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河南日报  李昌凤2019-10-21

  近日,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并确立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治理和发展目标。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快车道的今天,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顶层制度设计、重大问题研究、体制机制创新中,科学谋划、周密部署、扎实推进,真正“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强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历史责任

  在2018年5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几大文明古国的衰落为例,警醒世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他指出,人为的因素致使曾经水丰草茂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是唐代中叶以来我国经济中心逐步向东、向南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在黄河博物馆,习近平总书记详细了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文明发展以及水患治理的历史变迁,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总结黄河治理保护的经验和教训,得出“黄河宁,天下平”的历史真谛。在黄河国家地质公园临河广场,习近平总书记沿黄河岸边步行察看周边环境,听取沿黄地区生态保护、水资源利用等情况,以敏锐的历史眼光洞察制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症结所在,科学断定“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必须强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历史责任感,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投身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事业。

  着力解决黄河流域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是关系民生的社会问题。经过四年的脱贫攻坚战,“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的目标即将实现,而生态环境则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短板,黄河流域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日益增长。但是,长期以来,客观的水资源严重短缺、特殊的气候和地质条件,加上人为的破坏污染和监管查处乏力,导致黄河流域生态系统退化,服务功能下降,生态系统十分脆弱。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必须把解决流域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作为民生优先领域,以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的实效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需求。

  因地制宜协同推进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部署实施中,必须全面理解、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既不能“竭泽而渔”脱离生态保护谋求经济发展,也不能“缘木求鱼”脱离经济发展谋求生态保护,而是应当在既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又遵循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探索绿色发展之路。黄河生态系统既是一个有机整体,每一段、每个省区又有客观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条件的差异。因此,既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形成合力协同推进;又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探索出一条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相统一、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相融合的绿色发展之路。

  筑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法治屏障

  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具体到黄河流域来说,黄河从西到东流经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四个地貌单元、九个省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异性极大,生态环境问题特殊且复杂。因此,必须严格执行已经制定的生态保护制度、法律法规,还要站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全局的高度,出台专门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法律法规,作出有针对性的制度安排,推进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资源开发和社会发展。此外,还需要创新体制机制,构建并强化黄河流域内各公安、检察、法院以及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水利等相关部门的联防联控联动工作机制,凝聚生态法治合力,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构筑牢固的法治屏障。⑩4(作者单位:河南省委党校法学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