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特殊性及其模式选择

《中原智库》(2020)  任保平2021-01-20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既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黄河流域涉及地区广,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状态差别大,需要坚持科学理论为指导,在充分分析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特殊性的基础上,做好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模式选择。  

一、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特殊性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状态差别大,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不可能形成统一的模式,需要坚持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思路推进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主体功能区指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将特定区域确定为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主体功能区划分需要考虑自然生态状况、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区位特征、环境容量、现有开发密度、经济结构特征、人口集聚状况、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等多种因素。依据主体功能区的建设思路,将黄河流域按开发方式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4种区域,按照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差别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确定不同的开发方式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与任务。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不同于全国整体上的高质量发展,也不同于某一个省区的高质量发展,是典型的大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特殊性。总体来看,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1经济发展水平差别大。黄河流域横跨我国的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差别大,位于黄河流域西部的省份经济发展水平更低,中东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2018年全国省份GDP低于1万亿元的5个省份中,就有3个位于黄河流域的西部,分别是8246亿元的甘肃省、3705亿元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和2865亿元的青海省,与同处黄河流域的GDP排名全国第3的山东省和第5的河南省相比,上述三省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  

2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发展质量有待提高。黄河大部分河道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流经的西北、华北是严重缺水地区,也是我国生态脆弱区面积最大、脆弱生态类型最多的区域。土地的荒漠化是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除了自然因素的影响,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过载放牧、盲目垦殖等均加剧了土地荒漠化的进程。黄河流域全流域范围的水资源短缺制约着流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集中。一是少数民族集中。黄河流域包含国内多个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省份,如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等。加强黄河治理保护,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积极支持流域省区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好流域人民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关心的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生态安全等问题,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二是贫困人口集中。黄河流域中上游是我国主要的农牧区,下游是主要的农耕区,是我国贫困人口集中区域。黄河流域的306个县中有国家重点扶贫县126个,占全国贫困人口的1/3,因此黄河流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  

4自然资源、历史资源和文化资源丰富。一是自然资源丰富。黄河流域上游地区的水能资源、中游地区的煤炭资源、下游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都十分丰富,在全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誉为我国的“能源流域”。二是历史资源丰富。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孕育了5000年华夏文明,陕西、山西、河南、甘肃、山东等省份在中国历史进程中都具有重要地位,流域内各种历史遗迹和历史名城数不胜数。三是文化资源丰富。黄河上游的河湟文化区、中游的中原文化区和下游的海岱文化区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因此,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应充分挖掘和利用独一无二的历史优势和资源,培育无与伦比的历史文化旅游带,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同时这一区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地带。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刚好包括黄河流经的几个省份,河西走廊在几千年里都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黄金要道。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再现丝绸之路辉煌,能加速“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  

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模式选择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要充分借鉴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实践经验和教训,不能再走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不能过度追求短期利益的发展,而是需要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并重,用长期视角来指导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走可持续的创新型高质量发展道路。依据黄河流域的区情,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可以选择绿色发展导向下的分类发展、联动发展、协同发展和合作发展五位一体的高质量发展模式。  

1绿色发展导向。绿色发展要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筑牢生态之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是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在黄河流域绿色发展中要做到保水保土同改善当地生产条件相结合,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结合,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提升水源涵养能力。无论是生态环保还是绿色发展,都离不开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和技术,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实施全社会节水行动,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  

2分类发展。黄河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要充分考虑上中下游的差异,在高质量发展中突出分类发展的思路。第一,上游要以三江源、祁连山、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等为重点,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三江源、祁连山等生态功能重要的地区,主要是保护生态,涵养水源,创造更多生态产品。河套灌区、汾渭平原等粮食主产区要发展现代农业,把农产品质量提上去。第二,中游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有条件的地方要大力建设旱作梯田、淤地坝等,有的地方则要以自然恢复为主,减少人为干扰,对污染严重的支流,要下大气力推进治理。第三,下游的黄河三角洲要做好保护工作,促进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提高生物多样性。要从实际出发,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第四,区域中心城市等经济发展条件好的地区要集约发展,提高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贫困地区要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3联动发展。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黄河流域内部省份间的深度合作,还需要重视外部因素,坚持联动发展。一是区域内部联动,区域内9省实现联动发展,在产业转移、产业培育、产业分工、园区共建等方面形成紧密互补的联系,打造黄河流域内部联动的良好局面,积极推进黄河流域的产业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和基础建设的一体化。二是与区域外部的联动发展。主要是发挥黄河流域对外开放的作用,充分利用黄河下游山东省海岸线和拥有多个优良港口的优势,发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州自贸区、关中城市群、西安自贸区的核心带动作用,吸引全世界先进的要素、企业与产业,大力培育外向型产业,形成产业集群,提高黄河流域发展的质量。  

4协同发展。通过协同发展实现整个黄河流域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政治效益的最大化。沿黄9省自然环境、地理条件、要素禀赋各异,适宜产业也有所不同,应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做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工则工,保障黄河流域地区间协同发展。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协同,对于黄河上游的三江源头地区,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对于生态脆弱区,推进重大生态环境保护的修复工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对于一些生态条件比较好的平原地带,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与新经济的发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对于重点城市,进行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推进再工业化,建立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协同,在黄河流域上游区域和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要防止土地退化,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应制定环境保护规划,划定自然保护区,在城市主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发展清洁产业。在基础设施方面的协同,把沿黄河的相关省份和城市有机衔接,加快相关核心城市的建设,实现资源要素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  

5合作发展。实现黄河流域9省的合作发展,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一是构建合作机制。在构建沿黄9省联席会议制度的基础上,推动跨区域合作平台和机制构建,为企业深度参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奠定基础。借助历史研究协会、民营企业协会、旅游协会等社会组织的力量,从不同领域共同推动合作发展。二是产业合作。应协同做好产业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增强流域内不同省区的产业互补性,构建有地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韧性。同时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冲破行业限制,构建以黄河为纽带、以城市为载体、以产品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互利合作为前提的沿黄河流域的产业合作联盟,促进黄河流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三是城市合作。坚持合作发展的理念,以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黄河流域城市间合作为基础,以互利共赢为主题,成立沿黄城市合作发展促进会,构建由沿黄城市组成的黄河流域城市联合体,实现黄河流域城市合作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西安财经大学副校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