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鼓励信阳等地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信阳“1335”工作布局中明确信阳发展三大定位,其中提出,信阳要建设“长三角产业协同创新区”,做到交通联通、产业贯通、创新融通、要素协同,主动融入长三角发展,积极合作、互利共赢。
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基本情况
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面积35.8万平方公里。长三角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创新能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按照《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要求,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紧扣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战略定位,不断增强长三角地区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长三角是引领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经济总量约占全国1/4.全员劳动生产率位居全国前列。长三角科技创新优势明显,科教资源丰富,区域创新能力强,年研发经费支出和有效发明专利数均占全国1/3左右,科创产业融合紧密。
二、信阳融入长三角产业协同创新区必要性与可行性的SWOT分析
(一)信阳融入长三角产业协同创新区的优势
在信阳的发展历程中,“前沿、生态、民智”三大优势发挥了巨大作用。结合三大优势,进行相关数据分析,我们认为,推动信阳高质量发展,融入长三角产业协同创新区,信阳更具有区位优势突出、生态优势明显、文化优势相连三个方面的现实基础和有利条件。
比如,信阳具备深度融入长三角的便捷的区位优势,信阳绝大部分地区地处淮河以南、长江以北,为典型的江淮地区。区位的特点及文化的认同,使信阳与长三角地区有天然的紧密联系。信阳位于长三角西侧连接处,与长三角地区山水相连,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同时,各种横向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使信阳在全国东西大通道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也强化了信阳与长三角地区的密切往来沟通,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作用不断强化。
(二)信阳融入长三角产业协同创新区的劣势
信阳与长三角多数地区处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梯度差异客观存在。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现状、科创综合实力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比如,2021年,信阳三次产业结构为19.6∶34.7∶45.7.苏州的三次产业结构为0.8∶47.9∶51.3.信阳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化水平较低。差距的客观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信阳融入长三角产业协同创新区的合作空间。
(三)信阳融入长三角产业协同创新区的机遇
一是重大的政策机遇。近几年,信阳不断获得各级发展战略的支持,正面临多重利好政策叠加的机遇。信阳是《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确定的3个核心发展城市之一,是《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确定的3个核心发展城市之一,是《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确定的重点支持地区,《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工作方案》明确了信阳与苏州建立对口合作关系,信阳正高标准高质量谋划建设豫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信阳高新区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
二是全国产业调整机遇。东南沿海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大量劳动密集产业亟须向中西部转移,这为信阳承接产业转移、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机遇。
三是与长三角地区产业层次互补。纺织服装、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是信阳“1335”工作布局中明确的重点发展产业,与长三角特别是苏州的产业高度契合,有着广阔的合作协作空间。
(四)信阳融入长三角产业协同创新区的挑战
信阳是一个传统农区,与长三角地区相比,经济基础薄弱。在融入长三角产业协同创新区的进程中,我们认为,要积极应对以下几个挑战:区域非均衡力的聚集作用导致各种生产要素单向流动;创新能力的区位锁定,知识溢出的局域性;初始非对称的强路径依赖导致经济系统的内生动力不足,马太效应强化等。
三、融入长三角产业协同创新区对信阳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要素注入效用
信阳发展的显著特点是自然资源、劳动力等要素丰富,而资本、技术、知识等经济要素严重短缺。融入长三角产业协同创新区,必然伴随着资本、技术的连通,也伴随着其他无形要素,如劳动者技能、知识和生产技术等的交流,从而形成要素注入效用,为区域经济的起飞创造条件。
(二)结构优化效用
融入长三角产业协同创新区将对信阳产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可以吸引相关产业的移入,实现新的生产函数的导入,改变劳动和资本的边际效率,从而逐步提高整个产业技术集约化程度,促进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演进。另一方面,可以打破信阳原有的低水平的供给与需求结构,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充分利用区域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项资源,促进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
(三)开放带动效用
在融入长三角产业协同创新区的进程中,将使来自发达区域的开放发展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为信阳带来先进的发展理念、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等,从而形成带动效应。
四、信阳融入长三角产业协同创新区的思路与建议
“长三角产业协同创新区”是信阳对自身未来发展的清晰定位。融入长三角产业协同创新区更是一种积极作为的创新发展举措,将借助强有力的外部冲击和带动,破除信阳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经济增长方式的“黏性”,打造中原—长三角经济走廊重要节点城市,实现发展质的突破。
(一)路径:建立“一点一线一带”的融入新格局
“一点”,即苏信对口合作,通过两个城市点对点的合作,带动信阳融入长三角产业协同创新区。
“一线”,即公铁水空四条东西连接线统筹发展,以基础设施联通助力信阳与长三角各地紧密联系,推动信阳融入长三角产业协同创新区。
“一带”,即以淮河生态经济带为依托,对接长江经济带,拓展政策优势,加强产业分工协作,促进信阳融入长三角产业协同创新区。
(二)建议:建立高效的合作机制
一是多层次开展产业合作。要立足信阳的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因地制宜,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机制平台建设等,推动信阳融入长三角产业协同创新区的差异化合作,多种形式支持信阳发展壮大各类特色产业,引导长三角社会资本到信阳投资兴业,积极探索跨地区利益分享机制,不断激发信阳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二是推动共建产业园区。通过多种形式共建产业合作平台,扩大对口合作空间,打造飞地经济,提升局部梯度,为信阳融入长三角产业协同创新区提供有效载体。建议信阳立足全域,以豫东南高新区和信阳高新区为重点,与长三角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对口合作,高标准高质量谋划建设“合作产业园区”,着力打造豫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
三是推动双方科创合作。信阳要充分借力长三角的人才、科技等优势。尤其通过苏信对口合作,积极谋划在苏州建立信阳企业科创中心,帮助在信企业将研发部门转移至“科创中心”集聚,将其打造成信阳招商引“智”、产业转型的重要平台,借力苏州乃至长三角的创新资源提升信阳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四是推动产业贯通。基于信阳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坚持市场化原则,聚焦优势特色产业,推动信阳在绿色食品、纺织服装、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与长三角实现精准产业合作,推动产业贯通和协同,推动信阳有序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链式发展产业集群。
五是加强人才培养合作。建立人才常态化赴长三角学习培训机制,建立高效的干部双向挂职学习机制,加强人力资源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指导。
(课题组主持人:张 臻 课题组成员:刘翔雁 杨刻俭 崔俊敏 周 波 陈 爽 汤 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