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指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是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金钥匙。对内而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使命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从全球格局和战略高度看,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和担当是为世界谋大同。这一思想,充分彰显了统筹国际、国内的宏大视野,为世界谋大同,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愿与各国人民一道共同面对机遇挑战、共创人类美好未来的执着探索与真诚愿望。
一、“日内瓦之问”的中国答案
2017年1月,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指出:“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是整个世界都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面对全球经济增长乏力、金融危机阴云不散、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区冲突热点不断的当今现实,“日内瓦之问”引起强烈反响,受到世界广泛关注。
在日内瓦的演讲中,习近平就明确给出了解决问题的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此后两年多来,习近平在国际场合多次回答“日内瓦之问”。在2017年11月底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强调“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2018年4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时,习近平进一步提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其中“为世界谋大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既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眼光与责任担当,更为应对全球挑战、引领时代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为世界谋大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起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为世界谋大同”的必然归宿。有了“为世界谋大同”的初心使命,才会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不竭动力;反过来,唯有持续探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不负“为世界谋大同”的初心使命,二者构成了互为因果的逻辑体系。这些思想论断的先后提出和逐步完善,标志着我们党关于全球发展、人类未来这一宏大命题的理论探索日臻成熟。
二、不同文明视域的全球共识
“为世界谋大同”之所以一提出就获得国际广泛认同,是因为它不仅具有鲜明的中华文明色彩,也曾为各国不同文明所推崇,有着全球共通的文明基因。
中国哲学历来强调“和合中庸”,华夏文明一直致力于天下大同。儒家经典《礼记》为天下大同作了最精彩的描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在所养……是谓大同。”此后,无论文人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还是太平天国“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天朝,无不视天下大同为至高境界。
马克思主义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以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为目标,更是这种“世界大同”思想的集中体现。
而放眼世界,虽然不同文明姹紫嫣红、色彩迥异,但对“世界大同”都有着不谋而合、殊途同归的本能追求。信奉“在正义和虔诚中互相帮助”的伊斯兰文明,追求“和平共处、非暴力思想”的印度文明,强调“敬天爱人”的日本文明,无不饱含着“世界大同”的底蕴。《圣经》中的“伊甸园”、莫尔刻画的“乌托邦”、康帕内拉塑造的“太阳城”,无不凸显着“世界大同”的本色。
也正因此,在2019年5月召开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当习近平指出“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的时候,强调世界要“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时候,立即赢得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引起全世界跨越时空的共鸣。
三、中国共产党的责任担当
为世界谋大同,中国共产党人的这份责任与担当,不仅来自深厚的民族文化、鲜明的政党属性,更有着坚实的现实基础和日益明朗的未来趋势。
经济上,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强劲的“发动机”和最有力的“稳定器”。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30%,“一带一路”为沿线国家乃至全球发展提供了超乎预期的动力和机遇,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与中国的发展深度依存。世界经济再次出现动荡波折,许多负面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很多人对经济发展缺乏信心、底气不足,这时候中国经济“稳定器”的作用更加凸显,为世界发展增强了信心、廓清了方向。
政治上,社会主义旗帜在中国高高飘扬,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迈出低谷,重新焕发出无比强大的生机与活力。当“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遭受重创时,中国共产党稳住阵脚、奋发有为,使社会主义在中国朝气蓬勃、大放异彩,使世界范围内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较量,发生了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深刻转变。这一成功实践,也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文化上,中华文明作为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世界文明百花园独树一帜,必然为世界大同提供不可替代的文化支撑。特别是面对当今“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的沉渣泛起,中国坚持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不同文明应该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携手各国共走文明交流互鉴、交融共存之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谋世界大同,提供了有力的文明力量与精神支撑。
(作者系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理论教育讲师团副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