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指引我国“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战略和思想灵魂。为了学习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推动其在河南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省社科联、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将就五大发展理念分别举办五场理论研讨会。4月6日,坚持创新发展理论研讨会举行。现刊发这次研讨会的发言摘要,以飨读者。
以思想创新引领河南“十三五”创新发展
省社科联主席 李庚香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创新放在五大发展理念的首要位置,指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要求。在新形势下,要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就要树立和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创新,特别是理论创新、知识创新,是引领创新发展的强大力量,而决定理论创新、知识创新的首先是人的思想创新。坚持思想创新,要准确把握以下着力点:
要立足于社会需要。如今,河南发展处于爬坡过坎、攻坚转型的紧要关口。围绕“四个大省”建设,有一些现实问题亟待进一步理清思路、找准破解之道,一个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一个是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入推进问题,一个是精准扶贫任务完成问题。对于我省社科理论界来说,推进思想创新,就要紧盯这些现实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出思想、献实招,真正解决问题、推动发展。
要遵循客观规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新思想,都是遵循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因此,思想创新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具体来说,要遵循经济规律、遵循社会规律、遵循自然规律。在经济规律方面,要遵循区域经济发展规律、产业发展规律、城市化规律。
要不断解放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推进思想创新,最为紧迫的是不断解放思想。思想是不断发展的,今天的思想适应今天,但不一定适应明天。推进思想创新,必须不断解放思想,始终让思想自由驰骋。
推动思想创新,要重点抓好四项工作:
深入推进新型智库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紧抓好。2014年,我省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原智库建设的意见》。当前,我省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工业大而不强、第三产业发展不足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都要求我们加快推进新型智库建设。
重视念好“人才经”。创新归根结底是人才创新,创新驱动归根结底是人才驱动。我们要切实改革人才服务机制,加快改革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突出智力报偿。要大力实施社科理论名家培养和推介工程,努力造就一批在全国甚至世界都有影响的社科理论名家。
重视体制机制创新。相对于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特别关键。在一定意义上,制度创新松绑的程度,决定着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空间。要通过深化改革,加强制度建设,形成有利于创新的体制和机制。
积极营造创新文化氛围。要崇尚创新、尊重创新,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要努力把创新与经济建设、改善民生结合起来,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结合起来,努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通过建设创新文化使创新发展行稳致远。
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 谷建全
当今时代是创新的时代,只有坚持创新发展,才能引领时代发展的潮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创新发展对推动河南经济社会稳步前行发挥着以下作用:
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经济新常态意味着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追求速度和规模为主导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取而代之的是以追求质量和效益为主导的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而这种发展模式必须以创新为支撑。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河南是一个传统产业大省,重化工工业在整个产业中占有较大比重,经济转型面临较大压力,“十三五”时期要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创新是根本,创新是关键。
破解经济发展难题。河南的基本省情是人均水平低,产业层次低,产业竞争力弱,城镇化水平低,服务业发展滞后。要破解这些发展难题和短板,必须以创新为支撑,通过创新发展,提升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能力。
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新常态下,作为传统经济大省的河南,人口红利消失,资源环境承载力越来越弱,传统发展动能减弱。要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必须培育新的发展动能,而创新是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而改革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而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显然离不开创新。创新这篇文章做好了,可以全面放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功效。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河南需要做好如下工作:
树立创新意识。创新包含了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政策创新、管理创新等多个方面,表现在经济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领域。在新时期,河南必须强化创新意识,培育创新土壤,优化创新环境。
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区域,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突出了,企业的创新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这个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就比较足,所以我们必须在体制上、机制上、政策上让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技术研发的主体、成果转化的主体。
发挥好政府的调控和引导作用。政府要尽快实现由创新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通过优化环境、营造氛围、培育文化,集聚创新资源;通过政策引导,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建设好创新的平台和载体。近日,国务院批准了河南申报的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作为一个国家级创新平台,无疑会带动和提升河南的自主创新能力。未来我们要通过打造各类平台载体,为创新发展提供条件和手段。
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创新发展最根本的支撑,必须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最近,党中央出台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河南也在着手制定贯彻实施意见。我们应借助这个东风,加大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力度,为河南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人才支撑。
坚持以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引领河南发展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 张光辉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发展理念上的创新创造和最新概括,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为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阶段的伟大胜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五大发展理念的逻辑起点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目标是破解矛盾问题、接续发展动力、形成新的发展优势。五大发展理念互相依托、互相支持、环环相扣,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其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实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全面发展的根本支撑。我国现在正处于发展动力转换的阶段、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向更高发展水平跃升的阶段,只有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使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成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才能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确保实现经济中高速增长的目标。
实现发展动力转换需增强创新驱动能力。当前,我省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规模质量同步提升、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动力加快转换、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爬坡过坎、转型攻坚的关键期,我们必须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河南的发展,增强创新驱动能力,加快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我省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创新资源不足,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也不到位,造成整体创新水平低,资源配置效率差,产品大路货多、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导致传统支柱产业的优势和竞争力不断减弱。只有依靠创新发展,更好地释放发展活力,才能有效破解产能过剩、资源环境约束等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系列难题,在未来的发展和竞争中赢得主动。
推动创新发展理念落地生根。在实践中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关键是要处理好改革、创新与发展的关系,大力推动创新发展理念落地生根,奋力推进转型发展、科学发展,推动河南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自主创新,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方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未来发展要加快培育发展新动力,有效发挥消费、投资、出口的促进作用,优化要素配置,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大数据战略,发展分享经济和现代服务业,注重科技创新,加强产业融合。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推进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落实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的政策举措。
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新体制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博导苗长虹
当前,在全球范围内,以德国工业4.0、美国的新硬件时代和中国制造2025等为战略推手,世界的制造大国迎来了新一轮激烈竞争。伴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创新驱动发展已经成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必然选择。
德国以其技术创新和制造业闻名于世,其电器、医疗器械、汽车、装备制造等高技术制造领域在全球范围内享有极高的声誉。德国在传统工业向现代制造和文化创意产业的持续转型发展中获得成功,与德国大学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协同创新体制有内在关系。在河南省从制造业大省向制造强省跨越的过程中,德国的经验尤其值得学习和借鉴。
在我国,伴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市场化转型,高校面向市场进行招生、分配和学科设置已成为高校发展的基本方向,于是高校纷纷向综合性大学转型,专科性学校则纷纷向本科学校晋升。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外商在中国的大规模投资,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超过德国而成为最大的“世界工厂”,但与德国制造根植于其悠久的职业培训和工程师文化的传统相比,中国靠的主要是低廉的人工成本,而不是高技能的熟练工人。这是中国经济向创新转型的最大挑战。伴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红利的消失和人工成本的迅速上升,我省与其他省份一样,必须尽快实现向技术创新的转型。
未来,我省高校应大力培养多层次的职业培训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高技能实践型人才,大力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职业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才双向交流,实行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分类培养制度,尽快实现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变。同时,由于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前沿技术领域是各国创新战略竞争的制高点,因此要大力增强综合性大学的基础创新能力,实施严格的评审和淘汰机制,打破身份终身制,通过动态竞争来促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
政产学研用有机结合,是德国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方面的一大优势,也是德国经济具有长期竞争力的根源所在。我省目前也在推进政产学研用的一体化,并在实施“2011协同创新”计划,借鉴德国经验,强化制度保障,是非常必要的。协同创新的核心是推动人才培养链、创新链与产业链实现有机衔接,只有扩展和强化高校与社会经济的联系,建立稳定有效的协同创新体制机制,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才能实现与产业技术创新高度对接。
营造良好的理论创新环境
郑州大学教授、博导 辛世俊
人是创新的主体。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适宜的环境能够促进创新才能的迸发,而压抑的环境则不利于创新人才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对于理论创新至关重要。
营造宽松的制度环境。不同的社会制度、社会政策、社会关系体系为人们认识和把握外部世界特别是社会领域的客观规律所提供的社会条件是很不相同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百家争鸣、人才辈出的时代都与当时宽松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营造自由探讨的学术环境。科学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出现争议不能用行政、司法和个人权威的手段来决定,也不能以少数服从多数的票决方式来解决。在科学探索阶段,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只有建立保护少数人言论自由的环境才有利于科学的发展。错误是科学研究的常态,应允许“思想市场”的存在,不同观点的交锋,更能激发思维的活力,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正确认识学术与政治的关系。人文社会科学除了考证、语言、逻辑等学科外,都会这样那样地涉及政治问题。尤其是政治学、党史党建、马克思主义等学科与政治的联系更为紧密。这些领域的创新肯定要涉及现行政治制度、党和国家的现行政策等重大问题,如何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新的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坚持正确的评价导向。学术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坚持理论创新必须坚持正确的评价导向。第一,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评价标准。应克服单纯量化评价的弊端,把是否发现新问题、挖掘新材料、采集新数据,是否提出新观点、采用新方法、构建新理论作为衡量科学研究质量高低的主要内容。第二,正确看待核心期刊的地位和作用。一个时期以来,我国核心期刊的使用被泛化,表现在专业技术人员评职称、定级别、研究生毕业等都必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致使期刊之间进行无序竞争,不利于学术事业的发展。第三,建立符合各学科特点的分类评价标准。对各个具体学科应有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标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应有切合实际的评价尺度。第四,发挥专家和同行在学术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应实行专家评审、匿名评审制度,加大对研究项目管理的力度。第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评审监督机制。应建立项目、奖励等评审结果公示制度,接受社会对评审结果的监督;建立学术评审申诉制度,加强对学术评价机构、评审专家的监督,建立评审专家的信誉制度。
创新发展须尊重省情、顺应发展新要求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 李政新
创新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灵魂,也是区域经济振兴的动力。面对“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我省需要结合省情实际,进一步深化对创新的认识,加快推进创新发展进程。
要把提升制造业竞争力放在创新的重要位置。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目前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我国正在积极谋求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长期以来,我省制造业大而不强,产品档次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存在自主创新能力弱、缺乏知名品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等问题,对此必须明确创新方向,在继续提升原有产业优势的同时,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特别是力争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型电力装备和新型农业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以及绿色生产等高端领域的突破,为中原崛起提供有力产业支撑。
要把增加研发型、技能型人才比重放在创新发展的重要位置。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都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去掌握。在整体人力资源结构中,可以划分成从事创新研发的人才、从事技能型劳动的人才和普通劳动者。创新研发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在整个人力资本结构中的比重越高,越能够营造持续发展和区域领先态势。长期以来,我省是人力资源大省而不是人力资本强省,很重要的原因是从事创新研发和从事技能型劳动的人才占比偏低。因此,我省要大力实施人才创新战略,在努力提高全体劳动者素质的前提下,大幅度增加我省人力资源构成中创新研发人才和增加技能型人才的比重,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模式,让人才的价值真正体现。
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放在创新发展的重要位置。近年来,我省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城镇化率有了较快提升,但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需要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如,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用地粗放低效;城乡利益不协调,城市之间分割现象严重等。对此,必须遵从城镇化发展规律,结合我省基本省情,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通过改革释放城镇化发展潜力。要打破行政体制的束缚,以综合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为依托,特别是依托我省日渐形成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空港和临空经济新优势,合理引导人口流动,统筹城乡和城市之间融合发展,科学规划建设城市群,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布局,保持我省城镇化进程持续健康推进。
■观点集萃
技术创新需要创新主体具有强烈的发展动力与活力,非公有制经济在这方面具有优势,因而创新驱动需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理论界特别是经济学界应当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上的正当性、合法性支撑。要从理论上说清楚民营企业家哪些财富是合理合法的,哪些是不合理不合法的,保护合理合法的,消除不合理不合法的,只有这样,民营企业家才能放心大胆生产经营,从而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省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王永苏
创新发展具有两大功能:一是通过不断地提高单一或者综合要素的生产率来抵消因为要素投入数量的增加而导致的单一要素或者全部要素报酬递减的趋势;二是通过生产要素的新组合来突破经济发展中由于要素或资源的短缺造成的瓶颈。它“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通过创新驱动引进新产品、采用新技术,开辟新的市场,控制原材料新的来源,实现一种工业的新组织。——省社科联副主席王喜成
发展理念的确立需要由思维创新来引导。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发展创新文化产业。要实现这一任务,就要从只在于解析、阐释、论证、模仿等文化自身的功能向其与其他问题关系中的反思和批判中去“引爆”未知领域的思维转向,释放文化认知产业的灵气和改造实践方式的行动潜能。由此,应该确立文化是核心竞争力的理念,确立文化在经济发展中能创造永久性财富的理念,确立文化是优化经济产业结构“软力量”的理念。——省委党校哲学部主任、教授丁素
企业能不能成为创新的主体,以及这个主体创新动能与作为的大小,是影响社会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的因素。发挥企业创新的主体作用,就要推动企业进行全面创新,包括企业制度创新、经营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特别是专利、知识产权等代表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尖端技术含量和产品的高级化,提升企业技术有机构成和资本有机构成。企业创新要科学规划,确立创新目标,明确重点攻克的难题,制定详尽的措施方案,加强创新人才、团队建设,重视创新经费的投入和应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郭军
目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生了智能制造、“互联网+”等新经济、新业态。中国未来快速增长的行业将放弃粗放的资本积累和低端人力投入,转而使用高端劳动力投入以及高科技投入。随着产业结构不断向价值链高端升级,社会分工细化,人们由低级的生存状态转向注重生命质量的多元化需求,资源要素在全球价值链体系内实现配置。——郑州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教授、博导李燕燕
创新发展对于旅游业来说,就是推动“旅游业+”发展。“旅游业+”主要体现在:旅游业与文化及文化创意产业融合,使文化旅游成为旅游的最高层次;旅游业与乡村、农业融合,形成都市生态观光农业和乡村休闲农业,打造旅游小镇和特色新型农村社区;旅游业与房地产业融合,使旅游地产成为旅游业和房地产业的新业态;旅游业与工业融合,大力发展工业旅游、旅游工业。——郑州大学旅游学院院长、教授、博导杜书云
制度创新是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杠杆和保障。结合河南实际,在制度创新方面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围绕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三个平台,在制度创新方面做文章,充分发挥先行先试的优势。第二,围绕新型城镇化,在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做好创新工作,加快推进河南城镇化进程。第三,围绕河南社会经济发展,在简政放权、优质高效方面做文章,保证河南在改革开放、吸引人才、入驻项目方面取得更大进展。——新乡医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刘荣增
对农地制度的改革创新是我们应关注的重要课题。我国农地制度被简括为“长久不变”、“土地确权”、“土地流转”,这是被国家机构建构的正式制度。但是,制度执行中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个体会取舍被建构的制度,转换成被乡村社会执行的制度。我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应充分考虑区域分异、农户分化,给予土地流转制度达成共识所需要的时间;逐步引导我国乡村社会从“利益做标准去选择规则”转向“民主下力量均衡博弈形成规则”;注重制度的供给,更要注重制度的实施与绩效。——河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博士杨玉珍
创新的核心是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制度创新的主体是政府。当以制度为代表的生产关系难以适应以科技为代表的生产力的发展时,制度变迁成为必然,制度创新必然发生。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都非常重要,科技创新带来“获取潜在利润”的可能性,制度创新则维护科技创新主体的利益和提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产业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后李金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