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如何让龙都濮阳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

  濮阳市社科联课题组2024-01-2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濮阳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史学界公认的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还是中国姓氏的重要起源地,有“颛顼遗都”“帝舜故里”之称,被中国古都学会命名为“中华帝都”。近年,濮阳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不断激发文化的创新创造活力,提升文化自信,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实现华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不断扩大濮阳历史文化名城的知名度。

  一、濮阳历史文化遗产的特征

  濮阳市,位于河南省东北部,黄河下游,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全市总面积为4188平方公里,下辖濮阳县、清丰县、南乐县、台前县、范县5县及华龙区1个行政区,常住人口377万人。濮阳历史文化悠久,底蕴丰厚,有许多优势的文化资源,举凡颛顼都帝丘、仓颉造书契、虞舜生姚墟、孔子居卫国、卫郑新声、城濮之战、澶渊之盟、清丰至孝等,不胜枚举。濮阳市1995年被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命名为“中华龙乡”,2004年被国务院依法确定为国家文化名城,2012年被中国古都学会命名为“中华帝都”。

  (一)历史悠久,价值极高

  1987年,在濮阳西水坡发掘出三组仰韶文化时期的蚌塑龙虎图墓葬,测定年代距今6400年左右。蚌塑龙被考古界公认为“中华第一龙”,濮阳由此成为中华龙文化的发源地。濮阳蚌塑龙出土于仰韶文化考古遗存中,和中国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大体相当。三皇五帝和龙都有关系,如伏羲“蛇身人首”“以龙纪,故以龙师而龙名”,炎帝母“感神龙而生炎帝”,黄帝为“黄龙体”,骑龙飞升,颛顼“乘龙而至四海”,等等,都表明先民对龙的崇拜。蚌塑龙的墓主虽然众说纷纭,但能够享有如此隆重的礼仪,应是部落首领级人物。濮阳蚌塑龙对于探寻中华文明起源意义重大。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邹衡看过濮阳西水坡考古发掘后,激动地写下:“华夏文明,渊源有自,龙虎俱在,铁证如山!”中国考古学泰斗苏秉琦称之为“中原地区最早的‘艺术神器’”。濮阳“中华第一龙”是源远流长的中华龙文化的滥觞。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张忠培说:“在濮阳为故宫7万条龙找到了祖先,这祖先就是‘中华第一龙’。”

  (二)特色鲜明,底蕴深厚

  濮阳历史文化具有典型的中原传统文化特色,折射着中原地区文化的文化传承和人文理念,是反映特定时期和特定区域人们的经济、社会、文化的有力见证,可以说,积淀深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治文化的积淀。漫长的古代社会,曾有多个政权在此建都。每一个政权建都后,都要颁布法律,制定政策,形成制度,从而形成厚重的政治文化。

  第二,思想文化的积淀。濮阳历史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历史发展中,思想理论文化的积淀更是非常深厚。易学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儒、法、兵、佛等各种思想理论文化,无不在中原创始或发展。

  第三,科技文化的积淀。唐代著名的天文历法家僧一行是濮阳市南乐县人。近现代濮阳又有石油地质学家孙建初等科技名人。

  第四,艺术文化的积淀。漫漫历史长河中,濮阳出现过元杂剧作家宫天挺、以赋诗绘画著称的良吏郑板桥、梨园名秀孙藻、大弦戏红生党复修、大平调仰脖红脸翠德贵等。

  二、濮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在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同时,要优先保护好原汁原味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也是工作的总基调,从近些年的情况来看,濮阳市的一些历史文化遗产因为得不到及时的保护,已经逐渐在流失。

  (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不健全

  尽管濮阳市积极推进《濮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编制和申报,这个《规划》听取了国内众多专家的意见,也听取了规划编制单位的汇报,但是目前还没有正式印发。而且文物保护规划建设也不完善,有些部门在编制本行业建设发展规划过程中,没有征求文物部门的意见,造成规划实施过程中对文物遗迹的破坏。

  (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资金不足

  众所周知,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是需要足够的资金予以支持的。据统计,国内很多历史文化遗产因为没有专项资金的支持保护正处于自然消亡状态,逐渐泯灭于历史长河中。目前中央陆续对国家级项目发放保护资金,但是省、市、县没有建立相应的资金投入机制,使得一些缺乏市场开发潜力的传统文化,因经费不足而面临消亡。因此,急需加大对历史文物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的资金支持,确保濮阳市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利用,不断提升历史文化名城的影响力。

  (四)缺乏历史文化遗产的专业性人才队伍

  专业人才是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生力军,但文化遗产保护人才不足一直是制约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短板。现在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无论是地上的还是地下的,无论是可移动的还是不可移动的,都迫切需要专业化的、高质量的保护。这离不开大量的专门保护知识、保护技术和保护人才。这更加需要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队伍。

  三、新时期加强濮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及其再利用的有效策略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一是积极运用电台、报纸、电视台、网络等媒体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任务和作用,使社会各界深刻认识到历史文化遗产对于城市的特殊意义。二是鼓励社会各界踊跃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举办濮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通过宣传,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濮阳市民了解名城、认识名城、热爱名城、保护名城、建设名城、与名城休戚相关和荣辱与共。重要路口、街口,我们都要树立醒目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文物资源的标志。

  (二)完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及再利用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制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定和办法。二是建立健全历史文物再利用机制。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不仅能够产生重大的社会效益,对精神文明建设也发挥重大作用,同时也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我们在做好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同时,还要更多地做到历史文化资源的再利用,打响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共同发展。

  (三)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

  一是积极争取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文物保护专项资金。二是濮阳市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安排保护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用于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物保护修缮工作。三是拓宽资金筹集渠道,鼓励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

  (四)加强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培养兼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开发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对濮阳市文物部门的相关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指导,让其充分掌握当前新时代背景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相关知识,增强自身的知识储备量。二是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培养。专业的院校具备专业的能力,濮阳市可以指定文物工作相关人才进高校进行进修学习,学成之后再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

  (五)突出特色,打造历史文化品牌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无形资产,而历史文化遗址、遗迹等文化遗产更是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底蕴。从长远来看,其价值不可估量。与此同时,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性使得其在城市文化中的地位更是难以撼动。对此,濮阳市应该进一步强化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再利用,突出地区的特色文化资源,倾力打造属于濮阳的历史文化产品品牌,进而带动整个文化产业的共同繁荣发展。

  (课题组主持人:董玉清 课题组成员:赵 红 司广辉 王 楠 段玉琬 武赛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