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周口市的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创新支撑体系日益完善,创新主体活力竞相迸发,创新协同效应不断凸显,具备了打造创新高地的基本条件。应紧紧围绕中共河南省委“十大战略”的实施,突出创新驱动这一牵引性战略,着力打造周口区域性创新高地。
一、周口建设区域性创新高地的基础条件
(一)创新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据初步统计,近5年来周口市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50项,财政科技资金投入达15.8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逐年增加;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13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评审市级科技进步奖300多项;技术市场共登记技术合同335项,技术交易额3.03亿元。
(二)创新支撑体系不断完善
周口市通过整合产业技术创新资源、引导创新要素集聚、争取资金支持等方式,积极引导科技型企业建立研发机构,行业重点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全力推进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全市科技研发平台数量和质量均取得新突破。全市建成市级以上科技平台524个,其中国家级科技平台6个、省级科技平台115个、市级科技平台403个,为全市企业科技创新创业提供了有效支撑。
(三)创新主体活力不断迸发
河南周口国家农高区获批,结束了周口没有国家级科创平台的历史;聚乳酸可降解材料省级产业研究院挂牌运行,金丹科技获批省生物降解材料中试基地;以中国科学院为主体的伏羲实验室、周口智慧岛加快建设。目前,全市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1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41家,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44家,创建省级智能工厂(车间)15家,规上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提升到69.3%。
(四)创新协同效应不断凸显
依托周口师范学院、周口市农科院以及科技型企业加快技术研发机构建设,以现代农业、生物化工、装备制造、新医药、新材料等产业为重点,建设了一批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这些创新载体实施了一批科技计划项目,大大提高了周口市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
二、周口建设区域性创新高地面临的挑战
(一)创新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
中小民营企业贷款难、市域企业融资机制不健全,以及政府融资平台管理不严谨等问题较为突出。地方银行普遍更青睐具有政府背景的大中型企业,民营中小企业因为其自身资金需求量少、创新风险较高和企业规模较小等局限,获得银行融资相对比较困难。
(二)创新型高端人才较为匮乏
在高校数量方面,仅有周口师范学院、河南科技职业大学2所本科院校及若干所高职、中职(技工)学校,没有在国内排名靠前的知名高等学府,无法有效引进和培育高水准的专家学者。人才引进后的相关保障服务方面有所欠缺,股权激励措施不到位等因素也影响了人才的引进。
(三)创新主体不够完善
区域创新主体的发展缺少统一规划布局。对于周口现有高等院校与研究机构来说,其研究总体水平不高,原始创新能力不强,与周口现有优势产业结合不紧密。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科技资源对外开放共享程度低,研究成果难以实现有效转化,对产业发展没有起到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
(四)创新资源吸附能力不足
缺乏强有力的产业集群,影响了创新资源的吸附能力,区域内要素难以实现高回报,也难以为人才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难以吸引外部的资源和高层次人才,创新动能乏力。
(五)创新投入力度不够
一些创新企业一方面缺乏资金支持,另一方面缺乏创新认可,普遍积极性不高,致使技术市场发展缓慢。政府财力薄弱,在科技创新方面投入偏低,限制了区域创新发展的步伐,在创新能力和创新动力方面受到制约,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周口区域性创新高地建设。
三、实施创新驱动、打造周口区域性创新高地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对传统产业升级改进与创新
周口市拥有较大的人口规模,农业产业资源丰富,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在区域创新能力发展过程中,周口市可充分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农作物资源,积极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带动区域创新战略,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强同外部农业发达地区合作,积极培养农业科技龙头企业,打造农业产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体系,塑造农业产业品牌,提高农业产业附加值。
(二)加强政策扶持引导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生力军,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载体,是高新技术产业的摇篮。但是高水平研发人员和管理人才等人力资源较为匮乏、成果转化水平不高、融资环境不容乐观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为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市政府应在科技企业产业融资、税收优惠、政策扶持等方面给予企业更强有力的支持。
(三)破解中小微科技企业融资难
要加大企业排查力度,对区域内的创新企业采取“定制化”的政策扶持,在融资、税收等方面实施优惠。建立健全融资风险补偿和担保机制,持续提升担保实力,增强融资担保的话语权,从源头上解决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难问题。建立和完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和风险投资机制,开设金融绿色通道,鼓励金融机构针对企业研发费用发放贷款。
(四)加大产学研协同创新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本质就是信息和知识的交换,总体表现为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创新。一方面,随着技术迭代加快的实现,企业仅凭自身资源能力难以维持创新优势。许多高校或科研院所拥有的直属孵化器,是关键科研成果的重要输出方,这种“孵化+高校”的效应使得企业在出现创新需求时有理由通过与高校或研究机构合作开展研发活动,这有利于相互学习、促进其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发挥各自的创新优势和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另一方面,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最大的区别在于可以直接参与市场竞争,能够及时了解现阶段市场技术创新需求。因此,企业可以为产学研协同提供方向和实现路径,有效避免市场需求方与技术供给方脱节的问题,将内部科研工作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五)构建创新人才“引、培、留”机制
要加快完善人才引进、人才培养和人才留下机制,为周口市创新体系建设提供可持续的智力保障。持续加大人才引进,要有“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的引才魄力,在薪酬福利待遇上要向高级人才倾斜。健全优化人才培训体系,持续投入专项培训经费,从内部培育自己的创新人才。完善人才使用制度和人才管理制度,向创新人才加大待遇倾斜,关心创新人才的成长。通过实施“引得来、培得精、留得下”的人才机制,打造稳固的人才智力长城。
(六)加大财政补助支撑,提升基础科研投入
应把握重大战略机遇,加大基础科研投入力度,设立联合基金,组织课题攻关。完善支持高校人员跨校跨市跨省开展科研合作的相关政策,推动建设开放合作的科技创新模式。市政府应当优化财政科技经费投入,激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在企业土地使用、场所建设、成果转化和产权维护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对众创空间、处于孵化期企业等取得突出研究成果的小微企业,对承担国家级或省市级科技重大专项进而分配有研发计划的企业给予实时的奖补,以撬动企业在科研投入方面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区域性的可持续发展。
(课题组主持人:刘 涛 课题组成员:桑文雅 马 飞 胡尚清 李晓天)