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壮大县域经济 为乡村振兴提供载体和依托

《中原智库》(2020)  李燕燕2021-01-20

纵观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是从沿海的乡镇企业率先崛起,逐渐发展到城市群、都市圈。河南同样也走上一条由十八罗汉闹中原到以中心城市带动的郑州大都区建设。为什么现在要重提壮大县域经济?  

一、城市的运营和功能处于转型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城市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首先面临如何解决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资金短缺问题,地方政府于是尝试着通过出让城市土地使用权,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创新,开启了城市建设市场化经营的序幕,城市的空间框架迅速拉大。比如,郑州的三环(135km2)大于上海的内环(115km2),郑州的四环(410km2)大于北京的四环(300km2)和上海的中环(315km2),郑州的绕城高速环(810km2)远大于北京的五环(670km2)和上海的外环(665km2)。实际上,城市最本质的功能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而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是需要花钱的,我国城市化正处于转型阶段,矛盾的焦点不再是资本不足,而是收入不足,是现金流不足以覆盖一般性公共服务的支出。所以,城市实属交易平台,在有限的空间内一定是布局那些利润率高的行业。而县域“硬件建设”(乡村住房、产业用房和基本建设、市政公用设施等)的现代化建设改造,可为中国未来发展提供巨大空间。中国乡村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大量投入,绝大多数不可能来自政府的公共财政,主要还是依靠社会各方的市场化资本投入。政府所需要做的,就是破除城乡二元化政策法规体系下所设置的各种门槛,让资本、技术、人才以及各种市场要素,能在市场的驱使和利诱下扛起打造中国乡村现代化的重担。  

二、“成本—收益”推动“城市—县域”产业结构形态的变化  

从理论上来讲,产业集聚水平越高,规模经济效应越大,效率越高,名义工资率也就越高,就会吸引更多的劳动力并进一步提高产业集聚水平。所以,经济活动和人口都是向少数空间点集聚的。但是,从对我国经济和人口空间结构演化梳理中,发现经济活动不断向城市集聚,人口则主要分布于县域,人口与经济活动在空间分布上存在着明显的空间错位。并且第二产业从2005年出现变化,城市比重持续小幅度地下降,开始向县域扩散,第三产业持续向城市集聚。人口集聚的程度没有经济集聚程度高,这固然与户籍制度、土地制度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是,我国290个地级市,如果以市辖区的经济占全市的或全省的比重作为判断依据,有一半左右的城市并没有出现经济集聚。像河南、河北和山东的部分地区,除了个别的省会中心城市,整体上并没有出现经济活动向地级城市集聚。如果对这类地区的产业构成进行分析,就会发现:这类地区的主导产业(以产业的产值份额比重的高低判断)基本都是外部性弱的产业,如农副产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品制造业等。如果一个产业没有外部性或外部性较弱的话,那么集聚只会带来单纯的成本上升,故该类产业一般不会向城市这类经济活动密度高的地区集聚,而会相对分散于县域。  

可以说,一方面由于土地成本、资源约束等原因,构成企业生产向外布局的离心力。即使运输通信成本会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创新而下降,但地租率和工资率上升速度将远远高于运输通信成本的下降。这种由“成本—收益”带来的向心力和离心力动态变化对企业生产布局调整带来很大影响。  

另一方面,就产业价值链而言,土地使用量在知识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中依次增加。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环节处于价值链高端,涉及产品开发、设计、营销等工序环节,承载着区域甚至全球创新和综合交易及服务功能,土地使用量少,每平方米创造的GDP价值高,导致地租昂贵;而资本密集型环节、劳动密集型环节由于处在价值链中低端,涉及产品零部件加工与最终产品的组装,必须建立大型的加工组装工厂,需要使用大量土地。同样,劳动力使用量在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环节、资本密集型生产环节、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中所占比重也是逐渐增加的。所以,知识技术密集型势必集中在中心城市,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则相对处于外围。至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形态则取决于各自不同的驱动力。  

三、壮大县域经济带动乡村振兴的驱动力  

广大的乡村在县域,乡村振兴需要壮大县域经济。那么壮大县域经济的驱动力又是什么?从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化的视角来看,县域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经济区位、资源禀赋和区域发展政策。其中,经济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是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演化的内在影响因素,而区域发展政策则是外在推动力。  

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一个很突出的演化特点就是中心城市、周围次级城市以及县城和乡镇共同组成了城市群。这样一来,大致可以将县域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靠近中心城市或次级中心城市的县域;一类是远离中心城市或次级中心城市的县域。  

中心城市作为发动机,逐级影响到以其为中心的城市群,以及不同区位县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所以,靠近中心的县城与乡镇往往比较容易融入中心城市的圈层,承接中心城市外溢的产业,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靠近中心的县域应该积极主动谋划政策,科学合理布局空间,做好承接准备,融入都市经济圈。而远离中心城市的县域,则需依托本地优势要素资源发展特色产业。  

以县域经济带动乡村振兴,首要在环境——以优惠的政策、精简的审批、精细的服务、便捷的融资等举措,改善营商环境。关键在融合——积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文化旅游、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等产业与乡村的土地、生态、旅游等资源紧密结合,形成“产品互推、资源共享、平台共建”的融合发展格局。  

(作者系郑州大学学报主编、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