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地区以山地丘陵地形为主,农业生产基础条件相对较差,不利于开展大规模机械化农业生产,但借助于山地丘陵地形的有利条件,解决相关问题,通过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走出了一条引领乡村振兴工作有效开展的特色之路。
一、三门峡地区优势产业发展情况
(一)优势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壮大
一是以产业化促进发展水平提高。豫西地区结合自身发展优势,从陕州区的大田蔬菜、卢氏县的食用菌、灵宝市的水果业以及渑池县的旅游业等多方面打造农业产业,并通过建设农产品质量检测、绿色食品认证等方面,促进乡村农业产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是用带头人引领发展质量提升。以灵宝昌盛食用菌等合作社和公司为龙头的产业发展,不仅通过自身的发展起到示范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土地流转、技术更新、合作发展等多方面,带动一定区域范围的群众发展相关产业。
三是让合作社带动群众增产增收。通过相关合作社的构建,特别是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发展,形成了“党支部+合作社+经济能人+技术能手+普通群众”的乡村发展思路;通过聘请国家级专家团队,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建立国家食用菌改良中心中原香菇良种繁育基地,带动群众发展优势产业。
(二)提高农业技术水平,支持优势产业发展
一是农业技术培训加速开展。三门峡市农业局积极开展农技下乡培训工作,通过农业科技工作者到村为群众传授农业技术,有效提高了群众的农业种植、管理和销售技能。
二是农民技术水平加速提高。以思瑞达农业技术员、省人大代表樊秋红为代表的一批农技员,深入田间地头当中,手把手传授技术技能,及时掌握并解决蔬菜种植过程中的问题。
三是专业服务团队加速发展。通过专业团队,实现无人机飞防、机械化种植等一体化作业,极大减少农民体力劳作、提升精耕细作水平,更通过专业视频团队,对农产品生产、销售等全过程进行发布,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购买到农产品。
(三)农民收入比重不断扩大
一是经济类作物占比扩大。豫西地区粮食种植条件有限、农民收入较低,通过大力推广蔬菜种植和林果种植,新建设蔬菜大棚,发展高质量大田蔬菜,种植优质高产的苹果等林果,发展具有区域代表的花椒、中药材等产业。
二是务工性收入增长较快。通过积极开展技能培训和务工知识宣传,动员和组织青壮年劳力走出家门外出务工,外出务工人员由占比不到2%提高到15%,务工收入也从12%提升到52%,外出务工人员一般每月超过4000元,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途径。
三是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通过利用好相关政策体系,发挥好党支部引领作用,不断激发村集体在乡村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让村集体经济实现零的突破,并制定五星支部创建标准,逐步让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0万元的目标。
二、优势产业发展中的困难和疑问
(一)现代农业发展不均衡
一是存在区域间的不均衡。从各个村的不同情况来看,有的村利用山区地理条件,让环境成为产业的一部分;有的村利用文化旅游资源条件,形成以旅游服务业为基础的全产业链新型农业;有的村利用文化名人效应,形成网红文化产业园区。
二是存在群众间的不均衡。个别发展带头人的发展理念、发展欲望和发展能力较强,能运用先进技术、机械化手段和资本化运作,个别群众不能接受和运用先进技术种植和管理,造成农业收入较低。
三是新技术掌握不均衡。有部分农民通过技术培训、能人带动和自学,掌握了一定的农业种植技术,收入显著提高,但有一部分农民“不愿学、学不好”的理念依然存在,严重影响农业现代化的推广。
(二)企业带动不够
一是带动力度广度不够。在技术、品种、服务等方面的带动力度方面,龙头企业往往主要注重企业自身的效益,对带动群众关注较少、力度不大。
二是带动人员不足。群众利用农闲时间开展务工,所能接触的技术性劳作较少,多为体力型劳动,更因参与人员较少,对群众的带动作用还有发挥空间。
三是带动产业产值不高。因相关群众属于季节性打工和农忙时间穿插务工,缺乏合同制用工手续,农闲务工收入不到1.2万元,与常年在外打工有较大差距。
(三)农民思想还需进一步转变
一是传统观念禁锢农业发展提高。传统观念造成农民个人在分散的、小块的土地上耕种,但这种观念严重制约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不仅其个人的收入得不到有效提高,甚至还影响整体农业现代化发展。
二是不良习惯阻碍农业提质发展。目前在农村劳作的主力是40岁以上年龄阶段的群众,形成了其个人独有的劳作习惯、技术能力和行事标准,成为推广新技术的障碍。
三是接受程度差影响农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在农村参与劳作的群众,接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较少,外出所见所闻不多,对于新事物、新技术、新产业等认识较为缺乏,在接受程度上存在一定难度。
三、关于优势产业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基层阵地建设
一是加强基层党的建设。要选好配齐配强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积极发展有知识、懂管理、具有科技头脑的年轻人加入党组织,让党员干部成为乡村带头人,真正让党员动起来,群众跟上来。
二是吸引优秀人才返乡。进一步制定相关吸引人才回乡发展政策,利用新乡贤自身的各种优势,协助引进或者投资开发新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引领家乡走向振兴。
三是深入提升乡风文明。进一步提升乡风文明,就要通过建阵地、树标杆、传美德,开展精神文明宣传教育活动,用身边人、身边事、身边情,来感染群众、引导群众、发动群众,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群众中形成风气。
(二)持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一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豫西山区受水利条件限制,粮食作物很难有更大的突破,应因地制宜,宜果则果、宜牧则牧、宜苗则苗,个别水利条件好的地方,也可以发展优质蔬菜种植。
二是推广茬次种植经验。要向有限的土地面积要效益,不断拓展土地的耕种空间、耕种时间和耕种能力,促进林下经济发展。
三是提高优质产品面积。做好绿色食品申报工作,形成生态循环的有机食品生产模式,形成品质化竞争,建好寺河山等区域性农产品品牌,形成高质量“三品一标”品牌。
(三)努力扶持农业合作发展
一是支持农民合作社快速发展。要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集体经济组织和合作组织的纽带作用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补充作用,促进农民合作组织向规范化、专业化快速发展,带动广大农民增收致富。
二是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发展。要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在农业生产中的领头雁作用,支持如二仙坡等农业企业发展,使之成为群众联系市场、开展生产的重要纽带。
三是做好区域农业产业提质发展。紧紧围绕消费市场特点,把握住群众对菜篮子、果盘子的需求,在不断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同时,抓好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努力提升农产品的生产力和农民种植效益。
(四)大力开展农民技能培训
一是开展培训阵地建设。需要选好具有代表意义的中心村,建好基层培训阵地,方便集中群众开展技术培训,让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同步开展,使群众学懂弄通技术要领。
二是找准培训需求方向。需要结合区域特色和群众特点,以林果业、食用菌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产业的培训工作,并结合不同群众的需求,开展有层次的培训。
三是选好培训技师队伍。要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构建技师培训队伍。不仅要把原有的基层技术人员队伍的作用发挥好,也应从企业技术人员中选拔教学力量,用他们最直接最实际的经验来培训新型职业农民。
(课题组主持人:杜鹏举 课题组成员:张广杰 李文一 赵晓格 宋方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