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四张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基础。当下,产业结构问题是影响全国乃至全球经济走势的重大经济课题,就我省而言,目前GDP总量位居全国第五,人均GDP突破6000美元,正站在经济强省的新起点上,但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依然存在。为全面落实省十次党代会打好“四张牌”精神,推进我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步伐,6月23日,省社科联组织召开“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研讨会”,集思广益,建言献策。本报现将会议发言主要观点整理摘发,以期对我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起到推动作用。
依靠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经营
□信阳农林学院党委副书记刘光生
自从加入WTO,我国农业与国际市场的关联度日益紧密,如何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增强我国农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问题。
发挥科技创新作用。要将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使农林牧副渔等各业的物质生产与管理方式都建立在自然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上。要加大成套农业技术推广力度,加强农业科技的转化力度,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园(片、带)的作用,及时推广农业新科技,抓好种子优化工程、技术更新工程、创新品牌工程、绿色食品工程等。
政府职能准确定位。政府应转变战略,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过渡。在过渡时期,农业结构调整仍需政府的行政推动和引导,但政府应从管制变成服务,为农村和农民提供充分的市场信息和营销服务。各级政府应从各地资源的禀赋条件出发,帮助农民以市场为中心淘汰低劣产品,推广优质产品,拉动产业链条,实现多层次增值,并在财政、资金、流通、土地使用权转移等方面提供政策、资金、技术等支持。
坚持市场导向。农业结构调整不能只靠政府的推动,而应靠市场取向的利益驱动。农业结构调整必须瞄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需求,加大对优质、高效、有特色农产品的开发力度,发展和完善我国多层次市场体系,建立一个有利于商品、资金、技术、人才合理流动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同时,要加强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市场预警系统,对农产品供求状况进行调控。
强化农业中介组织作用。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现代组织形式,通过农业产业化形成的“龙头”企业与农户生产经营联接,可以促进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农产品基地发展,形成各种有特色农产品的产业。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多种组织形式,使分散经营的农户提高组织化程度,与市场有效联接。政府应在政策上大力培育大型农业企业,帮助龙头企业建立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
以创新驱动提升产业竞争力
□河南工业大学科研处副处长、教授孙中叶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打好“四张牌”的基础,是塑造河南竞争新优势的需要。目前我省处于产业结构转型的关键期,亟须通过产业素质提升和体制机制创新弥补制约我省产业发展的短板。
突出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围绕我省着力发展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运用研发补助、股权投资、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培育一批具有先进技术水平、引领行业发展的创新龙头企业。联合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在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多元化投资、多样化模式、市场化运作、产学研用金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积极构建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全面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同时,吸收更多企业参与研究制定技术创新规划、计划、政策和标准,推动企业成为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的主体。
构建完整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链条。打破长期以来的“产学研”科技成果转化思路,构建“官产学研用”五个支撑元素的全新框架。优先选择“四个强省”建设的优势产业链,以重大技术、终端产品或产业集群为指引,进行囊括上中下游及服务配套的全产业链条设计,重点突出骨干企业的壮大、重大产品的研发、关键技术的突破等,推动优势资源向产业链集聚。
以新业态打造转型升级新引擎。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催化剂、加速器的作用,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运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推动产品、业态和模式创新,实现产业由生产制造向服务制造转型、经济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重点培育电子商务、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新兴高技术服务业态,带动社会分工模式、生产组织模式、管理模式创新。
推进国内外开放合作。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支持矿山装备、农机装备等龙头企业“走出去”,通过海外并购重组,提升企业技术、研发、品牌的国际化水平。支持水泥、化工、电解铝等传统行业龙头企业开展国际合作,建设境外生产加工基地和产业园区。
注重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工业处处长、研究员刘殿敏
优化经济结构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政府以行政手段来配置资源,另一种是以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来配置资源。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由于基础性改革推进不到位、效率提不上去,于是政府就用行政命令下指标,这样就难免出现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更多地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纠正资源的误配,提高使用效率。
健全市场机制。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按照产业发展规律和市场需求,自主选择技术路线和发展方向,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政府要更多地把工作重点转到创造良好环境、提供优质服务、维护社会公平上来,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
加快调整升级。瞄准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四化”目标,淘汰低效、落后、过剩产能,促使产品结构适应市场需求。加快开发投产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知名品牌、较高附加值、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着力推进生产、产品、消费绿色化,形成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循环可利用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引导企业加快应用数字化技术和智能智造装备,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融合,加快形成一批全链条、高效率的产业新形态。
深化国企改革。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管资本为主,推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优化配置,使国有资产监管职能从“管人、管事、管权”向“管资本”转变。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民间资本通过出资入股、收购股权、认购可转债、股权置换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或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增资扩股以及企业经营管理,形成资本融合、混合所有、产权多元的格局。
实施创新驱动。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加快构建企业主导的创新机制,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
推进“放管服”改革。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要求,通过持续推进简政放权,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建立审批清单,优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营造良好的发展软环境。
以大数据与工业互联推动智能制造
□省发改委产业研究所所长、高级经济师许贵舫
智能制造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融合发展的新型生产模式,是未来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趋势。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结合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总体部署,以大数据与工业互联网融合推动智能制造发展,是我省制造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
构筑工业互联网基础。工业互联网主要基于互联网技术,推动制造业的硬件、软件、数据流实现智能交互,并形成“智能决策”,进而优化生产工艺、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工业互联网是智能制造的基础支撑。河南必须加快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导电信运营商对现有公用电信网升级改造,同时鼓励和支持制造业骨干企业利用光通信、工业无线、工业以太网等技术改造工业现场网络,在工厂内形成网络联通、数据互通、业务打通的生产新环境。
推进制造业大数据创新应用。大数据是智能制造的核心关键,智能制造正是通过对用户和工厂数据的挖掘分析及创新应用,实现产业链和价值链优化提升。河南应重点选择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领域,以及冶金、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领域,加快推进工业大数据平台建设,积极开展基于大数据的生产工艺和流程优化、个性化定制、故障预测、质量诊断、远程维护等网络化智能化服务。
加快企业智能化改造。重点引导企业实施“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加快应用数字化技术和智能制造装备,推进生产智能化和产品智能化,全面提高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提升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努力建设一批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
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未来一个时期,以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的新动能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在智能制造领域,河南应顺时而谋,重点在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工业云平台、众包众创等方面开展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试点示范。积极开展服务型制造试点示范,推动制造企业从以加工组装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型,拓展制造业企业价值增值空间。
以提升质量效益促转型升级
□省社科院经济所所长、研究员完世伟
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打好“四张牌”的重要基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破解产业结构深层次矛盾、建设经济强省的必然选择。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产业优化升级的主战场。要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河南行动,以创新驱动、开放带动和智能制造为主线,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融合发展,壮大装备制造、食品制造、新型材料制造、电子制造、汽车制造等主导产业,提升冶金、建材、化工、轻纺等传统产业,培育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和新能源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推动河南制造向河南创造、河南速度向河南质量、河南产品向河南品牌转变。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产业优化升级的重点。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信息服务、研发设计等产业,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着力培育科技服务、商务服务、会展服务、服务外包、居民家庭服务等新兴产业,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广泛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创新生产服务模式,积极发展平台经济、众包经济、创客经济、跨界经济、分享经济,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保障。要突出调结构、提品质、促融合、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优化农业生产的品种结构,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建立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互联互通的信息平台。把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休闲旅游融合起来发展,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扩大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促进粮食加工转化,消化粮食库存。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开展社会化服务等,提升农业综合效益。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
推动服务业向优质高端迈进
□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郑祖玄
过去几年,河南城镇化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劳动力向郑州集聚,二是劳动力向县级城市(县城)集聚,而除郑州之外,各个地级市市区的人口集聚速度慢于上述两者。出现这种分层流动的情况,是因为河南制造业更多地分布在各个县域的开发区,而服务业集中的大城市中仅有郑州具有足够大的规模优势,因而产生了对从事服务业劳动者的强大吸引力。
以郑州为中心的郑州大都市区在未来将是周边地区人口集聚的中心,建设郑州大都市区,就要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例,实现产业结构向偏重于第三产业的方向升级。同时,郑州大都市区将会是未来河南人均收入增长和消费升级最快的地区,消费升级意味着未来质优价高的高端产品和创新性产品将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这就要求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增长。
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并非排斥制造业。2005年之后直到现在,河南第二产业一直保持着超过50%占比的趋势,但河南工业一直未能有效地延长产业链,中高端产业、高端消费品工业发展依然存在着短板,这就造成外包研发、供应链金融、管理咨询、品牌与广告等诸多服务业市场难以创造。未来河南产业结构升级应当包括进一步向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制造业发展,而不仅仅是发展第三产业。
另一方面,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步伐在加快,河南也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因为贸易和投资被具有比较成本优势的要素价格所驱动,产业总是首先在市场规模较大、消费能力较高的地区集聚,直至新兴市场具有较大的需求能力,才会跳转到新兴市场,因此集聚——转移——重新集聚是产业转移的根本特征。河南推动产业升级要立足省情,在制造业内升级,谋求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消费品工业相关联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升级,同时需要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观点集萃
做强临空经济
政府部门要加快制定临空经济发展策略,加强土地规划、交通规划、财政税收等部门的管理。以航空经济引领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追求产品在物理特征上轻、薄、短、小,在技术特征上高、精、尖、特、优,物流具有效率性,在资源整合与产品销售上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提升临空经济发展层次,注重航空制造业与航空运输服务业、航空物流业、高新产品制造业、国际商务会展业、康体娱乐休闲业等五大产业的培育。——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李金铠
以新经济融合带动
推动电子商务、跨境E贸易、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做大做优,尤其要完善综合性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推动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等传统产业重塑创新体系,重构商业模式。大力推动“互联网+”的运用,真正将互联网技术嵌入产业发展的研发、生产、管理、营销、服务等产业链、产品链、服务链的各环节,推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带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升级,促进高成长服务业提质增效。——省社科院科研处处长、研究员王玲杰
促进集群化发展
与发达地区相比,我省大部分产业集群发展不够成熟,专业分工和协作水平不高,上下游和外围服务企业之间配套不紧密,集聚效应不优。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产业发展载体建设,强化地方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提高对集群的发展带动能力。同时,基于专业分工与协作,扶持发展中小微企业,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完善产业链条,推动集群产品制造链与流通链、生产生活服务链高效整合及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 ——省委党校决策咨询部主任、教授李剑力
注重先进要素培育
要素的培育本质上是建设吸引先进要素的平台,人才和资金是最重要的两大要素,而企业家是随人才和资金流动的,因此要建立吸引人才、吸引资金的平台。这个平台从根本上讲就是制度体系建设。就人才而言,要创新人才的发现机制、流动机制、管理机制、培育机制等;就资金而言,要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进注册制改革,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以技术股权和知识股权交易、新三板区域中心建设等方式,建立健全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李恒
三产融合互动
以产业融合为主线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要求在促进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努力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收益,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这一理论包括高新技术的渗透融合、产业间的延伸融合、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其机理就是通过实现产业间难舍难分的有机融合、促进传统产业创新、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等四个主要路径,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河南工业大学经贸学院副院长、教授李铜山
构建现代服务体系
树立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思维,不单纯以引进单个企业为目的,而是以“环圈”产业链的视角去思考产业发展。做成技术、产品、商业和数据的“全栈”,进而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创新、融合、集聚、优化发展步伐,最终全面构建以研发设计、现代物流、仓储、信息数据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体系。 ——郑州大学学报主编、教授李燕燕
促进提质转型
产业优化升级,不仅要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强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和标准化建设,更要升级自主创新体系。以支持和发展本地特色产业集群为主,产业主体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具有集聚优势、高集聚度的产业集聚区。要积极吸引外来企业嵌入,并主动嵌入到全球价值链中,实施双向嵌入,以开放促发展。——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院长、教授郑秀峰
引入国际一流团队
产业升级要取得重大突破,需要依托企业、对照重点发展的产业引入国际一流的团队,集中资金资源为一流团队提供最好的支持,在重点产业实现技术突破。可以围绕主导产业,从省级层面谋划一批具体项目,由省级领导亲自推动、引进和培育国家一流的引领型、实用型创新团队,给予最优惠的政策。同时,要加强产学研合作,企业和研究机构、研究人员搞合作创新、协作创新。——省委党校经管教研部教授宋伟
培育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就河南而言,科技创新最紧迫的任务是培育和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目前河南科技创新资源分散,难以形成创新合力,因此必须抓住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契机,通过全面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河南的科技创新资源,形成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动力。 ——河南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张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