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县域经济带动乡村振兴的路径

《中原智库》(2020)  孙中叶2021-01-20

近些年,河南积极推动“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资源、效益成果、先进机制等从县域流向乡村,通过开放发展、融合发展、创新发展,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但是我们必须直面河南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大省的现实,县及县以下乡村面积占全省面积的88%,有106个县(市),1791个乡镇,456万个村民委员会,具有乡村面积大、村庄数量多、农业人口多、发展不平衡等特点。落实好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最终如期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必须着眼于县域和乡村面积大、农村人口多的省情及阶段性特征,从城乡工农和区域大循环的视角,多维度把握目前所具备的条件和面临的约束,选择适宜的发展路径。  

一、要以转变思想观念为突破口  

城镇化中乡村人口减少乃至土地荒芜,并不必然就是乡村发展问题,而乡村问题的实质是乡村自身的发展能力和治理能力不足造成人口流出和土地闲置。城乡发展不平衡不是城镇化的结果,而恰恰是城镇化发展不足,不能实现包容开放的城镇化会加深乡村发展的乡需不平衡,以及破坏城镇化过程中的乡城平衡发展机制。工业化、城镇化仍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是河南省最大的发展实际,这种低水平的工业化城镇化,导致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机制和外部稳定投入机制都难以形成,必须认识到城镇和乡村是互促互进、共生共存的。  

乡村振兴不仅仅是农业问题,实际是地域发展概念,注重乡村发展涉及的各个要素的整合共生。实际发展过程中,乡村发展与振兴,不仅仅是产业的振兴,更要关注经济、民生、文化、环境等多方面的振兴,关注农民生产、生活、安居乐业的需求,关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关注田园生态链的打造与重建,关注城乡互动。因而,在布局乡村振兴规划时,始终把握一个原则,由“农业+”理念向“乡村+”理念转变。用地域的理念整合产业链,实现全绿色化、多功能化、高附加值、强竞争力。打造乡村综合体,激活农村经济、激活产业势能;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帮助农民实现从一种“身份”向“职业”的转换;同时发掘、发扬发展乡村文化,找回文化认同感,文化自信;促进生态文明,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圈  

农村产业不能仅就农业论产业,还要在农业以外想办法,有效途径就是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要把农产品精深加工、休闲观光农业、创意农业、农村电商、现代农村服务业等农村新业态纳入农业农村产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以产业链和价值链为纽带,加速推进产业圈建设。乡村振兴短期看政策,中期看产业。政策是产业的基础,产业是县域经济的核心,政策的杠杆效应完全体现在产业的发展成效上。河南仅从农业及其后加工产业来看,“农业—食品—轻纺”已经构成河南省第一大产业。各地要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确定符合自身实际的主导产业,制作“一图一谱”。一是绘出资源图,绘出本县有哪些优势资源、哪些优势资源可以拿出来和投资者共享、哪些资源更有吸引力等。同时围绕国家中心城市和中原城市群等国家战略,打造郑州都市圈的农产品首选供应基地,弄清楚“郑州都市圈最需要什么、还缺什么”“县村能够提供什么”,不断加强与郑州都市圈的农产品市场对接,抢占大中原。二是绘出产业链图谱。系统思考产业链的特色和竞争力在哪里、产业链上每个节点的龙头企业有哪些、每个节点的垂直领域是什么、还能创造出哪些生态链产品。这样,水平的产业链、创新链,加上垂直的生态链,就构成了坚实的“产业生态圈”;这样,产业发展就能够行稳致远。  

三、着力提升乡村振兴的人才保障  

重农先重人,人兴方能业兴。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是让更多的人才由城入乡,带去新理念和新要素,让生产力中最重要的要素——人流动起来。一是要为县级城市“量身定制”人才政策,推动更多人才从大城市来到小乡镇和乡村,助力县域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县级城市要结合自身实际,勇于参与“人才争夺战”,既要呼唤更多老乡回来,聚集一批本土能人回乡就业创业,更要吸引更多人才进来,鼓励引导优秀人才往县城聚集;出台更具激励性的鼓励大学毕业生、专业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到县一级城市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推动县级城市更好地承接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外来人才就业创业,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装上“智慧导航”。二是分类制定人才培育政策。加快建立稳定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打破农业生产“副业化、兼业化、老龄化”的格局;实施村有主体建设工程,每个村至少培植一个辐射带动能力强、与农民利益联结紧的经营主体;开展“一懂两爱”人才培训,培训懂绿色生产方式、农业的多功能性、三产结合的农业,以及爱农民、爱农村的新时代人才;要优化基层干部结构,优先选拔一批带动能力强、群众威望高、办事公道正派的党员,懂经营、善管理、视野广的能人进入村干部队伍,使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四、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的新空间  

河南集大都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平原于一体,相对落后的河南乡村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体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以人民生计为本,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并重,构建便捷“生活圈”、完善“服务圈”和繁荣“商业圈”。一要提升县级城市现代化水平。河南省要深入开展百城建设提质工程,以全面提升现代化建设水平为目标,以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全面提质为抓手,以促进产业集聚、人口集中为目的,全面提升县城建设发展水平,打造县域城镇体系、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的中心节点和对外开放窗口,加快充实其县域核心增长极的功能。二是乡村要对城市和城市居民的新需求做出反应。立足于乡村特有的农业资源、自然风光、乡土文化,通过引入城市工商资本,按照特色化、绿色化、品牌化、个性化、小批量、便利化的方向,高质量发展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业,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创意农业,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回归自然,安顿乡愁,不断满足人们对健康、安全的农产品的需求,满足人们日益多样性、差异化的消费需求。三是乡村振兴要对农业和农村居民的新需求做出反应,不仅要围绕农业发展在乡村以外的城市化地区发展大加工、大制造、大物流,还要以小城镇为依托,围绕周边地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新需要,结合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生物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加快农业产业链的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大力发展近距离的农村生产生活服务业,完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  

五、探索打造县域亲商重商的新环境  

营商环境是软环境。对于各县而言,相对于中大型城市地域面积偏小、发展空间有限,但也为优化县域发展环境提供了便利、创造了条件。要积极营造亲商、重商、爱商、护商的和谐氛围,在基础设施建设、政务服务、金融服务等方面出实招,部署更多的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制定更多的金融服务优质政策、开展更多的政务服务试点工程,促使县级城市变“跟跑”为“并跑”“领跑”,推动更多的县级城市成为优化发展环境的“样板”。县级政府要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等政务服务改革,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努力实现政务服务标准化、智能化、便利化,打通服务企业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要积极提炼“政策干货”,强化服务企业的政策保障。  

(作者系河南工业大学经贸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