学精神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动力,民族发展进步需要将之纳入中华民族思维方式中。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是中国有坚定的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也是处理中国与世界、现代与传统关系的基点,是中华传统文化为当前和今后全球交往贡献的中国智慧。
传统与开放兼容的核心价值。核心价值是贯穿整个传统文化演变过程的基本观念,是对原本精神的提炼和表述,随着时代的变化,核心价值在不同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表述。儒家传统的核心价值被概括为“天道、人道、仁、礼、慈、孝、智、勇、忠、恕、义、信、敏、惠”等。在新时代,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可以在此基础上增加“创新创造、锐意进取、互惠共赢、共荣共生”的时代精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完整表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仁爱谦和公正的行为准则。行为准则是操作层面的文化体系组成部分,是文化结构中最表层的内容。行为准则是核心价值的外在表现,是指导人们在从事具体活动或面临具体问题时持有的态度和观念。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文化的操作价值可以体现在方方面面,如个人修养层面,中国传统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品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仍具有现实意义,“谦谦君子”仍然是个人修身的目标指向;在人际交往层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吾日三省吾身”等仍是经典原则;在人与自然关系层面,“和谐共生、天人合一”的观念成为全人类认可的品质。“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和法治精神、现代契约精神、科学意识与科学精神也是现代中国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
四、以形式创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一)整合文化资源,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整理中国现有文化资源,挖掘文化资源内涵。一是对古籍文献资源进行挖掘整理,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的古籍大约有232万多条、125万函,大部分古籍目前还没有得到充分整理,不能开放使用。因此要继续加大古籍整理力度,实施古籍修缮工程、善本再造工程。同时,依托历史、宗教、文化、哲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对中国优秀典藏进行诠释、解读和普及。二是对文化遗址和文物进行保护修缮。根据普查结果,中国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766722处,国有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87万项。这些文物资源很多面临着失传、老化和被闲置的危险,对它们进行梳理,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可以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丰富的素材。
实施文化资源数字工程,建立文化基因库。目前中国的文化资源分散在各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等文化场馆,查询使用非常不便捷,将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构建准确权威、开放共享等文化资源公共数据平台,为民众提供便捷可用的文化资源,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基础。设立“文化三库”,即中华文化遗产标本库、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中华文化素材库。中华文化遗产标本库用于集中展示有形的文化遗产资源,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用于收集整理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无形文化资源,中华文化素材库用于储存体现中华元素的图片、字体、思想、传说、文学等文化创作素材。“文化三库”可以为更多文化精品的创作提供基础数据库。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丰富传统文化业态。积极鼓励数字创意产业、动漫游戏产业、影视制作产业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开发出更多的动漫、电影、网剧、短视频、游戏、网络文学领域的文化精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亮点和精华,鼓励文化企业围绕优质的中国传统文化原型,开发包括主题公园、主题餐厅、酒店、文化衍生品等在内的文化旅游产品。拉长文化产业链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IP为原点,将制造业、农业、手工业、现代服务业等纳入产业链条内部,丰富文化业态,打造中国的文化品牌,使传统文化成为社会的经济增长点和效益创造点。
开发文化创意产品,转变传统文化形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有效方式,基于传统文化资源开发文化创意产品,不仅可以让传统文化以现代化的方式得以具体呈现,还可以创造出更具时代价值的文化产品,扩大文化资源的增量。例如,故宫博物院已经开发出万余种文创产品,不仅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收入,还使600岁的故宫焕发出新的活力,使传统文化变得生动有趣。受欢迎的文化创意产品一般兼具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能够将中国传统文化带入到日常生活中,使传统文化变得通俗化和大众化,因此成为有效的文化传播方式。
(二)转化传播方式,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层影响力
以通俗易懂的原创内容讲好中国文化故事。近年来,一些优秀的文化产品,如《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国诗词大会》等的走红,说明中国文化不缺受众,好内容从来不缺市场,挖掘好文化内容,讲好中国故事是中华文化传承的核心。讲好中国故事,关键是做好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受众群体之间的对接。一方面,要提炼精髓选好故事内容,深入生活获取生动素材,沙里淘金,去粗取精,精选出能够凝聚社会共识的好故事;另一方面,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的精神共通点、思想共享点、情感共鸣点、利益交会点,以生动形象的形式讲好故事,让传统声音赢得现代社会的理解和认同。
构建灵活多元的文化传播渠道。在互联网时代,要充分重视抖音、快手、小红书、网红达人等新兴热门事物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人人都是文化传播者,文化传播的方式不再局限于一本正经的意识形态宣传,关注个人视角,通过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来传递文化理念,更加生动形象,更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也更能够体现出文化的本质。“文化回归生活”让提高全民文化素养成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佳途径。
融合创新丰富文化表达方式。将传统文化与个人情感体验相连接,例如《王者荣耀》以历史人物为原型,人们在游戏中选择某位英雄人物,便在心理上与其建立起了某种连接和情感寄托,去感受教科书上没有的人物温度和细节,还可以通过游戏网站了解与人物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注重文化的体验性和参与感,也是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方式,点茶、插花、品茗、焚香等传统文化,都可以通过营造文化场景,让人们进行现场体验。实现传统文化与各行各业融合发展,扩大传统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如传统文化与农业融合,打造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乡村民俗等传承中国农耕文化。
品牌联合赋予传统文化新活力。品牌是基于某产品的文化积淀和市场信誉机制建立起来的无形文化资源,是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通过品牌的协同发展,可以赋予传统品牌在市场经济时代的新活力。中国老字号大白兔奶糖与国家博物馆合作推出“四羊方尊”文创糖果礼盒,让传统品牌成为新网红;故宫博物院与腾讯合作更是品牌协同发展的典范,如腾讯以故宫文化元素为基础开发的手机游戏《故宫:口袋宫匠》成功地在青少年群体中传播了故宫的建筑文化。
(三)塑造文化氛围,筑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根基
构建思想自由、学术自由的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对知识分子独立精神、反思意识和开放心态的培育,鼓励其做好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对接的桥梁和纽带。激发全民的文化创意能力,创造更多的创意社交条件,比如建立文化创意协会、举办文化创意大赛等活动;引进更多与国际同步、具有国际水准的文化创意活动,提高市民的文化创意水平和享受文化创意的意识。注重传统文化的通识教育,丰富完善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扩大授课教师范围,高校教师、文化学者和艺术大师等都可以开设相关课程;扩大培训对象范围,各行各业各年龄段的公民都可以成为培训对象;拓展培训方式,增加研学旅游、文化沙龙、书院讲座等多种形式。
完备精准供给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现有公共文化场所的使用效能,通过“图书馆+书院”“博物馆+旅游”“艺术馆+培训”等模式发挥公共文化场馆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增加财政资金对国家重大文化工程项目和重大文化设施项目建设的投入,增加对濒危文化遗产和文物古迹的保护力度,使其在国家文化传承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保证公民基本文化权益,尤其保障广大农村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的文化供给,做到公共文化资源在全社会共享共建。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度,提高公共服务云平台、订单式服务、云书院等新兴文化业态的普及使用程度。
营造开放包容、公平规范的文化生态环境。引导全社会形成健康的文化心态,培养博大精深的气度,养成自由思考、平等待人、自尊敬人的现代公民素质,实现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平等交流。构建现代国家文化治理体系,完善文化相关法律,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鼓励文化创新能力的提升。规范文化发展政策,做好文化发展顶层设计,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能力。
营造积极向上、清新雅致的现代生活方式。打造城市文化生活空间,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应该明晰学校、图书馆、剧院、社区中心甚至广场、道路、街道、庭院、码头等公共空间对涵养公民精神、丰富居民生活、增强凝聚力和传播文化理念方面的作用,营造富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城市特色空间和形态,创造具有宜人尺度的场所环境,关注人们的日常审美。实现传统文化日常生活化,通过日用品设计、节庆活动开展、网络红人引导等方式,使传统文化形成新的时尚潮流,在普通大众中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课题组主持人:苗树群 课题组成员:张志强 唐长林 宋朝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