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主持人:李坤
内容提要
精准扶贫的概念是在我国扶贫实践发展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起初学者们针对我国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提高扶贫资金和扶贫政策的“精准度”,而完整的“精准扶贫”概念是由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河南作为农业大省,扶贫攻坚的任务十分艰巨。“十二五”时期,河南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农民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预计 670 万人脱贫。而“十三五”这五年,从静态数据上看,河南仍有 460 万农村贫困人口需要脱贫。为此,在2016年5月26日举行的河南全省脱贫攻坚第一次推进会议上,省委、省政府研究出台《河南省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及管理办法》和《河南省产业扶持脱贫实施方案》等十个文件的征求意见稿,给出河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工作指南。
工作指南指出,发展旅游业已成为重要的扶贫举措和战略。伴随旅游的发展,旅游在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及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方面的作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将乡村旅游融入到精准扶贫工作中是带动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经济发展促进精准扶贫的最佳路径,也有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本课题在此背景下,把研究分为四部分,即绪论、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的融合发展研究、河南省发展乡村旅游实施精准扶贫的现实困境、发展乡村旅游实施精准扶贫的创新路径。
首先,绪论部分主要包括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思路、相关概念界定。研究背景及意义的分析,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动力;研究思路的确定,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方向;相关概念的界定保证了后续研究的准确性。本部分的阐述重点是研究思路,经过思索,将本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部分,即前提和理论基础部分、实证分析部分和结论得出。具体见下图。
其次,围绕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的融合发展进行分析,寻找乡村旅游发展与精准扶贫的耦合关系,为进一步研究精准扶贫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路径提供支撑。通过两者耦合关系的分析,总结出乡村旅游发展在带动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物质脱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当地居民素质,实现“精神脱贫”等方面均可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在该部分,还进行了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运行机制研究。
第三部分,结合河南省精准扶贫工作的阶段性特点及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指出发展乡村旅游实施精准扶贫的现实困境。目前存在的短板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资金严重短缺,相关部门扶持力度不够;扶贫对象识别存在偏差,缺乏动态管理;山区贫困人口居住分散,扶贫难度大且易返贫;农村空心化严重,不利于旅游扶贫项目的落实;贫困人口思想观念薄弱、参与意识不强制约着旅游扶贫的开展;人才缺乏,旅游产品开发缺乏创新。
第四部分,在分析乡村旅游实施精准扶贫的现实困境基础之上,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很明显,该部分为本文研究的重点。首先,以实证分析来寻找思路。首先对福建培田“耕心乡村共创”模式进行分析,得到以下启发,在发展乡村旅游实现精准扶贫的道路上,可以通过建立众创空间、本土特色文化输出、创建农业旅游精品项目、打造乡村精品民宿等方式来实现既定目标。其次,笔者实地调研河南省信阳市郝堂村,其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颇具代表性。首先,和大多数农村采用的粗劣模仿城市建设方式不一样,这个村落采用的是修复式建设方式,很好地保留了该村落的乡村性;其次,郝堂村没有引进旅游开发商圈地建乡村旅游景区,而是按照全域旅游的思路,把整个村落都按照旅游区来打造,这种乡村旅游扶贫方式有效避免了农民失去土地和旅游开发主导权从而失去旅游收益权,实现了人人都可参与旅游,人人都可以有旅游收益的旅游扶贫目标;最后,郝堂村乡村旅游扶贫项目的开展推动了郝堂村美丽乡村建设,推广了现代文明生活方式,促进了乡村社会文化事业发展,实现了乡村复兴。
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河南省实际情况,提出河南省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实现的八项保证,即加大资金扶持,吸收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实施;政府联村联户,实施精准帮扶;异地扶贫搬迁与旅游小城镇建设相结合的集聚发展模式;创新创业创意驱动乡村旅游经济提质提速发展;农民增权提升贫困人口旅游发展获利能力实现精准扶贫;打造“互联网+乡村旅游+社会扶贫”模式;推动乡村全域旅游实现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建立乡村旅游扶贫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