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上午,河南省社科界“加快构筑全国重要文化高地”理论研讨会在河南省社科联召开,与会专家围绕河南省如何加快构筑全国重要文化高地,开展深入交流研讨,为传承创新中原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言献策。
河南省文联党组书记、研究员王守国指出,文化高地建设,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需要一个个文化项目来支撑。以出版业为例,河南省先后打造了华夏文明网络传播平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验传播研发基地、数字出版基地、电商物流基地“一平台三基地”等,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河南省戏曲、杂技、书法、美术、文学、曲艺、摄影等文化事业基础较好,也应该发力,为文化高地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袁凯声认为,文化高地应是集思想精神高地、文化传承创新高地、文化开放融合高地、文化产业事业高地、文化影响力高地为一体,要从中原传统文化中汲取资源,同时吸收其他地域乃至全世界先进文明,打造中原文化品牌,把厚重的文化资源转化为体现思想精神高地、符合时代精神的文化产品,不断扩大中原文化影响力。
郑州师范学院院长、教授孙先科指出,在对文化的理解上,人们普遍存在着重物质文化轻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厚古薄今等不良倾向。文化高地建设,要做好立法和制度安排,保护文化遗迹;在重视大型综合性文化设施建设的同时,也要重视小型专门化的文化设施,构筑丰富多样的文化景观;要营造文化共建共有共享的社会氛围,让文化保护深入人心;要将文化产品、文化景观进行有声化、图像化、数字化地保存和传播。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教授赵传海呼吁,要“多一点为文化而文化的理念”。文化建设要突出文化的自身价值,避免过分浸染经济色彩、沦为经济发展的工具和附庸。文化建设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让其文化价值经得起历史检验。文化高地建设要强化文化本位建设,打造河南文化符号,弘扬河南文化精神,坚持河南文化标准,丰富河南文化生活。“倡导为文化而文化,并不是反对文化创造价值,也不反对发展文化产业,只是提醒别忘记文化的真正使命。”
河南省社科联副主席、研究员王喜成认为,文化高地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坚持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目的,与河南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相衔接,覆盖文化工程、文化品牌、文化人才、文化产品、学科建设、场馆建设等内容,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谋划、统筹推进。
郑州大学教授辛世俊以“文化自信与文化高地建设”为题发言,他指出,文化自信为文化高地建设提供根本遵循。文化自信是文化高地建设的思想前提,没有文化自信,就没有必要建设文化高地;文化自信规定文化高地建设的主要内容,包含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内涵;文化自信凸显文化高地建设的价值取向,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和基础地位。反过来,文化高地建设也更加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
河南省社科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新斌指出,区域文化品牌形成在于优秀传统文化,区域文化精神塑造在于优秀传统文化,区域文化产业内容在优秀传统文化,区域文化产业打造也在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高地建设要坚持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郑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汪振军在建设路径方面提出五大工程,分别是中原思想文化研究建设工程、中原村落文化保护与建设工程、中原节日文化弘扬与振兴工程、中原文化产业生产与再造工程、中原文化人才培养与推介工程。他指出,文化高地建设的核心是,守其恒,通其变。要对传统文化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注重中原文化的当代化、生活化、创意化和品牌化。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闵祥鹏建议,数字化是文化高地建设的重要引擎,要加快数字文化资源平台的开发、虚拟场景的产业化开发、文创品与衍生品开发。以数字技术为引导,将实物保护与虚拟建设相结合,推动文化资源保护与产业化开发相分离;以数字产业为主线,将自主创业与产业链开发相结合,实施文创高端化、国际化战略,做强做大河南文化产业;以政府引导为主轴,将扶持政策与资本引入相结合,摆脱依靠政府补贴或者企业投入的旧有模式,形成依靠数字衍生品及其相关服务为盈利点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