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煤资源既成就了平顶山的辉煌,也一度带来“资源陷阱”的困扰。如何高质量转型发展成为平顶山的历史性课题。课题组紧紧围绕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这一主题,总结过去平顶山作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成就,深刻分析当前平顶山转型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并针对性提出未来走好高质量转型发展之路的对策和建议。
一、平顶山转型发展的成就
在新发展格局下,平顶山在解答资源型城市转型这道关键命题过程中,坚持以转型为纲,实现了三个转变,走出了一条资源型城市高质量转型的新路。
一是由老工业基地向中国新材料基地转变。近年,平顶山聚力调结构、促转型,构建了“一主两优四新多支撑”现代产业体系,产业发展由“一煤独大”变为“多业并进”。平顶山形成尼龙新材料为核心主导产业的全球最完整大尼龙产业链,被命名为“中国尼龙城”。太阳能光伏硅刃料产能世界第一,工程塑料产能亚洲第一,超高功率石墨电极产能全国第一,已在我国新材料版图中占据重要位置;特钢不锈钢和电气装备制造两大优势产业巩固壮大,成为全国重要的特宽厚钢板研发制造基地,1000千伏超高压电器市场占有率在40%以上;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储能、数字经济四大新兴产业强势跃升,平顶山已在我国新材料版图中占据重要位置。
二是由过度依赖资源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近几年,平顶山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摆脱恋煤情结和资源依赖,依靠创新壮大动能、蓄势赋能,实现弯道超车。目前,各类创新平台达到732家,其中省级以上278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分别达506家、218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31.7%。创新药物阿兹夫定成为首个国产新冠口服药,己二腈、对位芳纶等一批“卡脖子”技术获得突破,高压输变电、8N超高纯铜提纯等关键技术世界领先,“高校院所+技术平台+产业基地”模式全国推广,创新引领的转型之路越走越宽广。
三是由交通节点城市向综合交通枢纽转变。近年,平顶山在交通建设上着眼长远谋划布局,内畅外联协同发力,坚决补齐短板,推动优势再造。一方面对内织密交通网、畅通微循环,平宝、平郏、平叶等快速通道建成通车,形成“两环九放射”快捷路网;另一方面对外打通大“动脉”、提升通达力,郑万高铁开通让平顶山迈入“高铁时代”。平漯周、呼南两条高铁有序推进,孟平铁路复线、周南高速、尧栾高速、汝登高速通车,沙河即将复航通江达海,鲁山机场和焦唐、焦平、叶鲁3条高速陆续实施,平顶山将成为河南省为数不多拥有“公铁水空”综合交通网的城市,为发展枢纽经济创造绝佳条件。
二、平顶山高质量转型发展存在的问题
河南省“十大战略”背景下,平顶山“壮大新动能、奋进百强市”的一系列创新实践成果显著,但平顶山市在转型过程中尚有一些细化问题仍需要持续关注。
一是路径依赖亟须加力突破。在长期发展中,一煤独大、国企独大现象较为突出,民营经济发展不活跃,对GDP贡献率不高,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长期保持在58%—60%,低于全省65%以上的平均水平。产业发展上局限于原有的发展观念、技术轨道和制度体系,阻碍接续替代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一些干部“想资源、盼资源,离了资源没法干”,一些企业家热衷于“开矿挖山挣快钱”,整个社会开放意识、化解市场风险能力不强。
二是创新活力尚未充分释放。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近年,创新对平顶山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日渐凸显,但创新整体实力不强、活力不足、引领带动能力不够的基本面没有根本改变。比如,创新主体数量偏少偏弱,郑州市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092家,洛阳市有899家,平顶山市仅有218家,这与打造郑洛平“新三角”的目标要求还不相符。
三是营商环境难题凸显。良好的营商环境不仅是市场主体应对外部冲击挑战、巩固经济恢复发展的基础,而且对于长远孕育更多新动能、激发更多新活力具有重要的催化作用。平顶山市整体营商环境在每年河南省营商环境评价中排名靠后,与先进地区特别是郑州和洛阳存在不小差距。这也是造成高端技术人才相对缺乏、人才外流现象突出和约束招商引资、吸引高端项目落户的瓶颈因素。
四是县域经济整体实力偏弱。全市县域面积7425.2平方公里、占全市94.2%,人口376.4万、占全市常住人口75.5%,但是县域经济整体块头不够大,500亿级的仅有汝州市1个;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亿元以上的有汝州市和宝丰县2个。从省内对比看,根据省社科院发布的2017—2019年全省104个县(市)经济发展质量总体评价结果,汝州市位列第18位、舞钢市位列第36位、宝丰县位列第42位、郏县位列第83位、鲁山县位列第85位、叶县位列第96位,强县少、规模小、县域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依然存在。
三、平顶山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鹰城的过程中,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全方位、深层次推进高质量转型发展。
一是突出延链建群,做强主导产业。产业发展上向“质”向“优”,产业升级上向“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着力筑牢“一主两优四新多支撑”的多元现代化的产业体系。优势产业上着力夯实“三大支柱”,即尼龙新材料、特钢不锈钢、电气装备制造。尼龙新材料重点是推动中国尼龙城向全域拓展,进一步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夯实行业领先地位;特钢不锈钢、电气装备制造重点是抓好特钢加工特种装备制造、电气装备、高低压电气3个专业园建设,持续扩大产业规模。新兴产业着力发展“四大领域”,即生物医药、新能源储能、高端装备制造、数字经济,可以借鉴合肥经验,抓紧制订行动计划,出台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尽快编制重点产业发展全景图,设立新兴产业基金,集中精力引进一批新型领军企业、品牌产品、核心技术、重点团队,构建起新兴产业的“四梁八柱”。
二是突出主体培育,建好创新体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加强资源能源开采利用等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的研发攻关,提升行业创新发展水平。加快5G、云计算、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新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大力促进科技创新生态建设,营造更加开放、公平、灵活的创新创业环境,引进和培养一批创新型技能型人才和团队,补齐转型发展的技术和人才短板。
三是突出项目支撑,扩大有效投资。树牢项目为王导向,推进项目建设。围绕中国尼龙城建设,着重抓好年产5万吨己二腈、尼龙织造产业园、37万吨双酚A、神马股份退城进园等重点项目;围绕新型能源城建设,着重抓好2×66万千瓦热电、鲁山抽水蓄能电站等重点项目;围绕文旅康养城建设,着重抓好尧山文化旅游生态综合体、楚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白龟湖旅游度假区等重点项目建设;围绕绿色食品城建设,着重抓好汝州生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郏县雪花红牛养殖、舞钢鸽业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围绕高新技术产业,着重抓好蔚源生物医药中间体、恒海智能电网设备制造等重点项目。
四是突出便民助企,创优营商环境。用好改革关键一招,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健全守信践诺机制,持续创优生态环境、人文环境、营商环境、法治环境,以宜居宜业宜创新的良好环境,让近者悦、远者来,更好吸引留住人才、集聚创新资源,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优化市场信用环境,对企业实施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措施,引导鼓励企业诚信经营。
(课题组主持人:薛改辉 课题组成员:陈 满 岳泽楠 乔东丽 马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