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通道+平台”力促河南开放高地建设

《中原智库》(2020)  刘荣增2021-01-20

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其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优化区域经济结构、提高地区综合竞争力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000年以来,河南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提高开放水平,近些年已经取得一定成果,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欧班列(郑州)等一系列利好政策相继落地,截至2018年年底,河南省外贸进出口总额已经超过5000亿元,稳居中部第一。但河南身处内陆腹地,在对外开放、国际贸易等领域中一直落后于沿海地区,河南如何抓好现有政策条件,以“一带一路”国家倡议为统领,强化“通道+平台”建设,力争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是我们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加快“四种丝路”建设,打造开放“高速通道”  

河南依托自身枢纽优势,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形成空中、陆上、海上和网上四条路线,形成全面、立体的开放通道,更好地连接内外。  

(一)“空中丝路”建设方面  

2014年,河南航投收购了卢森堡货航35%的股权,开通了“郑州—卢森堡”国际货运航线,架起了横贯中欧的货运“空中丝绸之路”。近年来,“郑州—卢森堡”航线货运量以10倍速度发展,国际货运量对郑州机场货运增长量的贡献率达79%。2018年,郑州机场完成国际货邮吞吐量居全国第四,国际航空邮件增速位居全国第一,航线覆盖欧亚美三大洲的100多个城市,逐步形成了郑州为中心,连接欧亚美三大洲的国际航空货运网络,闯出了一条中原对外开放的新路。  

(二)“陆上丝路”建设方面  

2014年,习近平来到郑州国际陆港考察,勉励河南建成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通道枢纽,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多作贡献。5年后的今天,中欧班列(郑州)已经从“连点成线”到“织线成网”,班列由最初的每周开行两班到目前实现每周去程18班回程11班,线路由1个增至3个,直达目的地由1个到6个(德国汉堡、慕尼黑,比利时列日,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越南河内),出入境口岸从1个增至5个(新疆阿拉山口、内蒙古二连浩特、黑龙江绥芬河、新疆霍尔果斯、广西凭祥),形成国家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货物覆盖全国3/4区域,境内外合作伙伴达5000余家、运载货物1300余种,境外覆盖30多个国家和130个城市,线路越来越广、越来越远,“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目标初步实现,推动河南走向对外开放前沿,已经成为河南对外开放的一张名片。  

(三)“海上丝路”建设方面  

河南“海上丝绸之路”主要采用铁公海多式联运的方式,从内陆到海港这段距离的运输靠铁路或公路,其中公路约占80%。依托“海上丝路”可以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国际货物凭借一张单据直接到达郑州清关,可以使运费下降36%。以此带来的是外贸总额与种类的增长与增加,2018年,郑州铁海公联运进出口总额为3465万美元。其中,进口815万美元,出口2650万美元,货物主要包括铝箔、玻璃、机械设备、冻肉、蛋白粉、石英砂、饲料、塑料颗粒、汽车配件等。要进一步推广铁公海多式联运模式,通过沿海国内港口,联通“海上丝绸之路”,辐射韩、日、美、欧等国家和地区,把“出海口”搬到郑州,让河南更好地连接内陆与海外。  

(四)“网上丝路”建设方面  

2014年,习近平在河南保税物流中心考察时,鼓励郑州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项目朝着“买全球、卖全球”目标迈进。随着国务院同意设立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河南规划建设EWTO核心功能集聚区,“网上丝绸之路”建设日趋完善。5年来,郑州跨境电商产业“从无到有”,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创造跨境电商“郑州模式”,打造“网上丝绸之路”,跨境电子商务业务量一直位于全国前列。在外贸方面,2018年郑州市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864亿美元,同比增长251%,其中出口506亿美元,进口358亿美元。自2013年7月15日开始实货测试至2019年3月底,郑州试点累计验放进出境商品包裹共计304亿单,税收贡献近50亿元。在园区建设方面,园区海关备案企业1217家,法人注册企业105家,园区上市企业9家,间接服务4万多家企业,辐射全球196个国家和地区,服务近6000万终端消费者,社会零售总额近400亿元、物流贡献近30万吨、投资拉动近200亿元、带动就业5万余人次。在制度建设方面,围绕监管和市场双需求,首创了“电子商务+行邮监管+保税中心”的通关监管模式,实现了跨境电商产业阳光化、便利化;成功打造了一个集通关、通检、通商等多功能合一的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在全国率先实现“关检三个一”“查验双随机”“跨境秒通关”,迅速聚集一大批跨境电子商务企业,业务模式和业务量始终领先全国。随着中欧班列(郑州)首条跨境电商专线开通,实现陆上丝绸之路与网上、海上和空中丝绸之路的深入对接,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物流新格局的形成。  

二、利用自贸区、枢纽经济发展机遇,做好开放高地平台建设  

(一)抓住自贸区建设机遇,提高区域开放水平  

自中国(河南)自贸区设立3年以来,积极总结吸取兄弟城市建设经验,结合河南地方特色,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果。河南应积极利用自贸区带来的制度机遇,持续提高对外开放能力。  

首先,在制度改革创新方面,进行市场准入管理模式改革,对内外资在准入、资质获取、招投标、权益保护等方面的差别化待遇进行清理,实现各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继续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监管机制,提高行政效能,制定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逐步建成“服务型”政府转变;建设面向开放的知识产权保护运营体系,引进国内外知名知识产权保护运营机构,建立知识产权运营与交易平台,提升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和企业处理海外知识产权事务能力,利用信贷、质押等金融工资持续开发知识产权运营效率;完善商事制度,推进企业注册电子化改革,推行企业服务“一码通”,贯穿行政审批,公共服务与监管,便利企业信息公共共享;建设面向国际化的人才服务体系,改善外籍人才居留与通关政策,制定企业引进紧缺人才支持政策,鼓励海外留学生来河南入学、创业就业,建立跨地区、跨行业、跨体制人才流动机制,实现人才在河南的充分利用。  

其次,在扩大投资与贸易方面,使用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制度,减少或者取消外商投资准入,提高外资利用水平;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缩短办证、许可获批时间,完善进出口通关、审价、征税等便利化措施,社会投资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限压缩至65个工作日,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要进一步推动贸易转型升级,创新通关监管体制,在提升效率的同时,防范质量安全风险。拓展外贸载体与方式,创新培育贸易新型业态和功能,形成外贸特色。  

最后,在金融开放创新方面,结合跨境电子商务、多式联运发展需要,借鉴现有自贸试验区经验,重点在引进境外金融机构、扩大跨境投融资等方面推动改革创新,提升省内金融企业服务水平;鼓励人民币的使用,鼓励开展人民币结算、离岸业务,积极争取结算中心建设;利用郑州商品交易所行业优势,扩大期货品种、交易场地、交割仓库建设。  

通过制度改革创新、扩大投资与贸易、金融开放创新3个方面的努力,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显著提高区域开放水平。  

(二)利用河南枢纽经济,形成开放产业优势  

随着河南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连续领跑全国、“米”字形高铁网逐步成型、3座民用机场相继通航,GDP名列全国第五的河南依托经济和地理的优势已经成为全国的经济枢纽。站在新起点谋划未来的高层次高质量发展,需将经济枢纽打造为枢纽经济。与经济枢纽强调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不同,枢纽经济强调在枢纽区位优势的基础上,引领要素和产业集聚,整合形成一种新的经济业态。  

一方面,要继续做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形成公路、铁路和航空优势,促进旅客、货物快捷运输,加强区域内、区域周边联系,形成良好的物流条件。同时,要加大内河改造,补齐航运短板,形成若干条与陆运相比具有竞争力的内河航线,有效连接东南沿海和世界各地。  

另一方面,通过打造枢纽经济,因地制宜引导省内产业优化布局,遵守产业发展规则,形成集群、系统的产业分布,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的自我发展能力;要紧跟科技产业发展前沿,力争在新兴产业有所突破,持续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与战略性支撑产业,改造升级落后产业;建设和发展一批符合“一带一路”倡议的外贸产业基地,有力提升我省产业竞争力。  

通过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与产业布局和结构的优化,打造枢纽经济,形成“一带一路”的良好“起点”,使河南更好融入“一带一路”倡议。  

(作者系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